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视野下的集体记忆建构》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庆园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16175767
  • 页数:230 页
图书介绍:本文研究的核心对象是集体记忆。集体记忆是群体成员在传播和互动中不断获得并广泛共享的那些有关群体共同元素的结构化信息。集体记忆包括群体拥有和共享的过往历史、当下特质和经历等丰富的内容,既是能够被群体成员共享的内容,同时也在整体上是群体成员存储和读取过去的框架。在社会学和新史学等领域,集体记忆被认为具有重大的学术研究价值,对形塑国家认同、传承民族文化、组织社会行动、指导日常生活等都极具理论和现实意义。虽然已有大量积累,但集体记忆研究总体上仍旧缺乏明确的中心和固定的范式。本文基于传播学思想来思考集体记忆。认为,传播问题是集体记忆的核心问题,集体记忆是建构的,存在于人、群体及社会的持续互动之中。因此,本文在传播视野下集中研究集体记忆建构的理论研究框架,具体包括集体记忆的概念、内容体系、传承传播、建构中权力及博弈等方面的理论内容以及一些原则性的实践策略。

绪论 1

一 集体记忆的现实意义 1

二 传播视角及口述史素材 4

三 全书内容和论述框架 6

第一章 集体记忆研究的问题和进路 8

第一节 主要理论和研究取向 8

一 哈布瓦赫和集体记忆 8

二 集体记忆研究的转向 11

三 多元视角和基本共识 15

第二节 传播学框架下的集体记忆研究 18

一 基于特殊群体的综合性理论探索 19

二 以媒介为中心的传承机制研究 20

三 建构过程中的话语力博弈问题 22

四 集体失忆现象及机制 25

第三节 集体记忆建构中的传播和权力 26

一 新媒体与传播权力结构变迁 26

二 质性研究与建构主义立场 28

三 个案特征及其普适意义 30

四 传播学框架及其价值 32

第二章 群体与集体记忆 36

第一节 个人与群体 36

一个人通过群体进入社会 36

二 个人与群体的互动与作用 40

三 群体概念的界定 43

第二节 群体存在与集体记忆 46

一 群体意识及群体形态 46

二群体中的传播要素 50

三 集体记忆及其对群体的意义 53

第三节 群体演变和集体记忆建构 57

一 群体的社会学分类 57

二 传播观念下的群体类型及其演变 60

三 新媒体和后现代的冲击 64

四 集体记忆建构的传播研究框架 67

第三章 集体记忆的内容体系 71

第一节 集体记忆建构的“素材库” 71

一 集体记忆素材库的构成 71

二材料库一:“过去” 73

三 材料库二:“当下经历” 77

四 工具库:“记忆的集体框架”与群体当下特征 81

第二节 集体记忆内容的三个层次 86

一 对集体记忆内容的分类 86

二 集体记忆内容结构的原点:社会事实 87

三 集体记忆内容结构的主体:集体表征 90

四 集体记忆内容结构的灵魂:集体意义 92

第三节 内容体系的演变趋势及其影响 96

一 内容离散与主体虚拟 96

二 表征破碎与意义流失 99

三 对集体记忆建构的影响 102

第四章 集体记忆的传承和传播 106

第一节 集体记忆的形成 106

一 集体记忆的生命周期 106

二 场域及无意识的集体记忆建构 109

三 有意识的集体记忆建构 114

四 结晶作为现象和策略 115

第二节 集体记忆的保存和传承 117

一 术语指代的层次 117

二 集体记忆的传承原理 119

三 作为传承媒介的人 121

四 外在于人的传承媒介 125

第三节 集体记忆的传播与结晶 131

一从传承到传播 131

二 集体记忆的传播 134

三 集体记忆传播中的结晶 139

四 集体记忆传播与新媒体 144

第五章 集体记忆建构中的权力 149

第一节 集体记忆的建构空间与重构 149

一 集体记忆内容的选择空间 149

二 群体身份的叠加和相互作用 153

三 集体记忆的重构 156

第二节 集体记忆建构中的权力及其策略 160

一 群体控制与权力 160

二 四类权力主体及其影响 163

三 有形权力主体的参与策略之一:于己有利、剪裁事实 167

四 有形权力主体的参与策略之二:控制集体记忆内容和框架 173

第三节 集体记忆建构中的权力博弈 177

一 权力博弈下集体记忆的形态 177

二个体力量的崛起 181

三 权力博弈的后果:核心信念坍塌、寂静事件浮现和意见领袖转型 184

第六章 集体记忆建构的理论与实践 189

一 集体记忆建构的理论框架 189

二 实践转换与主要策略 198

三 作为权力主体的责任 205

结语 207

一 主要发现及其价值 207

二 反思和展望 209

参考文献 213

后记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