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转型期的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 36
第一节 转型期是透视社会分化与整合的特定时空间场域 38
一 国内学者视野下的社会转型内涵结构 38
二 国外学者视野下的社会转型内涵历史轨迹 43
三 我国近现代以来的四次社会转型之旅 47
第二节 转型期的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理论阐释 51
一 西方社会整合理论的生成背景归纳与代表性观点审视 52
二我国传统社会整合理论的背景归纳与代表性观点审视 60
第三节 转型期国内外社会整合理论的当代价值与有益启示 66
一 西方社会整合理论的选择性借鉴与当代启示 67
二 我国传统社会整合理论的选择性借鉴与当代启示 70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整合理论及其发展 74
第一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整合的理论基础 75
一 人类社会是在实践发展中的矛盾有机体 76
二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 76
三 社会矛盾在实践发展中的永恒性 77
四 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指向消灭社会对立,构设“自由人联合体” 78
第二节 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整合理论的主要内容 84
一 唯物史观中蕴含的社会整合思想 85
二经典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社会整合观表达 90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整合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93
一 社会主义建设艰难探索时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整合理论 93
二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整合理论 95
第三章 转型期我国社会整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03
第一节 转型期我国社会整合的内在规定性 104
一社会整合的动力中心旨在调适以“利益”为核心的社会关系 106
二 社会整合实践表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 106
第二节 转型期我国社会整合面临难得机遇 114
一 国际政治经济技术诸要素变化给我国社会整合带来新机遇 114
二 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变化给我国社会整合带来新机遇 117
第三节 转型期我国社会整合遭遇严峻挑战 118
一 国际大环境风云变幻给我国社会整合带来挑战 120
二 国内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给我国社会整合带来挑战 122
三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快速发展给我国社会整合带来挑战 125
第四节 转型期我国社会整合新问题 129
一社会结构急剧分化 130
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141
三 思想价值观念深刻变化 143
四 资源与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以及食品安全等社会问题日益凸显 143
第四章 转型期我国社会整合实践与探索 145
第一节 转型期从传统体制向现代新体制的转换与变迁 145
一 优化市场经济体制,科学安排政府和市场关系 146
二经济体制对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的要求 148
三 体制转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149
第二节 转型期我国社会整合的探索与演进 149
一 改革开放前的集权化治理结构与管制型机械刚性社会整合 151
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有机柔性社会整合 153
第三节 转型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158
一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实现社会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158
二 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改革中的社会整合探索与实践 163
三 新时期新阶段的和谐社会整合探索与实践 168
第五章 转型期我国社会整合目标、任务与基本原则 179
第一节 转型期我国社会整合目标 180
一理顺社会关系,彰显社会公平正义 180
二发展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182
三 增进民族团结的稳固发展 183
四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中国梦” 190
第二节 转型期我国社会整合任务 192
一依法治国基础上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扩大 193
二 有效调节国家和个体的利益分配与再分配关系 198
三 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00
四 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202
第三节 转型期我国社会整合基本原则 207
一促进入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 208
二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实现社会稳定 208
三 坚持最广泛的人民民主 209
四 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着力遏制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217
第六章 转型期推进我国社会整合实践路径选择 219
第一节 转型期我国社会整合内在结构和着力点 220
一 制度是社会整合的基础和保证 220
二经济是社会整合的“源代码”与核心前提 223
三 政治是社会整合的“阿莉阿德尼线” 225
四 文化是社会整合的“强化剂” 227
五价值观是社会整合的重点与难点 229
六 民生是社会整合的落脚点和最终归宿 233
七 法律是社会整合的依据和保障 237
第二节 转型期完善我国社会整合基本领域 240
一 完善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241
二 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 243
三 完善我国的社会治理体制 245
四 完善我国的文化整合体制 249
五 完善我国的生态整合体制 251
第三节 转型期我国社会整合机制体系框架结构分析 253
一 利益与收入分配调控机制 255
二 政治参与机制 261
三 社会沟通与流动机制 264
四 区域联动均衡与矛盾协调机制 266
五 生态治理长效机制 267
结束语 274
主要参考文献 278
后记 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