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 1
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分化、整合与研究方法创新 2
2010年我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 18
2010年广播电视研究的七个关键词 29
第二章 新闻传播学与当前政治 39
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是胡锦涛的一贯思想 40
新形势下“政治家办报”新解 42
向世界说明中国——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问题及策略 47
善用民众声音参与外交 55
我国外交机构也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 57
传媒该怎样报道党政领导人与作家座谈 60
第三章 2010年新闻界事件分析 64
人大讨论《保密法》二审草案:《保密法》与人民的知情权 65
罗锦华卖假报告事件:记者暗访原则上不宜采用 70
贵阳“中华女”事件:记者和传媒的独占话语需要监督 72
人民网公布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将监督地方权力的舆论组织起来 77
富士康员工接连自杀:富士康事件报道中传媒人文关怀的缺失 82
网上再现什邡现场直播说谎:传媒为什么会“本能说谎” 84
平主任说“官话”:官话维系的是自己的利益而非人民利益 89
菲律宾“香港人质”事件:媒体能直播人质事件吗? 93
“维基解密”事件:阿桑奇迫使我们再认识网络的传播特征 98
第四章 新闻理论研究 100
新闻理论课程的结构以及课程与现实问题的结合 101
新闻学需要忏悔意识 109
对一份研究生新闻理论教学调查表的批注 116
回归学术:新闻传播学的发展之路 124
第五章 新闻学基本理念 127
新闻知识的核心概念——新闻价值 128
关于新闻真实的三个理论问题 133
再论传媒对科学的误读——摒弃“垃圾科学”与科学好新闻的产生 138
新闻真实,一个并不复杂的职业要求 148
再谈新闻客观性原则——12年前的“羊城疑案”教训仍应汲取 153
被传媒构建的想象——试析公众的新闻期待意识 158
第六章 传播学研究 164
关于传播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165
传媒如何成为社会变革的动因 169
一张照片被误读六年的社会心理历程 173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 181
又一次公关之“草船”借到新闻之“箭” 190
让制度保障文化的多元和维持当下的道德水准 195
第七章 新闻法治理念 198
从南平案的报道看传媒的法治意识与专业表达 199
质疑“媒治” 203
嫌犯到庭受审不是“过堂” 206
一句新闻标题检验官员和传媒的法治观念 208
第八章 新闻职业道德和规范 212
新闻职业规范的基本原则 213
美国的“黄色新闻”与我国传媒的低俗 223
《挟尸要价》的公开发表和评奖有悖新闻职业道德 227
传媒炒作新闻违背职业规范 229
捕风捉影怎么成了传媒的“专业” 232
娱乐新闻标题的“性”暗示与虚假 235
不良广告为何屡管屡滥?——表象背后折射出的问题 238
重塑报格的前提:编辑部与经营部分离 243
关注新闻报道中弱势群体的尊严 246
第九章 新媒体传播 252
“融合”背景下的媒介传播趋势与手段 253
论对手机短信的误读及误读的情境 262
网络“偷菜”游戏的流行说明了什么 272
以信息公开的方式管住网络推手 280
第十章 外国新闻史研究 283
古巴新闻传播业的历史与现状 284
肯尼亚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历史及当代传媒格局 291
从政党报刊向传媒市场化的艰难转变——希腊现代新闻传播史的历程 300
第十一章 新闻写作与编辑 308
我采用的三个新闻写作案例 309
叙述事实,不要轻易给事实定性 314
评报批评五则 316
气象新闻需要专业知识 320
第十二章 新闻传播学教育和科研 322
关于新闻教育的几点意见 323
在中国人民大学2010届硕士学位证书颁发仪式上的发言 328
人大新闻学院55周年院庆答《新闻周报》记者问 330
传播理论课程考卷阅后致同学的信 331
永伫自己的精神家园——中国人民大学09级在职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班文集序 333
关于“十二五”高校教材调研问题的回复 334
关于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划分 338
关于《国际新闻界》处理来稿的程序——兼答一位匿名来信者 341
第十三章 中国新闻奖作品的赞扬与批评 344
看不到“人”的科学新闻 345
报道地区生活变迁的独特视角 350
较好的宣传选题 遗憾的宣传式写作 354
功夫在深入 引语当重要 358
从公众易懂的角度切入科学新闻 362
一条及时报道、破除猜疑的消息 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