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教主 4
第一章 族姓 7
第一节 种姓 7
第二节 氏族 8
第三节 家族 18
第二章 降生 19
第一节 降生之国土 19
第二节 入胎 20
第三节 住胎 21
第四节 诞生 23
第三章 童年 28
第四章 婚配 31
第五章 出家修道 32
第一节 游观 32
第二节 出家 36
第三节 修道 44
第六章 成等正觉 55
第七章 转法轮 59
第一节 三转法轮 59
第二节 法轮之种类 65
第三节 转法轮之意义 65
第八章 行化 66
第一节 化三迦摄 66
第二节 度频昆沙王 74
第三节 舍利子等归佛 79
第四节 降伏外道 80
第五节 乔答弥出家 91
第九章 般涅槃 95
第一节 示现般湟槃 95
第二节 八王分舍利 112
第三节 涅槃之意义 117
第十章 遣教结集 120
第一节 五百结集 120
第二节 五百结集后教法之传 135
第三节 七百结集 142
第四节 三藏十二分教 150
第二篇 有情与世界 154
第一章 有情世间 156
第一节 有情种类 156
第二节 有情生 161
第三节 有情身量 178
第四节 有情受用 178
第五节 有情寿量 181
第六节 有情命终 183
第二章 器世间 186
第一节 小世界 186
第二节 三千大千世界 210
第三章 菙藏世界海 220
第三篇 因缘业果 228
第一章 总说 236
第一节 因缘业果之意义 236
第二节 因缘差别 236
第三节 由因缘法遮一因生 238
第四节 业与果之关系 239
第五节 惑业及苦 240
第二章 十二有支 241
第一节 十二有支释名 241
第二节 十二有支业用 241
第三节 十二有支之次第 243
第四节 十二有支摄为四支 243
第三章 四缘 244
第四章 十因 246
第五章 业 248
第一节 业之意义 249
第二节 业之差别 249
第三节 二业 251
第四节 三业 253
第五节 四业 255
第六节 五无间业 256
第七节 十善业道及十不善业道 256
第六章 果 260
第一节 五果 260
第二节 五果与四缘十因之关系 261
第四篇 诸法体义 261
第一章 五法 264
第二章 三自性 266
第一节 三自性之意义 266
第二节 如何悟入三自性 267
第三节 悟入三自性之利益 268
第四节 三自性之有无 268
第五节 三自性与五法相摄 269
第三章 三无性 269
第一节 依三自性说三无性 269
第二节 通达三无性之利益 271
第四章 二无我 272
第五章 五蕴 272
第一节 总说 272
第二节 五蕴之相 272
第三节 五蕴之建立 274
第四节 蕴之意义 289
第六章 十二处 290
第一节 总说 290
第二节 十二处之建立 291
第三节 处之意义 291
第七章 十八界 291
第一节 总说 291
第二节 十八界之建立 291
第三节 界之意义 292
第五篇 唯识 292
第一章 唯识之意义 295
第一节 唯识即唯心 295
第二节 识摄一切法 295
第三节 识变略义 296
第四节 能变之种类 297
第二章 初能变识 298
第一节 三相 298
第二节 所缘及行相 302
第三节 心所相应 305
第四节 五受分别 306
第五节 三性分别 306
第六节 心所例同 307
第七节 因果法喻 307
第八节 伏断位次 308
第九节 证成 310
第三章 第二能变识 321
第一节 名体 321
第二节 所依 321
第三节 所缘 324
第四节 自性及行相 324
第五节 心所相应 325
第六节 三性分别 326
第七节 界地 326
第八节 伏断位次 326
第九节 证成 328
第四章 第三能变识 332
第一节 能变差别 332
第二节 自性及行相 332
第三节 三性分别 333
第四节 心所相应 333
第五节 依止俱转及起灭 352
第六节 五心 355
第五章 八识总分别 356
第六章 唯识正辨 357
第七章 唯识释 360
第一节 释违理难 360
第二节 释违教难 373
第八章 唯识性 377
第六篇 真实义 378
第一章 胜义谛相 382
第一节 一切法无二 382
第二节 离言法性中假立名言 383
第三节 胜义谛非寻思所行相 384
第四节 胜义与诺行非一异相 385
第五节 胜义遍一切一味相 388
第二章 从遮诠门显真实 389
第一节 一切法空 389
第二节 八不总破 399
第三节 涅槃无自体 404
第三章 从表诠门显真实 412
第一节 二种真实与四种真实 412
第二节 真实义是无二所显 414
第三节 空慧是大菩提方便 414
第四节 入法无我证离言自性 415
第五节 乘无戏论能修正行 416
第六节 离言自性广说 417
第四章 一切众生同一真如性 424
第一节 佛说三乘同一佛性之意趣 425
第二节 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密意 425
第七篇 人天乘 427
第一章 总说 430
第二章 父子之道 431
第一节 父道 431
第二节 子道 431
第三章 师资之道 440
第四章 洽国之道 441
第五章 夫妇之道 449
第六章 朋友之道 452
第七章 主仆之道 454
第八章 治生之道 456
第九章 三皈 456
第一节 三皈仪式 456
第二节 三皈后应守之信誓 456
第三节 三皈为戒律之基础 457
第四节 皈依之意义 457
第五节 三宝之意义 459
第六节 非皈依处 462
第十章 五戒 464
第一节 五戒仪式 464
第二节 五所戒事 465
第三节 如何得戒 466
第四节 破戒 468
第十一章 十善 469
第十二章 素食 473
第八篇 解脱道 475
第一章 种姓 477
第一节 种姓之自性 477
第二节 种姓之违缘 477
第三节 种姓之顺缘 478
第二章 资粮 482
第一节 戒律仪 482
第二节 根律仪 490
第三节 于食知量 494
第四节 修觉寤瑜伽 502
第五节 正知而住 507
第六节 亲近善友 514
第七节 闻思正法 517
第八节 远离诸障 520
第九节 修行惠舍 523
第十节 沙门庄严 525
第三章 止观 529
第一节 修止观九加行 529
第二节 修止观四作意 532
第三节 五停心 533
第四节 别相念 541
第五节 总相念 542
第四章 四加行 542
第一节 四圣谛境 542
第二节 四加行渐次缘观 553
第三节 四加行之胜利 556
第四节 四加行之次第 557
第五章 见道 557
第六章 三十七道支 560
第七章 解脱道果 566
第一节 一来向果 566
第二节 不还向果 567
第三节 阿罗汉向 569
第四节 阿罗汉果 570
第九篇 菩萨行 576
第一章 总说 579
第一节 菩萨乘亦名大乘 580
第二节 菩萨行通说 581
第二章 种姓 586
第一节 种姓体 586
第二节 种姓相 587
第三节 余义 589
第三章 发心 590
第一节 发心通说 591
第二节 发心体 592
第三节 发心异名 592
第四节 余义 593
第四章 四无量心 597
第一节 四无量通义 597
第二节 慈无量 597
第三节 悲无量 599
第四节 喜无量 603
第五节 舍无量 605
第五章 六度 606
第一节 六度通义 606
第二节 布施 611
第三节 持戒 630
第四节 忍辱 692
第五节 精进 704
第六节 静虑 731
第七节 智慧 752
第八节 六度互摄 804
第九节 十度 828
第六章 四摄 829
第一节 四摄通义 829
第二节 布施 830
第三节 爱语 833
第四节 利行 835
第五节 同事 839
第七章 止观了义 840
第一节 止观依住 840
第二节 止观所缘 840
第三节 求善止观 841
第四节 止观方便 841
第五节 止观见相之一异 841
第六节 止观之单修与双修 842
第七节 止观种类 843
第八节 随法行与随信行 843
第九节 缘法总别 844
第十节 止观三地 845
第十一节 止观三相 846
第十二节 知法与知义 846
第十三节 三慧差别 849
第十四节 智见差别 849
第十五节 除遣诸相 849
第十六节 依空遣相 850
第十七节 止观所摄三摩地 852
第十八节 止观因果 852
第十九节 止观所作业 853
第二十节 止观障 853
第二十一节 止观圆满清净 853
第二十二节 五种心散动法 854
第二十三 节止观所对洽障 854
第二十四节 勤修止观证无上觉 854
第二十五节 引发威德 855
第二十六节 涅槃界中所灭诸受 857
第八章 修行阶次 857
第一节 五位 857
第二节 十三位 857
第十篇 佛果 900
第一章 大没槃 902
第一节 契经中所说涅槃要义 902
第二节 涅槃之定义 916
第三节 涅槃之体性 916
第四节 涅槃差别 916
第二章 大菩提 918
第三章 法身 925
第一节 总说 925
第二节 法身体性 929
第三节 法身差别 930
第四节 法身功德 936
第十一篇 净土 972
第一章 净土十八圆满相 974
第一节 总说 974
第二节 别说 975
第二章 兜率净土 985
第一节 身土庄严 985
第二节 往生方便 988
第三章 极乐净土 989
第一节 国土庄严 989
第二节 彼土教主 992
第三节 彼土圣众 1000
第四节 修行方便 1003
第十二篇 密乘 1016
第一章 藏传密教 1021
第一节 成佛必入无上咒道 1021
第二节 事续建立 1022
第三节 行续建立 1044
第四节 瑜伽续建立 1047
第五节 无上瑜伽续建立 1052
第二章 东传密教 1060
第一节 传承 1060
第二节 教相 1061
第三节 修相 1141
第四节 果相 1188
第十三篇 宗门法要 1192
第一章 佛祖传承 1194
第一节 世尊付法迦叶 1194
第二节 印度诸祖之传承 1195
第三节 中华六祖之传承 1201
第二章 六祖法要 1209
第一节 黄梅曹溪之授受 1209
第二节 见性之方性 1215
第三节 见性之凭依 1219
第四节 禅定法门 1220
第五节 自性五分法身香 1221
第六节 无相忏悔 1222
第七节 自性四弘愿 1222
第八节 自性三归依 1223
第九节 自性三身佛 1223
第十节 自性功德 1225
第十一节 自性净土 1226
第十二节 说法方式 1228
第十三节 师资之传悟 1229
第三章 五家宗风 1242
第一节 临济 1242
第二节 云门 1243
第三节 曹溪 1244
第四节 妫仰 1246
第五节 法眼 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