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1
第一节 和平接管北平和新中国定都北京 1
解放前夕的北平 1
实现和平接管 6
整顿社会秩序 9
新中国定都北京和开国大典 11
第二节 执政之初的北京党组织建设 15
北京党组织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15
政治启蒙教育 18
中共北京市代表会议召开 20
整党整风运动 23
第三节 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开展三大运动 25
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25
建立基层民主政权 28
收回帝国主义强占的权益 29
郊区土地改革 31
镇压反革命运动 34
抗美援朝运动 37
第四节 除旧布新的社会变革 40
封闭妓院 40
禁烟禁毒 43
打击行业恶霸 45
公营企业的民主改革 47
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48
民族关系的调整 51
宗教民主改革 53
第二章 经济的恢复和各项建设事业的起步 56
第一节 经济的初步恢复 56
把恢复和发展生产确立为中心工作 56
公营经济的发展 59
扶植私营企业 搞活生产流通 62
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互助 65
第二节 “三为”方针指导下的首都城市建设 68
确立首都行政中心区 68
提出首都建设的“三为”方针 71
治理环境和改善城市基础设施 74
第三节 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77
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 77
打击资本家不法行为的“五反”运动 80
对工商业的再次调整 83
司法改革运动 85
党员干部队伍大发展 87
第四节 社会文化建设和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89
兴办人民教育事业 89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93
发展人民大众的文艺 95
创办人民卫生事业 97
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99
第三章 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03
第一节 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有计划建设的开始 103
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 103
实行粮食统购统销 106
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108
上报中央的第一个城市规划方案 111
首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115
掀起社会主义建设热潮 119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稳步展开 121
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波浪式前进 121
手工业合作社在整顿中发展 124
推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公私合营 127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行 130
第一次基层普选 130
宣传讨论宪法草案 133
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135
城市街道和居委会的建立 139
市、区两级机构的整编 141
第四章 率先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及各项事业的发展 144
第一节 首都率先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144
中共北京市第一次代表大会 144
三大改造全面加速 146
掀起三大改造的高潮 149
首都各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会 154
第二节 首都各项事业的发展 156
经济建设的新成就 156
教育事业的进展 159
建设中关村科学城 163
文学艺术迎来发展热潮 165
卫生体育事业迈出新步伐 170
培育社会新风尚 172
第三节 向社会主义过渡之际的北京党组织建设 174
内部肃反和社会镇反 174
吸收高级知识分子入党 176
中共北京市第二次代表大会 179
第五章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反右派斗争 182
第一节 贯彻党的八大精神 探索首都发展道路 182
学习党的八大精神 182
探索经济发展道路 185
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形成 188
第二节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92
开展增产节约运动 192
超额完成“一五”计划 194
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196
第三节 党内整风和反右派斗争 198
学习《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8
党内整风的开始 201
反右派斗争及其扩大化 203
第六章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210
第一节 各行各业的“大跃进” 210
“大跃进”热潮的逐渐兴起 210
“大跃进”誓师大会 212
全民大炼钢铁 215
教育科技事业的“大跃进” 217
第二节 人民公社化运动与人民公社体制的形成 219
行政区划的调整 219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 220
人民公社体制的特征 222
第三节 迎接十年大庆 城乡面貌改观 225
大规模兴修水利 225
完善城市总体规划 227
兴建十大建筑 230
迎接十年大庆 233
第四节 初步纠“左”与继续“大跃进”的后果 234
《前线》发刊词的发表 234
纠“左”的初步尝试 236
“反右倾”斗争与继续“大跃进” 239
遭遇严重困难局面 241
第七章 贯彻八字方针 全面调整首都建设 244
第一节 贯彻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 244
应对困难局面的紧急措施 244
贯彻《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 247
邓小平、彭真进行京郊调查 249
贯彻“农业六十条”和“工业七十条” 253
科学教育文艺政策的调整 259
第二节 全面总结“大跃进”以来的工作 264
畅观楼会议 264
参加和服务七千人大会 266
中共北京市第三次代表大会 269
第三节 各领域的进一步调整 273
经济的全面调整 273
党内甄别平反和干部轮训 276
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 281
统战政策的调整 283
第四节 团结一心 共克时艰 285
保障首都的商品供应 285
恢复农村集贸市场 288
首都经济形势初步好转 289
第八章 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和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左”的错误的发展 292
第一节 经济继续调整和社教运动同步展开 292
传达贯彻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精神 292
开展城市“五反”运动 295
郊区农村的“四清” 297
编制行业长期发展规划和继续经济调整 299
第二节 开展各种形式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比学赶帮超运动 304
开展全社会学习雷锋活动 304
学习毛泽东著作和学习解放军 306
学习大庆、上海等地的先进经验 310
树立各行各业先进基层党支部典型 312
第三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全面开展 315
部署城乡全面“四清” 315
通县“四清”大会战和北大社教运动中的分歧 319
贯彻“二十三条”纠“左”与“四清”的教训 321
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批判 325
第四节 完成首都经济调整任务 331
以战备为中心调整“三五”计划 331
地铁一期工程破土动工 334
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和新的建设成就 336
第九章 “文化大革命”在北京发端与市革委会的成立 341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在北京的爆发 341
《海瑞罢官》遭到公开批判 341
否定“二月提纲” 批判“三家村” 345
“五一六通知”和北大聂元梓等人的大字报 349
中共北京市委被改组 353
从造反开始的北京红卫兵运动 355
社会秩序陷入极度混乱 361
第二节 “全面夺权”与武斗升级 363
“夺权”之风与最初的抗争 363
解放军在北京实行“三支两军” 368
北京市革命委员会的成立 369
屡禁不止的武斗之风 372
第三节 首都各项事业受到严重冲击 374
教育事业遭受摧残 374
经济建设受到破坏 376
城市建设陷于混乱 379
科技、文化、医疗卫生事业破坏严重 380
第十章 从全面“斗、批、改”到批判极左思潮 382
第一节 “斗、批、改”运动的全面展开 382
北京的“六厂二校”典型 382
“整党”和“清队” 386
“精简机构”与“干部下放劳动” 390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392
第二节 强化战备与经济冒进 394
构筑防空工事与疏散人口 394
连续三年的工业会战 397
第三节 “左”倾危害的步步加深 399
清查“五一六”反革命集团与开展“一打三反” 399
中共北京市第四次代表大会 401
“两个估计”对北京教育事业的危害 404
第四节 1972年整顿与对极左思潮的批判 406
抓获林彪党羽和贯彻纠“左”方针 406
干部政策和统战政策的部分调整 408
高等教育和普通教育呈现转机 410
落实农村政策的努力 411
城市建设和管理重新起步 414
第十一章 整顿受阻与十年动乱的结束 418
第一节 “批林批孔”导致形势再度恶化 418
由清华大学开始的反击“右倾回潮” 418
两起造成全国影响的事件 421
“批林批孔”运动在北京的展开 422
第二节 1975年北京市的整顿 427
全面整顿精神的传达贯彻 427
落实干部政策的局部进展 429
整顿和加强企业管理 431
社队企业的发展 433
科教工作的调查与整顿 435
学习运动与整顿举措并存 437
第三节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与天安门事件 439
从“教育革命大辩论”到“反击右倾翻案风” 439
首都人民沉痛悼念周恩来 442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发动 443
天安门事件 446
第四节 粉碎“四人帮”与“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451
首都人民的抗震救灾 451
悼念毛泽东与粉碎“四人帮” 455
第十二章 在徘徊中前进和工作重心的转移 459
第一节 揭批“四人帮”运动的开展 459
清算“四人帮”的罪行 459
清查“四人帮”帮派体系 462
第二节 首都各项事业的恢复和新的“跃进”局面的出现 463
各项事业的恢复和部门管理体制的局部调整 463
市五届政协和七届人大会议的召开 466
新的“跃进”局面的出现 468
第三节 拨乱反正的局部进展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471
恢复高考和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471
揭批查运动的逐步深入 474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476
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和对错划“右派”的改正 478
初步落实干部政策和平反冤假错案 480
第四节 调整市委主要负责人和为天安门事件平反 483
贯彻中央指示 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 483
为天安门事件平反 485
第五节 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实现工作重心转移 488
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488
开展真理标准讨论补课和推进冤假错案的平反 490
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 493
结束语 495
大事索引 500
后记 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