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 1
一、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属性 1
二、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教育”属性 2
第二节 高等职业教育呼唤“双师”教师专业技能的成长 4
一、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双师”教师 4
二、高等职业教育呼唤“双师”教师专业技能的成长 5
第二章 高职院校“双师”教师专业技能 7
第一节 高职院校“双师”教师概念的发展 7
一、基于国家政策层面“双师”教师概念的发展 7
二、国内“双师”教师内涵的学术观点 8
三、“双师”教师概念的剖析 9
四、“双师”教师的内涵诠释 10
第二节 高职院校“双师”教师职业核心能力分析 12
一、分析的必要性 12
二、分析方法 13
三、分析结果 19
第三节 高职院校“双师”教师专业技能的内涵界定 20
一、专业技能的内涵 20
二、高职院校“双师”教师专业技能的内涵 20
三、高职院校“双师”教师专业技能标准 23
第三章 高职院校“双师”教师专业技能培养政策分析 28
第一节 我国高职院校“双师”教师专业技能培养政策现状 28
一、“双师”教师专业技能培养政策发展沿革 28
二、各省市“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的探索 30
第二节 国外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技能培养政策与现状 34
一、德国职教师资培养制度研究 34
二、澳大利亚职教师资培养制度研究 37
第四章 我国高职院校“双师”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现状分析 39
第一节 我国高职院校“双师”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的实践探索 39
一、专业技能培养的起步阶段(1988—1995年) 39
二、专业技能培养的摸索阶段(1995—2005年) 40
三、专业技能培养的百家争鸣阶段(2005年至今) 41
第二节 高职院校“双师”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的特点 46
一、专业技能培养的专业化 46
二、专业技能培养的复杂化 47
三、专业技能培养的终身化 48
四、专业技能培养的灵活化 48
第三节 高职院校“双师”教师专业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 49
一、教师层面 49
二、学校层面 50
三、企业层面 52
四、政府层面 53
第五章 高职院校“双师”教师专业技能培养模式与途径 55
第一节 高职院校“双师”教师专业技能培养模式 55
一、校本培养模式 55
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57
三、政府主导培养模式 58
四、其他模式 58
第二节 高职院校“双师”教师专业技能培养主要途径 60
一、自主学习发展途径 60
二、生产实践训练途径 61
三、社会服务拓展途径 61
第三节 高职院校“双师”教师专业技能培养实证研究 62
一、“五位一体”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的提出 63
二、“五位一体”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的内涵 63
三、“五位一体”培养模式的具体途径 66
第六章 高职院校“双师”教师专业技能培养机制 70
第一节 高职院校“双师”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的准入机制 70
一、专业人才聘用制度 70
二、专业技能测评制度 72
第二节 高职院校“双师”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的约束机制 74
一、培训制度 74
二、绩效考核制度 76
三、导师责任制 77
第三节 高职院校“双师”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的激励机制 78
一、优化成长环境 78
二、改革职称评定 79
三、提高福利待遇 79
四、重视引进人才 80
五、优先发展政策 81
第七章 高职院校“双师”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结果评价 83
第一节 高职院校“双师”教师专业技能测评体系 83
一、“双师”教师专业技能测评研究基础 83
二、“双师”教师专业技能测评与专业技能提升的关系 83
三、高职院校“双师”教师专业技能测评体系的构建 84
第二节 高职院校“双师”教师专业技能测评方式 91
一、测评原则 91
二、测评内容 93
三、测评方式 93
第三节 高职院校“双师”教师专业技能测评组织与管理 95
一、测评组织机构的设置 95
二、测评制度的强化 96
三、测评结果的应用 96
附录一 专业群技能考核与评价标准 98
附录二 航空机械制造专业群技能考核题库 162
参考文献 172
后记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