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现行宪法的基本原则 1
第一章 宪法的意义 1
第一节 形式意义与实质意义的宪法 1
第二节 政治意义的宪法 3
第三节 宪法理解的变迁 7
第二章 宪法与宪法的基本原则 17
第一节 概念的起源 17
一、史密特的二分法 17
二、对各国宪法的影响 21
第二节 基本原则理论的应用 24
一、兼论释字第四九九号解释一 24
第三章 中华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35
第一节 概说 35
第二节 共和国原则 38
第三节 民主国原则 40
一、国民主权 40
二、多数决 44
三、次级统治团体的自主权 46
第四节 法治国原则 50
一、基本权利的保障 51
二、五权分立 51
三、依法行政 54
四、司法审查 63
第五节 民生福利国原则 65
一、基本国策条款的意涵 65
二、规范效力分析 66
三、近年的趋势 69
第二编 基本权的理论体系 71
第一章 基本权的一般理论 71
第一节 人权发展的历程 71
一、从西欧到北美 71
二、中欧国家 76
三、人权的国际法保障 80
四、我国「基本法」上的人民权利 83
第二节 基本权概念的阐释 85
一、基本权的各种解说 85
二、我国宪法上基本权的定义 89
三、我国宪法上基本权范围的界定 92
四、基本权与其他自由权利区别的实益问题 95
第三节 基本权的性质 98
一、基本权与身分关系 98
二、基本权作为主观权利 102
三、基本权作为客观规范 109
四、从基本权性质导出的功能 118
第四节 基本权的保障范围 126
一、保障范围与相关概念 126
二、保障范围的界定 128
三、以宪法上诉讼权为例的保障范围 130
第五节 国家的保障义务 132
一、保障义务的涵义 132
二、保障义务的种类 135
第六节 基本权的行使及限制 138
一、基本权主体 138
二、基本权利能力与基本行为能力 146
三、基本权的效力 148
四、基本权的限制 156
五、对限制基本权法律的制约 162
六、基本权竞合与冲突 174
七、侵害基本权的救济 176
第二章 平等权及自由权 177
第一节 平等权 177
一、平等权的功能 177
二、平等权的保障范围 180
三、实质平等 182
四、性别平等 184
五、党派平等 185
六、参与平等问题 187
七、功能差异问题 188
八、比例原则及其他 189
第二节 人身自由 190
一、宪法第八条第一项的规范意旨 190
二、宪法第八条第二项至第四项 197
三、人身自由与军事审判 201
第三节 居住迁徙及秘密通讯之自由 203
一、居住自由及迁徙自由 203
二、秘密通讯自由 205
第四节 表现自由 208
一、表现自由的意义 208
二、言论自由 209
三、大法官对表现(言论)自由的审查密度 217
四、讲学自由 226
五、著作及出版自由 229
第五节 信仰宗教之自由 230
一、宗教信仰自由的界定 230
二、宗教信仰自由在多元民主社会的意义 230
三、宗教自由的类别 231
四、宗教自由与政治 233
五、信仰与兵役 234
六、宗教自由的放射效应 235
第六节 集会结社自由 236
一、集会与结社的概念 236
二、集会结社自由的保障范围 239
三、集会结社自由之限制 240
第七节 财产权的保障 242
一、财产的概念 242
二、财产权的社会功能 244
三、财产权与其他基本权 246
四、宪法上财产权的主体 246
五、财产权的保障范围 248
六、税法对财产权的限制一兼论租税法定主义 256
七、财产权的其他限制 265
第三章 社会的基本权 266
第一节 生存权 266
一、生存权的性质 266
二、生存权的规范效力 270
三、实现生存权积极内容的途径 273
第二节 工作权 274
一、工作权的性质一回归正确的定位 274
二、工作权的保障范围 278
第三节 受国民教育权 281
一、权利与义务的结合条款—兼论宪法上的义务 281
二、受国民教育权的权利主体 283
三、义务教育的合宪性问题 284
第四章 程序的基本权 285
第一节 程序基本权的作用 285
第二节 三种程序权 286
一、请愿权 286
二、诉愿权 287
三、诉讼权 288
第三节 宪法诉讼及行政程序 290
第五章 政治参与权 293
第一节 参政权 293
一、选举与罢免 293
二、创制与复决 296
三、公民投票 298
第二节 应考试及服公职权 301
第六章 其他自由及权利举隅 305
一、人格权 305
二、隐私权 307
三、环境权问题 307
四、婚姻自由 311
第三编 宪法争讼的建制与程序 315
第一章 宪法争讼制度的起源 315
第一节 两种类型 315
第二节 宪法法院的创建 317
第二章 欧洲各国的比较 325
第一节 宪法审判机关的结构与功能 325
一、宪法审判机关的名称 325
二、宪法法院的组织 326
第二节 宪法法院的权限范围 329
一、权限争议 329
二、规范审查 331
三、宪法诉愿 334
四、其他事项 337
第三节 争讼程序及法院裁判 338
第四节 宪法争讼制度的发展 347
一、宪法法院行使积极的「立法权」 347
二、宪法法院作为代位的制宪者 349
三、宪法法院在两元法律体系中的角色 350
四、宪法法院作为公共理性的论坛 353
第三章 我国的释宪制度 358
第一节 释宪机关的组织及运作 358
第二节 释宪机关的权限 363
第三节 声请解释或审判的要件 367
一、宪法疑义、争议及法令牴触宪法之声请释宪案件 367
二、法官认为法令牴触宪法之声请释宪案件 376
三、人民声请释宪之案件 378
四、统一解释 389
五、补充解释 394
六、政党违宪案件之审判 396
七声请解释之程式 397
第四节 审理原则审查基准及审查密度 398
一、释宪案的审理原则 398
二、审查基准与审查(或控制)密度 399
三、大法官审查法令的基准 400
四、审查密度问题 408
第五节 解释的效力 419
一、大法官对审查法令结果宣告的方式 419
二、全部无效与一部无效 429
三、大法官解释的效力范围 430
四、大法官解释的执行问题 434
第四编 宪法解释的理论与实践 437
第一章 从哲学诠释学到法律诠释学 437
第一节 近代诠释学的起源与史莱尔马赫 437
第二节 狄尔泰—历史主义的诠释学 440
第三节 存在哲学的诠释理论 444
第四节 加达默的诠释理论 449
一、精神科学的方法论问题 449
二、判别理解的正确性问题 451
三、效应历史意识 452
四、诠释学的应用—以法律诠释学为例 454
第五节 贝提的诠释学与法律解释理论 458
一、语言学的解释 461
二、历史解释 463
三、运用技巧的解释 464
四、再造性的解释 465
五、心理效应解释 467
六、各种解释通用的准则 467
七、法律解释理论 467
第六节 法律诠释学的构成 489
第二章 诠释学与法律解释方法 494
第一节 观点与方法 494
第二节 法律解释方法的演进 496
第三节 诠释方法的综合应用 504
一、理解与适用的分合问题 504
二、具有实用性的各种宪法暨法律解释规则 509
第四节 与解释规则相关的问题 550
一、各种规则的关联性 550
二、诠释学循环的操作过程 552
三、解释规则的功用 554
第三章 宪法解释的特殊性 557
第一节 宪法解释规则与法律解释规则 557
一、主张古典解释规则 557
二、主张另创解释规则 560
第二节 解释原则与解释方法 566
第三节 宪法规定的特色 568
第四节 违宪审查与三段论法 572
第五节 专用於宪法解释的规则 576
一、以宪法解释宪法 576
二、政治问题不予解释的规则 581
三、合宪性解释 585
四、符合法律的宪法解释? 596
附录 台湾大学法律学系颜厥安教授对本书的评论 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