第一篇 理论创新 3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3
一 研究背景及其进展 3
二 风险社会与中国社会风险 8
三 社会预警与应急管理研究综述 13
第二章 风险灾害危机综合分析框架 40
一 新分析框架的建构动因 40
二 新分析框架的学科溯源 49
三 新分析框架的内在逻辑 57
四 基于新分析框架的整合研究 65
第三章 风险灾害危机综合分析框架的运用——以群体性事件及其治理为例 89
一 作为特殊公共危机的群体性事件 89
二 无组织群体性事件演进的动态模型 97
三 风险场域的运作逻辑 105
四 群体性事件的治理理念 121
第二篇 实证研究 131
第四章 群体性事件:基层社会矛盾生成与演化的逻辑 131
一 基于社会矛盾的群体性事件 131
二 我国社会矛盾的总体特征与发展趋势 138
三“有组织一有直接利益诉求”群体性事件的生成与演化 141
四“无组织一无直接利益诉求”群体性事件的生成与演化 172
五“有组织一有直接利益诉求”向“无组织一无直接利益诉求”群体性事件的转化 178
第五章 感知、放大与沟通:食品安全风险的案例研究 192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92
二 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195
三 研究内容 199
四 主要结论 216
五 政策建议: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风险沟通机制 238
第六章 中国应急预案体系的运行机理、绩效约束与管理优化——以公路交通应急预案体系为例 248
一 中国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历程和基本框架 249
二 公路交通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历程和基本框架 254
三 公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应用与修订 257
四 中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深层诊断与管理优化 277
附录 江苏省公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2007年版) 296
第七章 地方政府应急能力评估的政策框架——基于深圳市应急能力评估政策实践的研究 308
一 应急能力评估的理论思考 309
二 应急能力评估的现实考量 315
三 地方政府应急能力评估的总体框架 316
四 应急准备评估 323
五 应急执行评估 339
六 应急绩效评估 370
第三篇 政策重点 379
第八章 应急、减灾、维稳必须立足长期作战 379
一 风险灾害危机的存在具有长期性 379
二 战略性治理:突发事件应对的新要求 385
三 非常规应急管理的常规化 390
第九章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 393
一 国外应急管理体系的启示与借鉴 393
二 应急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与突破方向 403
三 进一步完善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议 407
四 下一阶段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的两个重要载体 411
第十章 全面推进风险管理工作 426
一 高风险社会中公共政策的调整 426
二 选择重大政策和建设项目,推进和完善社会风险评估 432
三 加强民众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文化建设 436
第十一章 推进环境风险管理,完善防灾减灾政策 444
一 自然灾害管理中的“应急失灵” 444
二 矫正“应急失灵”,推进防灾减灾 454
三 环境风险中的公众参与状况调查 462
四 改善环境风险管理中公众参与的途径 470
第十二章 社会风险及其防范 478
一 重视规避型群体性事件及其治理 478
二 基于时间向度的劳动风险防范 487
三 基层社会矛盾的整合化解 499
第十三章 农村社会风险防范机制的建构与运行 506
一 农村社会风险的演变趋势及其结构特征 506
二 农村社会风险防范机制的建构依据 510
三 克服制度缺失及非制度障碍,确保风险防范机制运行顺畅 514
第十四章 安全监管模式应从“单一主体”向“多元参与”转型——以食品安全监管为例 518
一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管制模式的解读与反思 519
二 民主化管制: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引入多元参与机制的构想 522
三 民主化管制模式的实现途径及其展望 525
第十五章 完善官员问责,推进风险问责 534
一 公共危机的最终承受主体是政府 535
二 三类公共危机及其治理选择 537
三 官员问责:诱发型危机下降的重要推手 539
四 风险问责:减少原发型危机的必然选择 542
主要参考文献 547
附录 课题研究期间向政府有关部门报送的研究报告 564
关于开展应急能力评价与建设的建议 564
加强食品安全问题政府规制的政策建议 567
当前关于应对校园惨案和自杀现象的政策建议 568
基于公共治理视角的灾害风险管理 569
课题研究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索引 581
后记 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