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节 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老问题、新任务 1
第二节 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3
第三节 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四种书写方式与本书的结构安排 23
上篇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发展 35
第一章 青年卢卡奇: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重释 37
第一节 青年卢卡奇的历史概念 38
第二节 总体性与唯物辩证法的方法 50
第三节 物化与物化意识 56
第四节 阶级意识与无产阶级革命 63
第二章 柯尔施的批判哲学 7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72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的科学 84
第三章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 99
第一节 实践哲学的理论逻辑 100
第二节 市民社会、国家与革命策略的转变 113
第三节 霸权及其建构 124
第四章 失望而不绝望:恩斯特·布洛赫的总体辩证法 141
第一节从“乌托邦精神”到“希望原理” 141
第二节 布洛赫希望哲学的逻辑建构 155
第三节 布洛赫的文化遗产理论 165
下篇 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思潮 179
第五章 压抑与反抗: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183
第一节 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及历史定位 183
第二节 弗洛姆的异化三部曲 188
第三节 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论 203
第四节 赖希的性经济社会学 217
第六章 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234
第一节 理论背景及理论概述 235
第二节 存在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边缘处寄生 246
第三节 萨特的人学辩证法 254
第四节 萨特的历史辩证法 264
第七章 列斐伏尔:从日常生活批判到空间的生产 275
第一节 列斐伏尔与20世纪西方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276
第二节 列斐伏尔前期日常生活批判的概念与任务 281
第三节 列斐伏尔中后期日常批判理论 293
第四节《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的新探索 310
第五节 消费被控制社会批判 314
第六节 日常生活批判的“空间化”转向 322
第八章 戈德曼:从“隐蔽的上帝”到发生学结构主义 336
第一节 隐蔽的上帝 337
第二节 历史视域中的马克思 350
第三节 发生学结构主义的总体类型学 358
第九章 杜娜叶夫斯卡娅的人本学马克思主义 371
第一节 理论背景和理论概述 372
第二节 回到黑格尔,回到马克思 379
第三节 激进主体的概念及其批判逻辑 386
第四节“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 392
主要参考文献 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