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帝全传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紫都,岳明等编著
  • 出 版 社: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07230363
  • 页数:292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记述了宋朝历史要事,展示了历史人物,而且深刻描写了帝王的感情世界,并对宫闱生活做了细致的刻画。

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年) 1

肃清君障 2

翦灭六国 3

自称皇帝 5

泰山封禅 6

设三公九卿 7

废分封置郡县 8

制订秦律 9

统一货币 10

统一度量衡 10

统一车轨 11

统一文字 11

焚书坑儒 12

修筑长城 13

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 14

沙丘政变 15

刘邦(前256—前195年) 17

沛县起义 17

约法三章 19

鸿门宴 20

楚汉战争 21

与民休息 22

消灭异姓王,分封同姓王 24

白登之围 26

吕后临朝 27

刘启(前188—前141年) 30

文景之治 30

七国之乱 32

刘彻(前158—前87年) 35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6

推行察举制度 37

削弱丞相权力 38

设立十三州刺史 40

加强中央军权 41

颁行“推恩令” 42

反击匈奴 43

张骞出使西域 46

漠南无王庭 47

巫蛊之祸 50

轮台罪己诏 51

刘弗陵(前94—前74年) 53

霍光辅政 53

盐铁会议 54

诏诛上官桀、桑弘羊 54

刘询(前91—前49年) 56

宣帝亲政 56

平理冤狱 57

昭宣中兴 58

昭君出塞 58

刘秀(前6—57年) 60

昆阳之战 61

建立东汉 62

略阳之战 63

光武中兴 63

崇尚柔道 64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64

“退功臣,进文吏” 65

解放奴婢 66

度田令 67

精兵简政 68

减省刑法 68

减免田赋 69

任用循吏 70

刘庄(27—75年) 72

策储继位 73

楚王刘英之狱 74

班超通西域 74

王景治河 75

班固著《汉书》 76

曹丕(187—226年) 77

“禅让”登基 78

广陵之役 79

九品中正制 79

创作《典论》 80

刘备(161—224年) 82

结义起兵 83

两度为徐州牧 84

南依刘表 86

定策隆中 87

东借荆州 88

西取巴蜀 89

北定汉中 90

白帝托孤 91

孙权(182—252) 92

亲贤贵士 92

镇抚山越 94

孙刘结盟 95

濡须退曹 96

孙曹合肥之战 96

夺取荆州 97

建立吴国 98

晚年昏聩 99

登陆夷洲 99

司马炎(236—290年) 101

攻灭吴国 101

太康之治 102

重整中央官制 103

分封诸王 104

推行都督制 105

颁布占田令 105

司马睿(276—322年) 107

永嘉南渡 107

王与马,共天下 108

北伐中原 109

王敦之乱 110

杨坚(541—604年) 112

受禅建隋 113

统一全国 114

巩固统一 115

三省六部制 116

州县二级制 118

修定隋礼 118

编制《开皇律》 120

创立科举制 120

推行均田制 121

实行租调徭役 122

杨广(569—618年) 124

杀父夺嫡篡位 124

建东都,修宫苑 125

辟驰道,筑长城 126

开运河,造龙舟 127

四出巡幸 127

征伐高丽 128

长白山起义 129

江都兵变 130

李渊(566—635年) 132

晋阳起兵 133

“臣服”突厥 133

长安称帝 134

统一全国 135

建立府兵制 136

行均田令、租庸调制 137

退居太上皇 138

李世民(599—649年) 140

玄武门之变 141

贞观之治 142

厘定官制 144

科举取士 145

修订新律 145

民贵君轻 146

天可汗 147

统一西域 148

文成公主入藏 149

进攻高丽 151

晚年奢靡 151

武则天(624—705年) 153

夺取皇后之位 154

二圣临朝 155

修订姓氏录 156

鸩杀亲子李弘 157

谋废中宗 158

敬业讨武 159

知人善任 160

委政酷吏 161

则天称帝 162

五王政变 163

李隆基(685—762年) 164

诛杀太平公主 165

开元盛世 166

贤相辈出 167

改革兵制 168

修订律令格式 169

怛罗斯之战 170

安史之乱 170

马嵬驿兵变 172

“天下尽裂于方镇” 173

亡命成都 174

晚景凄凉 175

李忱(810—859年) 176

完善选官制度 177

“牛李党争”再波折 178

重视科举 178

经营河西 179

开发三州七关 180

力谋诛宦 181

乞求长生,中毒而亡 182

朱温(852—912年) 183

上源驿之战 183

灭秦宗权 184

“挟天子以令诸侯” 185

谋杀崔胤 186

追弑昭宗 187

篡唐称帝 188

改革积弊 189

柏乡之战 190

整顿吏制 191

李存勖(885—926年) 193

莘县之役 193

“儿戏”政治 194

郓州之战 195

大梁之战 196

宠信伶人 197

诛郭崇韬 198

邙林遇弑 199

赵匡胤(927—976年) 200

陈桥兵变 201

二李之叛 202

金匮之盟 203

杯酒释兵权 204

废宰相设三司 204

废罢支郡与“以文臣知州事” 205

平定荆南 207

改革科举 208

征服南唐 209

烛影斧声 210

赵光义(939—997年) 212

涪陵之祸 213

完成统一大业 213

命编类书 214

高梁河之战 215

改革刑狱 216

陈家谷之战 217

礼遇儒臣 218

讨伐西夏 219

王小波、李顺起义 220

赵恒(968—1022年) 222

澶渊之盟 222

重视文化 223

改科举、办学校 224

改革弊政 224

提倡儒佛道 225

赵祯(1010—1063年) 227

废皇后 227

好水川之战 228

再现“澶渊之盟” 230

庆历新政 230

王则兵变 232

赵顼(1048—1085年) 233

王安石变法 234

改革科举 235

宣德门事件 236

黄嵬山划界 236

元丰改制 237

反击交趾 238

讨伐西夏 239

赵煦(1077—1100年) 241

元祐更化 242

蜀洛朔党争 243

绍述熙丰之政 243

赵佶(1082—1135年) 245

起用蔡京 246

童贯擅权 247

海上之盟 248

方腊起义 249

赵桓(1100—1161年) 251

靖康之变 251

赵构(1107—1187年) 253

应天称帝 254

宋金和战 254

绍兴和议 255

富平之战 256

钟相、杨幺起义 257

岳飞抗金 258

郾城之战 259

采石之战 260

黄天荡之战 261

壬午内禅 263

赵眘(1127—1194年) 264

宿州大捷 264

隆兴和议 265

鹅湖之会 268

赵扩(1168—1224年) 270

庆元党禁 270

开禧北伐 271

史弥远专政 272

赵昀(1205—1264年) 274

霅川之变 274

嘉定和议 275

端平更化 276

端平入洛 277

立碑三学,戒议国政 278

钓鱼城之战 280

合州战役 281

鄂州和议 283

铁木真(1162—1227年) 284

统一蒙古 284

建立蒙古国 286

畏兀儿臣服 287

攻灭西辽 288

进兵西夏 289

自将伐金 290

第一次西征 290

临终遗策 291

窝阔台(1186—1241年) 293

蒙古灭金 293

第二次西征 295

五户丝制 296

丙申分封 297

尊崇儒学 297

奥都剌合蛮擅权 298

定都和林 300

忽必烈(1215—1294年) 302

谋取汗位 303

平定李璮之乱 304

建立元朝 305

灭亡南宋 306

定都汉地 307

驿站制度 308

四等人制 309

地方行省制度 310

抚治云南 311

控制边疆地区 312

阿合马、桑哥事件 313

平定海都、乃颜之乱 314

重修大运河 315

铁穆尔(1265—1307年) 317

守成之君 317

平定西北 318

征讨八百媳妇国 320

爱育黎拔力八达(1285—1320年) 322

延祐经理 322

太后预政 323

关陕之变 324

延祐开科 325

朱元璋(1328—1398年) 327

置两京一都 328

分封诸王 329

办官学,设科举,延揽人才 330

整顿吏治 332

胡惟庸案 333

蓝玉党案 335

空印案和郭桓案 335

文字狱 336

修订《大明律》 337

设立锦衣卫 339

创设卫所制度 339

朱棣(1360—1424年) 340

靖难夺位 341

迁都北京 341

诛杀方孝孺 342

设立内阁 343

东厂酷吏 345

削夺藩王 345

授命解缙编纂《永乐大典》 346

修改《太祖实录》 347

郑和下西洋 347

巩固边际 348

安定贵州 349

五征漠北 350

朱瞻基(1398—1435年) 352

撤兵交阯 352

平定高煦之叛 353

“蹇、夏”辅政 354

“三杨”内阁 355

体恤民情 356

崇尚节俭 357

清明吏治 358

确立巡抚 359

开仓赈灾 360

宦官专权 360

朱祁镇(1427—1464年) 362

经筵讲学 362

王振专权 363

土木之变 364

北京保卫战 365

英宗回京 366

夺门之变 367

杀害于谦 368

曹石之变 369

释放“建庶人” 370

废除殉葬 371

朱见深(1447—1487年) 372

设西厂、宠汪直 372

迷信僧道 373

纸糊三阁老 375

荆襄流民起义 376

抚定流民 379

边患不断 380

朱祐樘(1470—1505年) 381

斥逐奸邪 381

选贤任能 382

严格考核官吏 384

停开纳粟 386

虚心纳谏 386

安定民生 387

安抚流民 388

赈济灾民 389

崇尚节俭 390

安定边塞 391

修订《问刑条例》 392

追求享乐 393

姑息宦官 394

朱厚照(1491—1521年) 396

即位大赦 396

怠于政事 397

袒护“八党” 398

刘瑾专权 399

豹房政治 400

宸濠叛乱 402

土地兼并,流民四起 403

朱载垕(1537—1572) 405

裕邸十三年 405

平反冤狱 406

内阁风波 408

严格吏治 409

固边三事 411

限田、清田,抑制兼并 413

朱翊钧(1563—1620年) 415

张居正改革 415

一条鞭法 416

援朝抗倭战争 417

平播州之乱 418

武昌民变 420

争国本 421

东林党 422

朱由校(1605—1627年) 424

白莲教起义 424

魏忠贤乱政 425

熊廷弼案 427

东林诏狱 428

宁远之战 428

开读之变 430

朱由检(1611—1644年) 431

冤杀袁崇焕 431

李自成起义 433

张献忠起义 434

荥阳大会 435

诛魏忠贤 436

号召百官助饷 438

朱仙镇之战 438

汝州之战 440

自缢万寿山 441

努尔哈赤(1559—1626) 442

统一女真各部 443

创立八旗制度 444

建立后金 445

誓师伐明 446

攻占抚顺 447

萨尔浒之战 447

破沈阳、克辽阳 448

计丁授田,按丁编庄 450

迁都沈阳 451

兵败宁远 452

皇太极(1592—1643年) 454

英雄少年,沙场骁将 455

继承汗位 456

缓和民族矛盾,安抚民众 457

计除袁崇焕 458

横扫朝鲜,统一漠南蒙古 459

入口之战 460

松锦决战 461

溘然长逝 储位虚悬 463

顺治帝(1638—1661年) 465

幼年登基,叔父摄政 465

吴三桂降清 467

迁都北京 468

消灭各地反清势力 469

少年天子 巩固皇权 470

顺治废后 471

经略西南,巩固周边 472

顺治驾崩 474

康熙帝(1654—1722年) 475

大志早显,八岁登基 476

智擒鳌拜 477

御门听政 479

完善机构,独揽朝纲 480

崇儒重道,满汉一视 481

平定三藩 482

招抚郑氏,统一台湾 485

编定群书 486

雅克萨之战 488

签署《尼布楚条约》 489

乌兰布通之战 490

平定噶尔丹之乱 492

抚定西藏 493

六下江南 治理黄淮 494

一代英主 黯然长逝 495

雍正帝(1678—1735) 498

九王夺嫡 499

打击政敌,秘密立储 500

平定青海 500

年、隆之狱 501

火耗归公与养廉银 502

摊丁入亩 503

密折制 军机处 504

曾静、张熙案 505

改土归流 506

和通泊之败 507

光显寺大捷 508

签订《恰克图条约》 508

乾隆帝(1711—1799年) 510

雍正暴毙 乾隆登基 511

“宽严相济”施新政 512

巧用“两党制” 513

大兴水利 513

两平金川 515

西藏平叛与金瓶掣签 516

两平准部 517

平定大小和卓之乱 518

土尔扈特万里归国 519

六下江南 519

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事——《四库全书》的编纂 520

大兴文字狱 521

反击廓尔喀入侵 522

马戛尔尼使团来华 523

林爽文起义 524

古稀天子独宠和珅 525

三载太上皇 526

嘉庆帝(1760—1820) 528

立为储君 528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529

白莲教大起义 530

身体力行,崇尚节俭 531

整顿吏治,惩贪树廉 532

东巡谒祖思守成 534

天理教起义 535

闭关锁国 536

道光帝(1782—1850年) 538

热河登基 538

吝啬皇帝 539

平定张格尔叛乱 541

镇压瑶民起义 542

鸦片泛滥,军民俱疲 544

林则徐虎门销烟 545

第一次鸦片战争 547

南京条约 551

内忧外耻,含恨东逝 552

咸丰帝(1831—1861年) 553

兄弟争位 奕詝登基 553

励精图治,求贤任能 555

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557

第二次鸦片战争 560

同治帝(1856—1875年) 563

辛酉政变 563

太平天国运动 564

平定捻军 567

设立同文馆 568

清政府首次向美国选送留学幼童 569

光绪帝(1871—1908年) 571

慈禧再度垂帘听政 571

马嘉理事件和中英《烟台条约》的签订 573

马尾海战与镇南关大捷 573

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575

戊戌变法 578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 580

《辛丑条约》的签定 583

黄花岗起义 584

“预备立宪”的骗局 585

光绪、慈禧相继病死 586

清末代皇帝溥仪(1906—1967年) 588

溥仪登基,改元宣统 588

袁世凯逼帝退位 589

张勋复辟 590

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 591

接受改造,成为公民 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