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言 1
1.1 我国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的发展 1
1.2 问题的提出 5
1.3 我国金融会计规范建设 7
1.4 金融会计研究文献综述 9
1.5 本书的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16
1.6 本书的研究思路 18
1.7 本书研究的创新点 19
2 金融及金融混业经营 20
2.1 金融与金融中介 20
2.1.1 金融的含义 20
2.1.2 金融中介 21
2.1.3 金融分业与混业 23
2.2 金融混业经营的动因 27
2.3 金融机构的融合 30
2.3.1 全能银行 30
2.3.2 金融控股公司 31
2.4 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融合 33
2.4.1 银证合作 34
2.4.2 银保合作 37
2.4.3 证保合作 38
2.5 金融监管 40
2.5.1 金融监管的产生 40
2.5.2 混业经营趋势下的金融监管:功能监管 42
2.6 金融混业经营中的会计 43
2.6.1 金融混业组织形式与会计主体 43
2.6.2 金融产品及服务融合与会计对象 45
2.6.3 金融混业经营会计监管 47
3 金融混业经营会计主体 50
3.1 会计主体理论 50
3.1.1 会计主体假设研究回顾 50
3.1.2 会计主体的确定 52
3.1.3 会计主体假设的发展 53
3.2 企业组织制度与会计主体 55
3.2.1 企业组织制度变迁:公司制的产生 55
3.2.2 公司制下的会计主体 56
3.2.3 公司制下会计目标的发展 57
3.2.4 金融混业经营组织模式的发展 59
3.3 金融混业经营会计主体辨析 64
3.3.1 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差异 64
3.3.2 全能银行与金融控股公司差异 67
3.4 中国金融混业经营会计主体发展构想 70
3.4.1 组织结构应优先选择金融控股公司 70
3.4.2 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 72
3.4.3 以商业银行为依托 73
3.4.4 限制产业资本的进入 75
3.4.5 专业化与综合化并重 77
4 金融混业经营会计对象 80
4.1 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 80
4.1.1 会计对象 80
4.1.2 会计要素 81
4.2 金融资产 84
4.2.1 资产要素的确定 84
4.2.2 金融资产的内容 86
4.2.3 金融资产的特点 89
4.2.4 金融资产的同质化:混业经营的内在可能性 92
4.2.5 准则机构对金融资产的界定 94
4.3 金融负债 96
4.3.1 负债要素的确定 96
4.3.2 金融负债构成 97
4.3.3 金融负债的特殊性 101
4.3.4 准则机构对金融负债的界定 102
4.4 金融机构权益 103
4.4.1 所有者权益与权益 103
4.4.2 金融机构权益:资本金 105
4.4.3 金融机构资本金的作用 106
4.4.4 金融机构资本金的特殊性及管理实践 107
5 金融混业经营财务报告与信息披露 110
5.1 我国金融企业财务报告及目标的历史变迁 110
5.1.1 财务报告理论 110
5.1.2 我国金融企业财务报告的历史变迁 112
5.2 金融混业经营财务报告 120
5.2.1 报告的构成 120
5.2.2 合并报告 121
5.2.3 分部报告 125
5.3 信息披露 129
5.3.1 金融控股公司信息披露的制度框架 131
5.3.2 信息披露质量控制 132
5.3.3 充分披露与自愿披露 134
5.3.4 金融控股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 138
6 金融混业经营会计监管 143
6.1 金融监管与会计 143
6.1.1 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143
6.1.2 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145
6.1.3 会计信息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 147
6.2 会计监管与内部控制 149
6.2.1 会计监管 149
6.2.2 内部控制 151
6.3 金融分行业会计监管 153
6.3.1 商业银行会计监管 153
6.3.2 保险业会计监管 157
6.3.3 证券会计监管 159
6.4 金融混业经营会计监管:一个简单的归纳 162
6.5 金融混业经营会计监管运行要点 164
6.5.1 进一步提高和强化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164
6.5.2 引入市场力量 165
6.5.3 重点关注金融控股公司的资本充足率 166
6.5.4 构筑有效的资金防火墙 168
7 结论 170
7.1 本书的主要结论 170
7.2 本书的局限性 171
7.3 今后的研究方向 171
主要参考文献 173
后记 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