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1
批评建构 3
走向科学的道路——建设中的新时期文学批评学浅谈 3
对象·时空·批评场 7
交流:对文学批评本体论的思考 21
批评家:特殊的读者 32
批评方法的本体意义 42
文学批评的文体 53
文学批评的构架 63
介于科学性与文学性之间的批评语言 75
论文学批评的视角与尺度 83
文学批评与艺术批评的多元组合 94
论文学批评的价值及其效应 105
多元化格局中的失调:批评理论与批评实践的分离 113
对一种理论雏形的描述与期待——由几部文学批评学研究论著而引发的联想 119
理论视角 127
走出思维定势后的选择——论新时期文艺理论批评的新调整 127
新时期文艺理论批评群体浅析 135
文学的发展与一代人的选择——关于青年批评家群体的思考 143
没有实验就无法选择 148
“文革”文学:一段值得重新研究的文学史 150
期待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重新挖掘和理论综合 155
文学史的构架及其基本规律初探 158
审丑:艺术的别一魔力——新时期部分小说审丑意识初探 169
面对一个文化现象的思考——论新时期小说中的性意识 180
关于“剥离”的剥离 190
现实主义:无边的还是有限的 196
关于小说文体研究的思考 201
小说文体研究与文学的社会性 204
“浅薄”·“内虚”·期待 208
该是牛反刍的时候了——我们没有理由对理论失去信心 211
我们到哪里去?——由文艺价值观说起 218
通俗文学:显现和疏散社会心态 224
我们缺什么?——对几种文学畸变现象的描述与剖析 233
幽默一回文学 242
漫议批评的“热” 246
独立品格的削弱与丧失——为纪实文学泼一瓢冷水 248
作为一种潮流的纪实文学 252
评论与占卜 254
“作品讨论会”有感 256
湘军:一个口号?一个流派? 259
续“难以下咽” 262
88文坛生存的困惑 265
在模式背后 267
民族化乱弹 269
从原命题做起 271
文本分析 275
在两个世界撞击中的理想升华——近期知青小说新变化谈片 275
知识分子的悲剧是怎样酿成的——读《文坛悲歌》《走向混沌》《储安平》引发的联想 278
伊甸园里的躁动——性文化意识小说漫评 285
青春的活力与模式的桎梏——由几部描写当代大学生活的近作所想及 295
生活距离的远近与文学创作的优劣——关于近期报告文学与小说创作的随想 300
1988文坛印象 304
没有总结的“年度总结报告” 311
莫言的小说模式及其意义初探 315
柔软的情节——马原小说近作中的叙述结构 325
读王安忆近作两篇兼及其他 329
方方——对都市化的发酵现象来一点幽默 333
池莉——执着于生活和艺术的合一 335
桑树坪里话“自我”——朱晓平部分小说创作漫评 337
缠绕着恋乡情结的现代小说——读许谋清的乡土小说 346
现实主义的果实——漫评孙春平的两个小说集 355
矮凳桥作雾中看——《矮凳桥风情》的别一种读法 361
心眼多也是可爱的——析《“中南海”女人》和孙惠芬的创作 367
毫无节制的《红蝗》 371
悲剧意识的嬗变和自我中心状态的局限——读梁晓声的长篇小说《雪城》 376
什么叫作“没意思” 380
并非真的没意思——读《生活——没意思的故事之七》 387
漫游“窄街”后的精神漫游 389
“水,清得如同没有”——读龚笃清小说集《色癫》 391
也许并不遥远——读《遥远的白房子》 393
对《神事》的社会学思考 395
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洞庭湖与舒放的《火船》 398
二人论辩 403
关于“对话”的对话 403
“远”与“近”——关于近期小说与报告文学创作状况比较的对话 410
“热”与“冷”——关于文学理论批评整体现状的对话 416
“雅”与“俗”——关于近期文学市场和格局变化的对话 420
“长”与“短”——关于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与理论批评问题的对话 426
“大”与“小”——关于近期报告文学创作的对话 432
“内”与“外”——由新时期文学“向内转”的讨论而引发的对话 438
“道”与“玩”——关于文学位置问题的对话 444
“史”与“实”——由“重写文学史”引发的对话 448
二者不可兼而得之乎?——漫谈经济建设中的“文化贬值” 453
文化消费和文化生态的平衡 455
史实与史论 457
跨界反弹 461
文学艺术的整体化与“打通”的研究 461
“第五代”:文化贫乏下的欲望扩张 464
电影向文学要什么 474
超越代沟——对“第四代”导演的辩解 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