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的“80年代叙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童娣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516184813
  • 页数:215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历史三调:80年代的三副面孔 1

第一节 作为自然历史的80年代与“80年代性” 2

一 对作为自然历史的80年代的概述 2

二 80年代的时代特征与文化逻辑 6

第二节 作为反思、怀旧对象的80年代与“80年代意识” 12

一 90年代思想界的分化及其对80年代认识的分歧 12

二 21世纪对80年代的追忆缅怀及理性审视 20

第三节 “80年代叙事”:作为历史想象的80年代 26

第二章 作家主体的重构与叙述80年代的小说的嬗变 31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家主体的重构 32

一 80年代叙述80年代的作家的构成及其叙述局限 32

二 新生代的崛起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叙述80年代的作家的构成 36

第二节 从同一到分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叙述80年代的作家立场的分化 41

一 启蒙主义立场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对80年代的叙述 42

二 后现代主义立场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对80年代的叙述 48

三 保守主义立场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对80年代的叙述 52

第三节 作家主体的裂变与“80年代知识分子”形象的瓦解 58

一 重述现代性:“80年代知识分子”的重塑及其局限 59

二 反省与追问:“80年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及其危机 62

三 反观与投射:“80年代知识分子”的世俗品性及“象征资本”的原始积累 66

第三章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叙述80年代的小说的叙事意图及其文本显影 72

第一节 后现代历史哲学渗透下历史意识的嬗变 73

一 从自上而下的历史叙事到自下而上的历史叙事 73

二 从断裂到连续的历史意识及其文本显现 78

第二节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认同焦虑与怀旧诉求 94

一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认同焦虑 94

二 后现代怀旧叙事及其游戏化 97

第四章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叙述80年代的小说的题材范畴及其审美聚焦 103

第一节 “新土改”叙述的伦理反思及其理性精神 105

一 历史意识:对“新土改”局限的理性反思 106

二 创作视角:“新土改”之于生活习俗与价值伦理的变迁 109

三 审美风貌:反二元对立的人物设置与反喜剧的叙述风格 112

第二节 “个体户叙事”:个体意识的凸显及其道德悖谬 115

一 个体意识的觉醒与伦理观念的变革 118

二 个体户的另一面及其对价值观念的冲击 120

三 “个体户叙事”的日常化与非道德化 124

第三节 考察80年代政治的双重维度及其叙述局限性 127

一 维度之一:公共权威与知识分子、市民的驳诘 128

二 维度之二:宗法制度下的乡村政治图景 131

三 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叙述80年代政治的小说的反思 134

第四节 对80年代城乡关系的描写及其价值悖论 136

一 80年代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不平等关系的审美表现 137

二 80年代城市梦想的悲剧及其现代性意义 141

第五章 叙事的嬗变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对80年代的叙述 148

第一节 叙事伦理的变迁 148

一 从人民伦理到个体自由伦理的叙事伦理嬗变 148

二 叙述者干预与叙事伦理的变迁 151

第二节 从沉默到发声——民间的凸显与叙事话语的嬗变 155

一 民众对权力话语主体与启蒙话语主体合法性的质疑 156

二 民间话语对于权力话语与启蒙话语的拷问 158

第三节 从宏观到微观——日常生活的崛起与叙事焦点的转移 161

一 世俗化与同一化:“80年代日常生活叙事”的两个思想层面 162

二 冲突和调适:在个体日常生活与社会规范伦理之间 166

三 时代的错位与“日常生活叙事”的局限 169

第六章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的“80年代叙事”的价值与局限 172

第一节 文学史视野下“80年代叙事”的价值 173

一 “知识分子写作”与“80年代精神” 174

二 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审美选择与叙事意识 178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的“80年代叙事”的局限与缺失 180

一 “80年代叙事”之“80年代意识”之反思:与“文革叙事”小说比较 181

二 历史感的匮乏与历史意识的危机 186

第三节 反思80年代的两翼——文学史对80年代文学的历史叙述与文学创作的“80年代叙事”之间的张力 190

一 文学史对80年代文学的历史重述与文学创作的“80年代叙事”之间的共谋 191

二 文学史对80年代文学的历史重述与文学创作的“80年代叙事”之间的裂隙 196

结语 201

参考文献 204

后记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