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稳定研究 城乡之间》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西南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稳定与危机管理研究中心编
  • 出 版 社:上海:学林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7548601980
  • 页数:513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群体事件与危机管理学术研讨会的学术论文集。共分五部分,包括群体性事件的类型、过程与结果等,从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多角度,进行探讨和研究。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和谐社会建设与危机管理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吴方彦 刘康磊 1

一、政治合法性与政治社会稳定 2

二、当前我国的社会稳定状况 4

三、风险社会中的危机管理 8

四、集体行动的动员 10

五、社会组织与和谐社会建设 12

六、民主与政治社会稳定 14

第一篇 政治信任与政治合法性 3

中国政治信任的持续与变迁(1993~2002)&史天健 吕杰 3

一、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5

二、中国的政治信任是如何形成的 10

三、统计模型与经验结果 14

四、结论 17

论现代合法性及其实现&杨雪冬 20

一、现代国家与合法性 21

二、现代合法性实现的过程 25

三、现代合法性的实现机制 29

四、余论:消费文化、管理的合理性和全球化的挑战 40

价值认同与当代政治合法性的基础&袁峰 45

一、意识形态一致化过程 45

二、一条重要研究思路 49

三、政治系统保持政治合法性 53

“党团—苏维埃”政制:执政合法性的嬗变、借鉴与反思——基于国家主权危机管理的宪政视角&陶庆 57

一、国家主权危机:“党团—苏维埃”政制的嬗变 59

二、危机管理:中共对“党团—苏维埃”政制的借鉴 63

三、消弭危机:中共对“党团—苏维埃”政制的反思 67

四、结语 70

善治、公共性与协商民主:一个发育的和谐社会的政治合法性&周国文 72

一、善治:一个发育的和谐社会的价值蕴含 72

二、公共性:一个发育的和谐社会的基本维度 78

三、协商民主:一个发育的和谐社会的目标途径 83

政府合法性:概念的语言学分析及实践框架&张健 88

一、合法性概念:语言学分析框架及对它的语法解析 88

二、政府合法性的获得:历史根据、民意认同、说服能力 90

三、当代中国政府合法性问题:市场根据、话语转换、民意资源 95

第二篇 理论研究 103

尽快开启越来越逼近的制度出口&单光鼐 103

一、群体事件仍处于初始阶段 103

二、群体事件的五个新动向 104

三、应对在进步,但还有严重挑战 106

四、“整合”策略优于“排他”策略 108

五、创新社会管理体系 109

六、高度关注“偶然因素” 110

七、开启“制度化”进程,促使群体事件转型 112

八、防止“共意性”向“冲突性”转化 113

群体性集体行动的几点理论思考&刘能 114

一、引言 114

二、社会变迁理论和当代中国社会中结构性风险的定位 115

三、当代社会中的群体性集体行动:经验案例的展示和类型学框架的建构 119

四、与社会控制者/危机管控者的对话:理论启示和政策方向 124

国家—社会关系与当前社会国集体行动的类型与机制&王国勤 130

一、集体目标的对象与对象关系 131

二、理论分析意义 133

三、小结 141

社会泄愤事件与管治困境&于建嵘 143

一、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类型 143

二、社会泄愤事件的基本特点 146

三、社会泄愤事件的主要原因 149

四、走出管治困境的主要对策 152

风险社会中的地方政府治理与信访制度——T市“禁麻”事件的解读&刘勤 155

一、引子 155

二、动员式“禁麻” 156

三、抗争:弱者的选择 160

四、回应:信访局的策略实施 165

五、探究:风险社会中的地方政府治理与信访机构 169

六、结语 175

“大力支持,积极参与”:组织内部集体抗争中的高风险人群&冯仕政 178

一、组织与社会运动 179

二、风险人群与集体抗争参与 182

三、理论假设 184

四、数据与变量 189

五、结果与解释 192

六、总结与讨论 197

社会稳定格局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以近三十年来农村稳定为例&肖唐镖 200

一、利益格局变化的影响 201

二、农民观念及其组织因素的影响 202

三、涉农性政策与体制因素的影响 204

突发公共事件省级总体应急预案中的恢复重建分析&张永理 207

一、恢复与重建的概念及内涵 207

二、省级总体预案发布时间与恢复重建字数比及结构分析 212

三、省级预案中恢复重建的具体实质内容分析 217

四、余论:省级总体应急预案的延展性问题 228

新安全视野下的社会安全保障制度&王鼎 231

一、新安全观理论 231

二、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公共安全形势 233

三、新安全范式下的国际社会安全保障制度变迁 239

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历史及其对社会公共安全的保障功能 242

五、小结与讨论 245

第三篇 传媒反应机制研究 251

危机管理视域中的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孙元明 251

一、有关研究综述 251

二、国内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的理论 252

三、国内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的实践 255

四、建立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的制度保障 257

五、建立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的技术保障 260

六、其他支持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的配套措施 261

环境治理网络中的群体性事件&李瑞昌 265

一、环境治理网络形成:组织变迁 265

二、环境治理网络破裂的动力:群体性事件 269

三、环境治理网络的重组:省政府的压力 270

第四篇 农村稳定研究 275

四分之一世纪的农民上访&赵树凯 275

一、信访工作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275

二、研究信访的工作 277

三、信访受到高度重视 280

四、积累信访工作经验 282

现实展现与策略选择:农民组织与农村公共危机的应急处理——基于对广东Z村个案的考察&陈朋 王宏伟 286

一、基本概念:农村公共危机与农民组织 287

二、事件与过程:农村公共危机应急处理中的农民组织 289

三、分析与思考:事件背后的机理 293

四、结论 300

探析当前农民有组织就地对抗性抗争——以福建沿海三起对抗性抗争性集体行动案例为研究对象&甘满堂 303

一、既有的研究与解释框架 303

二、三起就地抗争案例简介 307

三、暴力下乡背景下的社区资源动员机制 313

四、讨论与总结 319

群体事件不同角色的行为与心理分析———D县“6·11”事件的调查与研究&黄雪松 322

一、关于当前社会群体事件的研究状况 322

二、“6·11”事件中不同角色的行为及心理分析 326

三、结论 338

加强农村非政府组织管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马宝成 344

一、当前农村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状况 344

二、农村非政府组织对农村社会稳定的影响 346

三、加强农村非政府组织建设,维护基层社会稳定 351

土地征用中的国家、基层政府与农民——以西南×村为例&马良灿 354

引言 354

一、“招商引资”涉及的土地征用及其与基层政府和村民之间的关系 356

二、土地补偿费纠纷中的国家与农民 358

三、土地征用中的公平与正义问题 361

当前乡村集体纠纷诸因素分析——基于羊村山林纠纷的经验研究&邱国良 邱新有 367

一、背景:羊村的故事 368

二、微观动员:集体行动的风力 370

三、村庄社会结构、文化网络与族群认同感 372

四、不满情绪:法及价值观念的冲突 374

五、结论 376

群体性冲突的起因与发展:变迁、结构和话语——以Y村为案例&戴利朝 379

一、引子:从近亲到仇敌 380

二、解释框架和资料来源 381

三、村庄冲突的发展过程 383

四、变迁—结构—话语:对村庄冲突的三维解释 384

五、结语 403

缠访现象的政治社会学研究——以2004年J省R市进京上访者为例&郑传贵 倪伍开 405

一、引言 405

二、缠访者概况 407

三、缠访者心态与行为特征 411

四、缠访现象产生的原因探究 415

五、结论 420

税费改革以来我国农村政治稳定形势的判断——基于结构性视角的探究&尹利民 421

一、引言 421

二、税费改革前后农村政治稳定的状况 423

三、进一步的讨论:农村政治稳定的结构性视角 429

四、结语 433

第五篇 都市稳定研究 437

社会转型期的阶级认同与社会稳定&冯仕政 437

一、阶级分析与社会转型 438

二、阶级认同的构成、功能与形成 445

三、政治阶级认同 449

四、社会分层认同 456

五、阶级认同与社会和谐 462

六、总结与政策建议 467

非正式政治:一个草根NGO的行动策略——以广州业主委员会联谊会为例&张紧跟 庄文嘉 471

一、问题的提出 471

二、文献综述 472

三、非正式政治产生的背景 477

四、非正式政治的运作 478

五、讨论与结论 486

沃尔玛中国建立工会:中国的劳动政治、会员社会身份变化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冯同庆 491

一、中国劳动政治演进的自然结果 491

二、最具实质意义的是会员社会身份的变化 495

三、注重培育会员的公民权利应该成为工会的选择 499

社会矛盾处置过程中地方政府角色困境之分析——以黑龙江省H市“84元”群体事件为例&王郅强 文宏 502

一、角色分析:认识地方政府处置社会矛盾的新视角 502

二、“84元”群体事件处置过程与地方政府角色变化 505

三、“84元”群体事件处置过程中地方政府角色困境及其原因 508

四、如何走出地方政府的角色困境:延伸的结论与思考 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