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1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
1.1.1 在国际范围内的兴起 1
1.1.2 在中国的现实和理论背景 5
1.1.3 选题意义 11
1.2 概念和术语 13
1.3 文献综述 16
1.3.1 要素分配理论的简单回顾 17
1.3.2 要素分配份额的经验研究 22
1.3.3 新古典分配理论的优越性 26
1.3.4 要素分配问题的相关研究 29
1.3.5 国内的研究 32
1.4 研究内容、结构安排和主要结论 34
1.5 本书的创新点 38
2 中国要素分配份额的统计事实 41
2.1 测算国民收入要素分配格局的数据来源 41
2.2 资本收入份额的计算公式 46
2.3 资本收入份额的测算及其趋势 48
2.3.1 总体资本收入份额的测算结果 48
2.3.2 基本测算值与其他两种测算值的比较 54
2.3.3 资本收入的项目构成 58
2.4 自雇佣劳动与我国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 61
2.4.1 国民收入要素分配中的自雇佣劳动问题 61
2.4.2 我国自雇佣劳动者及其收入的核算方法 63
2.4.3 自雇佣劳动者收入对我国资本收入份额的影响 66
2.4.4 2004年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改变的影响 69
2.5 本章小结 77
3 总体资本收入份额变化的部门分析 79
3.1 部门分析方法概述 79
3.2 我国资本收入份额的产业部门分析 84
3.2.1 产业部门分析的基础数据 84
3.2.2 产业部门分解结果及讨论 88
3.2.3 农户收入核算方法对测算结果的影响 95
3.3 我国资本收入份额的机构部门分析 102
3.3.1 资金流量表反映的部门要素分配份额 103
3.3.2 机构部门要素分配份额变化分析 107
3.4 我国资本收入份额省际变化分析 112
3.4.1 要素分配省际变化的特点 113
3.4.2 省际要素分配变化原因分析 119
3.5 本章小结 133
4 要素分配份额决定理论 135
4.1 要素分配份额的决定因素 135
4.1.1 新古典分配理论中的技术因素 137
4.1.2 非技术因素对要素分配份额的影响 140
4.1.3 对新古典要素分配理论的讨论 142
4.2 完全竞争下的要素分配份额模型 143
4.2.1 含要素增强型技术进步的新古典要素分配模型 144
4.2.2 CES函数下的要素分配份额 149
4.3 中国的要素分配份额决定模型 151
4.3.1 市场环境 152
4.3.2 资本收入份额决定模型 162
4.4 模型的解释 166
4.5 与现有理论模型的比较 169
4.6 本章小结 171
4.7 附:部分公式的推导 172
5 中国工业部门资本收入份额的影响因素 175
5.1 数据集及其代表性 175
5.1.1 数据集的基本情况 175
5.1.2 数据集对工业部门的覆盖能力 176
5.2 增加值 180
5.3 资本收入份额 183
5.4 资本收入份额的影响因素 189
5.4.1 行业差异 190
5.4.2 相对价格 191
5.4.3 要素投入 191
5.4.4 技术变化 193
5.4.5 垄断水平 194
5.4.6 企业性质差异 195
5.4.7 地区差异 196
5.5 有效样本及其代表性 197
5.5.1 有效样本的取得 197
5.5.2 有效样本的代表性 203
5.6 描述性统计 206
5.7 各因素对资本收入份额的影响 210
5.7.1 资本收入份额在行业和地区间的差异 210
5.7.2 其他因素对资本收入份额的影响 220
5.8 本章小结 224
6 中国工业部门资本收入份额的计量模型 226
6.1 理论模型对建立计量模型的含义 226
6.1.1 建立模型的思路 227
6.1.2 计量模型的设定 228
6.1.3 变量的选择 229
6.2 模型设定和待估参数 232
6.2.1 模型设定 233
6.2.2 待估参数的符号预期 237
6.3 估计方法 241
6.3.1 系统GMM方法简介 242
6.3.2 内生解释变量问题 243
6.3.3 显性固定影响的估计问题 243
6.3.4 准确估计企业性质差异的影响 245
6.4 系统GMM估计结果 248
6.4.1 估计重点和估计工具 248
6.4.2 利用各工业行业数据的估计结果 249
6.4.3 全部分析数据估计结果 256
6.4.4 系统GMM估计的主要结论 262
6.5 稳健性检验 264
6.5.1 对变量选择的稳健性 264
6.5.2 对样本选择的稳健性 267
6.6 中国工业部门资本收入份额变化原因定量分析 272
6.6.1 分析思路 272
6.6.2 分解结果 277
6.7 本章小结 285
7 总结 288
7.1 主要结论 288
7.2 本书的意义 291
7.3 未来的研究 293
参考文献 295
致谢 314
后记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