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成中英哲学的元范畴和元命题及其学术根源 1
一、先秦儒家哲学的元范畴与元命题 2
二、先秦道家哲学的元范畴与元命题 5
三、成中英太极哲学体系的元范畴 6
四、成中英太极哲学体系的元命题 9
五、成中英和谐哲学体系的元范畴与元命题 12
简短的结论 14
第二章 成中英哲学思维方式论 16
一、多项对偶动态一元思维方式 16
二、以通变合和为典范的思维方式 18
(一)成氏对思维方式基本原则的界定 19
(二)“通变合和”措辞的来源 21
(三)思维结构与思维过程的统一性 23
(四)思维的非抽象性与非先验性 24
(五)思维的和谐性 24
(六)思维方式的中西互融性与有效性 26
三、多对两端平衡的和谐化思维方式 27
(一)成氏对时代背景和思维方式的描述 28
(二)平衡和谐化的本体思维方式 32
简短的结论 36
第三章 成中英太极创化论范畴体系简述 38
一、太极创化论范畴体系简表 39
二、对成中英哲学太极元范畴内涵的分题梳理 39
(一)实在 41
(二)本体 43
(三)动态整体 46
(四)道 50
(五)变易 53
(六)对偶一元 54
(七)阴阳、五行、八卦 56
(八)无极 58
(九)多样统一 63
(十)理气统一 65
(十一)有无统一 67
(十二)太和 70
(十三)创生 74
(十四)全息性 76
(十五)价值 77
(十六)真善美 80
三、成中英“太极”范畴网的价值 82
(一)从中国哲学的继承和发展看“太极”作为元范畴的价值 82
(二)殊途同归 83
(三)从哲学现象学看“太极”范畴网的价值 84
(四)“太极”观念、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 85
(五)从《周易》思维方式的五个内涵看“太极”范畴网 86
第四章 太极含易含道论 91
一、道的基本内涵 92
二、易、道、太极三范畴的关系 96
三、道的创化作用 100
(一)道的结构与过程 101
(二)道的创化能力的无限性 101
(三)道有阴阳相成相生的功能 103
(四)道有善性 104
(五)得道之人的能动性 106
(六)失调、缺陷与失道 108
简短的结论 109
第五章 太极阴阳辩证法 112
一、阴阳范畴的出现及其在哲学中的地位 113
二、阴阳的辩证性 114
三、《周易》对阴阳范畴的促生与发展 117
四、从宇宙本体论中的多对阴阳关系看太极创化论 122
(一)阴阳滋生论 123
(二)万物之灵论 124
(三)结构层次论 124
(四)知微见几论 127
(五)和衷共济论 128
(六)和实生物论 129
(七)整体宇宙论 129
(八)两极一体论 131
(九)太极含道论 132
(十)时空相抱论 133
(十一)周流出新论 133
(十二)高层和谐论 134
(十三)五段辩证论 134
(十四)整体多元论 136
五、从阴阳与矛盾范畴的异同看太极创化论的当代价值 137
第六章 五行生克创化论 144
一、五行范畴的产生及其内涵的确立 145
二、五行生克论的具体内涵与价值 148
简短的结论 154
第七章 有无相生创化论 158
一、从常识看有无二概念 159
二、宇宙有无始终论的历史反思 161
三、宇宙万物皆为有无统一体 165
四、有无二范畴哲学内涵的丰富性 168
(一)存在与知觉 168
(二)有、无是“实在”的两种状态 169
(三)就宇宙结构时空的互补相成看有与无 172
(四)从万物的多样性看有、无的内涵 173
(五)从事物的变化看有、无的内涵 174
五、有无相生论的重要命题 175
(一)“实在”为“有中含无”或“无中含有” 176
(二)有无相生即理的有限形式与无限的气的统一 176
(三)有的界定作用与无的决定作用相统一 177
(四)有、无彼此相关,互相决定 178
(五)有与无是“太极”的阴阳力量或状态 180
(六)天人合一亦为有无相生 181
(七)有无相生是“太极创化论”的重要命题 181
(八)有无相生是“和谐化辩证法”的重要命题 182
(九)有无相生是宇宙大化的本质 183
(十)有无相生论是认识论的基础之一 185
(十一)范畴的阴阳对待性、变化性和统一性是有、无二范畴存在的基础 186
简短的结论 187
第八章 理气统一创化论 190
一、气范畴的内涵 190
二、理范畴的内涵 192
三、理与太极和道内涵的重叠与比较 194
四、对朱熹理气论的评析 199
(一)理先气后论的错误 200
(二)片面化了“太极”范畴 200
(三)混淆了认识论范畴与客观规律的范畴 201
(四)朱子未能开拓理的逻辑结构系统 201
(五)朱熹理气论在范畴体系上的混乱 202
(六)朱熹的二元论本体观 202
五、作为理气论背景的《易经》 203
六、《易传》中的太极、易、阴阳与气、理的定义 208
七、理气相生是太极创化论的重要命题 210
(一)理气统一整体论 210
(二)气的活动为单一整体论 210
(三)“太极”统帅阴阳、理气论 211
(四)理为客观中阴阳变化之理序论 211
(五)气为理的来源论 212
(六)气为“太和”论 212
(七)气为“无极”论 213
(八)气为“太简”、“太易”论 213
(九)气为万物的本原论 214
(十)气内含动力论 214
(十一)理气统一创生论 215
(十二)理气统一于太极论 215
(十三)“理”是万物整体恰如其分论 216
(十四)“太极创生万物”的过程论 217
第九章 和谐化辩证法 219
一、和谐化辩证法的当代现实根据 221
(一)科技进步的两面性 221
(二)危害人类的局部战争正在加剧 222
(三)个人身心失调已是普遍现象 222
(四)和平发展是当前世界当务之急 222
二、和谐化辩证法的历史和理论根据 224
(一)和谐化辩证法的基础是相异因素的和谐结合 224
(二)《中庸》对和谐本质的论述 226
(三)和谐化辩证法的本体论和价值观基础 228
(四)从“数量”看和谐的内涵 229
(五)从音乐的律吕看和谐的内涵 230
三、关于“和谐”和“冲突”的内涵 233
四、儒家和谐化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239
(一)儒家的宇宙本体论 239
(二)《易经》的和谐化辩证法思想 241
五、道家和谐化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244
(一)从道家哲学的元命题看道家的和谐化辩证法思想 244
(二)从对“道”的理性重建看道家哲学的和谐化辩证法思想 245
(三)“道法自然”是和谐化辩证法的根据之一 246
六、和谐化辩证法的客观基础、本质和价值 247
(一)儒道哲学的和谐观是和谐化辩证法的理论根据 247
(二)形上学本体思维是和谐化辩证法的方法论根据 249
(三)天地对偶的事实与和谐化辩证法 250
(四)“道”的和谐内涵与和谐化辩证法 253
(五)宇宙万物的整体性与和谐化辩证法 254
(六)和谐化辩证法对自然和人类的价值 256
七、和谐化辩证法的十大命题 259
(一)万物和谐相成论 260
(二)创生与统合为和谐的基本要素论 261
(三)万物各正性命,保合太和论 262
(四)用《易经》的和谐智慧平天下论 266
(五)本体“和谐”论 267
(六)万物一体统合生机平衡论 270
(七)以生生尽性为实现和谐的条件论 277
(八)以和谐为动力论 280
(九)宇宙数象和谐论 282
(十)和合思维方式论 285
八、和谐化辩证法与冲突辩证法的异同 287
简短的结论 290
第十章 《易经》哲学太极创化思想要义 293
一、《易经》研究与当代哲学的发展 294
二、《易经》文本的结构 297
三、《易传》的性质与思想 300
四、作为整体宇宙观的《易经》 302
五、从本体诠释学看《易经》 306
六、《易经》符号系统中的象征实在论 308
七、“易”的五义和五个世界中的本体论思想 313
(一)关于“不易性” 314
(二)关于“变易性” 315
(三)关于“简易性” 316
(四)关于“交易性” 319
(五)关于“和易性” 320
八、《易经》的思维方式 323
(一)《易经》的宇宙本体论意会思维方式 324
(二)《易经》的辩证思维方式 326
(三)“观”作为《易经》的思维方式 328
九、《易经》哲学的基本思想与当代价值 337
(一)殊途同归论 337
(二)宇宙整体论 338
(三)两极一体论 339
(四)五段辩证论 341
(五)“观”的认识论 342
(六)主客感应价值论 343
(七)预测决策论 344
(八)阴阳五行太极分合创化论 346
简短的结论 348
附录 成中英哲学之路 352
后记 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