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基础化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彭翠珍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303080600
  • 页数:381 页
图书介绍:《农业基础化学》是农、林、牧、畜、生物工程类高职高专院校的重要基础课,本教材在对有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吸取了高职、高专在探索培养技术性专门人才方面取得的教学成果编写而成。

第1篇 理论部分 1

绪论 1

一、化学的研究对象 1

二、化学的研究范围 1

三、化学与农、林、牧业的关系 1

四、《农业基础化学》的主要内容 2

五、化学的学习方法 2

第1章 溶液的浓度 3

1.1 溶液的浓度 3

1.1.1 溶液组成 3

1.1.2 关于浓度的计算 6

1.1.3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8

1.2 溶液的依数性 9

1.2.1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9

1.2.2 溶液的沸点升高 10

1.2.3 溶液的凝固点降低 10

1.2.4 渗透压 12

第2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6

2.1 化学反应速率 16

2.1.1 化学反应速率 16

2.1.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7

2.2 化学平衡 18

2.2.1 可逆反应 18

2.2.2 化学平衡 18

2.2.3 化学平衡常数 18

2.2.4 化学平衡的移动 19

第3章 电解质溶液 胶体 23

3.1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23

3.2 弱电解质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24

3.2.1 电离常数 24

3.2.2 电离度和稀释定律 25

3.3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26

3.3.1 水的电离 26

3.3.2 pH、溶液的酸碱性 27

3.3.3 溶液pH的测定方法 27

3.4 离子方程式 27

3.4.1 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 27

3.4.2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8

3.5 盐的水解 29

3.5.1 盐的水解 29

3.5.2 盐类水解的类型 29

3.5.3 影响盐水解的因素 30

3.6 缓冲溶液 30

3.6.1 同离子效应 30

3.6.2 缓冲溶液的概念及组成 31

3.6.3 缓冲作用的原理 31

3.6.4 缓冲溶液的pH 32

3.7 胶体 33

3.7.1 分散系 33

3.7.2 溶胶粒子的结构 34

3.7.3 胶体中固体表面的吸附作用 34

3.7.4 胶体的基本性质 35

3.7.5 胶体的制备 36

3.7.6 溶胶的聚沉 37

第4章 定量分析概述 42

4.1 定量分析的任务和方法 42

4.2 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 42

4.2.1 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42

4.2.2 试样的分解 43

4.2.3 干扰杂质的分离 43

4.2.4 测定方法的选择 43

4.2.5 数据处理及分析结果的评价 43

4.3 定量分析的误差与分析数据的处理 43

4.3.1 定量分析误差 43

4.3.2 分析数据的处理 46

4.4 实验报告的内容与格式 50

4.4.1 实验报告 50

4.4.2 实验报告格式 51

第5章 滴定分析法 56

5.1 滴定分析概述 56

5.1.1 滴定分析原理 56

5.1.2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 56

5.1.3 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57

5.1.4 滴定分析的步骤及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 57

5.2 酸碱滴定法 57

5.2.1 酸碱滴定法的原理 57

5.2.2 酸碱指示剂 58

5.2.3 酸碱滴定曲线与指示剂的选择 59

5.2.4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60

5.2.5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61

5.3 氧化还原滴定法 62

5.3.1 氧化还原反应概述 62

5.3.2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分类 63

5.3.3 氧化还原指示剂 64

5.3.4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 64

5.4 沉淀滴定法 65

5.4.1 沉淀溶解平衡 65

5.4.2 沉淀滴定法 66

5.5 配位滴定法 68

5.5.1 配位化合物 68

5.5.2 配位滴定法及其应用 69

第6章 吸光光度法 74

6.1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74

6.1.1 物质的颜色与其对光的选择性吸收的关系 74

6.1.2 光吸收定律——朗伯-比尔定律 75

6.2 吸光光度法 75

6.2.1 吸光光度法的分析方法 75

6.2.2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76

第7章 烃 79

7.1 有机化合物概述 79

7.1.1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 79

7.1.2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79

7.1.3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80

7.1.4 有机化合物与农业的关系 81

7.2 烷烃 82

7.2.1 烷烃的分子结构、通式与同系物 82

7.2.2 烷烃的命名 83

7.2.3 烷烃的性质 84

7.2.4 烷烃的应用 85

7.3 不饱和链烃 85

7.3.1 不饱和链烃的分子结构、通式与同系物 85

7.3.2 不饱和烃的性质 86

7.3.3 不饱和链烃的应用 88

7.4 芳香烃 89

7.4.1 苯的结构和芳香烃的分类 89

7.4.2 单环芳香烃的性质 90

7.4.3 常见的几种芳香烃 92

7.5 萜类化合物 93

7.5.1 萜的涵义和异戊二烯规律 93

7.5.2 萜的分类和命名 93

7.5.3 萜类化合物 94

第8章 烃的衍生物 102

8.1 烃的含卤衍生物 102

8.1.1 卤代烃的定义 102

8.1.2 卤代烃的性质 102

8.1.3 重要的卤代烃 103

8.2 醇、酚、醚 104

8.2.1 醇、酚、醚的定义及分类 104

8.2.2 醇、酚、醚主要性质 105

8.2.3 重要的醇、酚、醚 106

8.3 醛和酮 108

8.3.1 醛和酮的定义 108

8.3.2 醛和酮的性质 109

8.3.3 重要的醛和酮 109

8.4 羧酸和酯 110

8.4.1 羧酸、酯的定义和分类 110

8.4.2 羧酸、酯的性质 110

8.4.3 重要的羧酸和酯 111

8.5 甾类化合物 113

8.5.1 甾族化合物的结构 113

8.5.2 甾族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114

8.5.3 重要的甾族化合物 114

8.6 烃的含氮衍生物 116

8.6.1 常见的烃的含氮衍生物 116

8.6.2 烃的含氮衍生物的一般性质 117

8.6.3 常见的烃的含氮衍生物的应用 118

第9章 杂环化合物及生物碱 123

9.1 杂环化合物 123

9.1.1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123

9.1.2 杂环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124

9.2 生物碱 125

9.2.1 生物碱概述 125

9.2.2 生物碱的分类和命名 126

9.2.3 生物碱的一般性质 126

9.2.4 重要的生物碱 127

第10章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 131

10.1 传统提取与分离方法原理及工艺简介 131

10.1.1 传统提取法原理 131

10.1.2 常用提取方法简介 131

10.1.3 传统分离纯化方法 132

10.2 现代提取分离技术 132

10.2.1 现代提取技术 132

10.2.2 现代分离纯化技术 134

10.2.3 干燥技术 136

10.2.4 发展趋势 137

第11章 三大营养物质 148

11.1 糖 148

11.1.1 糖的组成 148

11.1.2 糖的分类 148

11.1.3 单糖 149

11.1.4 二糖 153

11.1.5 多糖 154

11.1.6 糖的生物学功能 156

11.2 油脂 156

11.2.1 油脂的组成、结构 157

11.2.2 油脂的性质 158

11.2.3 脂肪的生物学功能 159

11.2.4 其他脂质 159

11.3 蛋白质与氨基酸 161

11.3.1 氨基酸 162

11.3.2 蛋白质 166

第12章 核酸 176

12.1 核酸的化学组成 176

12.1.1 核酸的元素组成 176

12.1.2 核酸完全水解的产物 176

12.2 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 178

12.2.1 核苷 178

12.2.2 核苷酸 178

12.3 核酸的结构 179

12.3.1 核酸的一级结构 179

12.3.2 DNA的空间结构 180

12.4 核酸的性质 182

12.4.1 核酸的两性性质 182

12.4.2 核酸的降解 182

12.4.3 核酸的紫外吸收 183

12.4.4 核酸的颜色反应 183

12.4.5 核酸的变性与复性 183

第13章 酶与维生素 186

13.1 酶 186

13.1.1 酶的概念与特性 186

13.1.2 酶的分类 187

13.1.3 酶的命名 188

13.1.4 酶的组成 188

13.1.5 酶催化作用的机理 189

13.1.6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190

13.2 维生素和辅酶 194

13.2.1 水溶性维生素 194

13.2.2 脂溶性维生素 198

第14章 糖代谢 201

14.1 新陈代谢概述 201

14.1.1 新陈代谢的概念 201

14.1.2 能量的释放和转移 202

14.2 生物氧化 203

14.2.1 生物氧化的含义 203

14.2.2 生物氧化的特点 203

14.2.3 生物氧化的方式 203

14.2.4 生物氧化体系——呼吸链 203

14.2.5 ATP的生成和利用 205

14.3 糖的分解代谢 206

14.3.1 糖的无氧分解(无氧氧化) 207

14.3.2 糖的有氧分解——TCA循环 211

14.3.3 磷酸戊糖途径 215

14.4 糖的合成代谢 217

14.4.1 葡萄糖的合成过程 217

14.4.2 糖异生作用 221

14.4.3 其他糖类物质的合成 221

第15章 脂质代谢 226

15.1 脂肪的分解代谢 226

15.1.1 脂肪的酶促水解 226

15.1.2 甘油的氧化 226

15.1.3 脂肪酸的氧化分解 227

15.2 脂肪的合成代谢 229

15.2.1 α-磷酸甘油的生物合成 229

15.2.2 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230

15.2.3 脂肪的生物合成 231

第16章 蛋白质降解和氨基酸代谢 235

16.1 蛋白质酶促降解 235

16.1.1 蛋白质水解酶 235

16.1.2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236

16.1.3 组织蛋白质的水解 236

16.2 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236

16.2.1 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237

16.2.2 脱羧基作用 239

16.2.3 氨基酸分解产物的代谢 239

16.3 氨基酸的合成代谢 241

16.3.1 还原性氨基化反应 241

16.3.2 转氨基作用生成氨基酸 242

16.3.3 氨基酸之间的转化生成氨基酸 242

第17章 核酸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245

17.1 DNA的合成 245

17.1.1 半保留复制 245

17.1.2 DNA的复制过程 246

17.1.3 逆转录 247

17.1.4 基因突变和DNA的损伤和修复 247

17.2 RNA的生物合成 248

17.2.1 转录 249

17.2.2 RNA的复制合成 249

17.3 基因工程 249

17.3.1 基因工程是生物技术的一个分支 249

17.3.2 基因工程简介 250

17.4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254

17.4.1 RNA的类型 254

17.4.2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256

第18章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和调控 259

18.1 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 259

18.1.1 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相互关系 259

18.1.2 核酸与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的相互关系 261

18.2 代谢调节 262

18.2.1 酶水平的调节 262

18.2.2 激素和神经系统的调节 263

第2篇 实训部分 265

第1单元 化学实验基础知识 265

1.1 化学实验规则 265

1.2 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 266

1.3 化学实验中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 267

1.4 化学实验室废弃物的环保处理 267

第2单元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 269

2.1 化学实验用水的制备和检验 269

2.1.1 化学实验用水的分类及用途 269

2.1.2 化学实验用水的级别及主要指标 270

2.1.3 纯水的制备和检验 271

2.2 化学试剂及其取用 271

2.2.1 化学试剂的规格 271

2.2.2 化学试剂的存放 272

2.2.3 化学试剂的取用 272

2.3 试纸、滤纸的种类及使用 275

2.3.1 试纸的种类 275

2.3.2 滤纸的选用 276

2.4 化学实验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涤与干燥技术 277

2.5 加热、干燥和冷却 278

第3单元 化学实验基本测量技术 282

3.1 质量的称量技术 282

3.1.1 托盘天平 282

3.1.2 电光天平 282

3.1.3 电子天平 288

3.1.4 称量方法 289

3.1.5 分析天平的性能 290

3.2 液体体积的测量技术 296

第4单元 溶液的配制技术 309

4.1 近似浓度溶液的配制 309

4.2 标准溶液的配制 310

第5单元 滴定分析技术 314

5.1 甲醛测定法 314

5.2 氧化还原滴定法 315

5.3 沉淀滴定法 318

5.4 配位滴定法 320

第6单元 分析仪器使用技术 324

6.1 酸度的测定技术 324

6.1.1 测定原理 324

6.1.2 测定仪器—雷磁PHS—25型pH计 325

6.1.3 雷磁PHS—25型pH计的操作步骤 325

6.2 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技术及标准曲线的绘制技术 327

6.2.1 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技术 327

6.2.2 标准曲线的绘制技术 329

第7单元 化学实验基本分离技术 332

7.1 蒸馏技术 332

7.1.1 常压蒸馏的原理 332

7.1.2 常压蒸馏装置及其操作 333

7.1.3 蒸馏操作注意事项 335

7.2 萃取分离技术 336

7.2.1 萃取分离的基本原理 337

7.2.2 液体物质的萃取 337

7.2.3 固体物质的萃取 339

7.3 色谱分离技术 341

7.3.1 色谱分离简介 341

7.3.2 柱色谱 342

7.3.3 纸色谱法 344

7.3.4 薄层色谱 346

第8单元 综合实验 351

第9单元 微量滴定技术 364

第10单元 生化分离技术 367

10.1 生物材料 367

10.1.1 提取法 367

10.1.2 发酵法 367

10.1.3 化学合成法 367

10.1.4 组织培养法 367

10.1.5 遗传工程 368

10.2 生物产品的特点 368

10.3 生物提取的基本原理 368

10.4 提取 369

10.5 生物分离纯化方法 369

附录1 常见酸、碱和盐的溶解性 376

附录2 常用酸、碱溶液的相对密度和浓度 377

附录3 弱酸、弱碱的电离常数 378

附录4 元素周期表 380

参考文献 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