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人文医学·哲理医学·生命医学引言 1
第一章 中医创伤知多少 2
第一节 远古医籍遭毁佚,医史断源三千年 2
第二节 古医家惨遭杀害,济世术含恨断臂 3
一、挑战巫术情洒四千里 3
二、志在济民血沃故乡土 4
第三节 近代中医多污损,百年死生留衰痕 5
一、旧政当局对中医的绞杀 6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学的浮沉 7
三、当前中医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9
(一)国家卫生资金偏衡投入,中医临床基地面临失落 9
(二)教育制度西化,中医事业委顿 10
(三)师承教育不再,脉络传承断绝 11
(四)现行法规制约传统中医的生存 12
第二章 中医的脊梁 15
第一节 仁贤之士,无欲则刚 16
一、仁布天下,血溅咸阳 16
二、义薄千秋,血沃许昌 18
三、德布人间,虽死犹生 20
第二节 仁德之医,富贵不移 21
一、张仲景挂冠隐遁著《伤寒》 21
二、孙思邈屡拒帝请写《千金》 23
三、李时珍放弃科举编《本草》 25
第三节 节义双全,威武不屈 26
一、张从正重操守节不侍完颜 27
二、张介宾解甲从医悬壶济世 27
三、傅青主节义双全甘居清贫 28
第四节 社会呼唤,传统津梁 31
第三章 中医究竟是什么 32
第一节 中医是民族文化长城 32
一、伟岸的历史文化典籍 33
二、和谐的科技人文精神 34
第二节 递给世界的科技文化名片 35
一、古圣贤谱写的不朽篇章 37
(一)扁鹊两千年前绝巫术 37
(二)张仲景领先千年创汉方 37
(三)皇甫谧针灸巨著惠全球 37
(四)葛洪传染病学领风骚 38
(五)孙思邈科学用药早先行 38
(六)钱乙儿科专著添贡献 39
(七)李时珍《本草纲目》铸辉煌 39
二、中医学创新继往开来 39
(一)誉满全球的“神针” 39
(二)非洲人民的福音 41
(三)非典(SARS)肆虐的克星 43
(四)艾滋病患者的希望 45
(五)癌症病人的坦途 47
三、中医传递了光明 50
第三节 领先两千年的医学模式 51
一、西医模式曲折前行 52
二、中国“医道”争鸣领先 53
三、中西模式汇流有时 64
第四节 成熟的人文医学科学 69
一、医学学科的科学内涵 70
二、中西两医的科学地位变迁 72
(一)同是科学殿堂发光的烛 72
(二)中西医学地位的消长 74
三、真正意义的人文医学科学 76
(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77
(二)真正科学的人体生命医学 81
(三)人文人体科学和谐构建 84
第四章 视角造成的盲区 86
第一节 阴阳学说的来龙去脉 87
一、什么是阴阳 87
二、阴阳概念从哪里来 87
三、《周易》怎样用阴阳 88
四、道学怎样用阴阳 88
五、中医怎样用阴阳 89
(一)人体组织结构的阴阳归属 89
(二)人体生理功能的阴阳依存 89
(三)人体发病与阴阳的关系 89
(四)四时阴阳对人体生命的影响 90
(五)用阴阳定四诊基础 90
(六)用阴阳定治疗原则 90
(七)用阴阳归纳中药性能 91
六、仁智说阴阳 91
七、古之贤哲用阴阳 92
第二节 五行学说贯通自然规律 93
一、五行特性与运动规律 93
(一)五行的特性 94
(二)五行的运动变化 94
二、五行的功能和应用 96
(一)五行学说一统自然 96
(二)为四诊提供理论依据 98
(三)为临床奠定辨证论治基础 98
(四)五行学说的运用法则 99
第三节 “气”为何物 100
一、气存在否 100
二、“气”的概念 102
(一)大自然的物质之气 103
(二)人体内的物质功能之气 103
三、气的内涵 105
(一)气的物质特性 105
(二)气的运动变化特性 106
(三)人体医学理论的起点 106
第四节 浅识精神、魂魄、意志 108
一、精气神是人体生命的基础 109
二、精神魂魄意志的物质属性 110
三、精气神理论的唯物性和神的物质定位 112
下篇 绿色医疗·普适医疗·特色医疗引言 115
第五章 浅谈辨证施治与循证医学 116
第一节 辨证施治的特色和精粹 117
一、辨证施治的创立和概念 117
(一)辨病与辨证 118
(二)治疗原则与常用治法 120
二、辨证的思路和特色 126
(一)辨超越形态结构之证 126
(二)辨不能量化之证 127
(三)辨多维变化之证 129
第二节 初会循证医学 130
一、浅识循证医学 130
(一)循证医学的起源与基本概念 130
(二)循证医学的思想工作方法 130
二、中医的不足和循证医学的优势 131
(一)怎样修复中医的不足 131
(二)循证医学的优势在什么地方 132
三、循证医学与辨证论治的碰撞 132
(一)以人为主体作临床疗效评价 132
(二)不能量化的指标是临床的重要指征 133
(三)“金标准”的局限性 133
(四)经验是不灭的人类工作法源泉 133
(五)个体差异难循证 134
(六)偏颇的间接评价法 135
第三节 辨证论治一路走好 137
一、发扬特异治疗优势 138
二、守住中医学的根本 142
三、立足临床,植根本土,走向世界 143
第六章 宏伟的减毒增效“工程” 145
第一节 中医减毒增效第一招 147
一、中药炮制的历史文化积淀 148
(一)战国以前的炮制文籍 148
(二)汉代炮制方法逐渐丰富 148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炮制目的得以深化 148
(四)唐代是炮制学术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段 148
(五)宋、金、元时代,炮制进一步发展 149
(六)明代炮制技术又向前发展一步 149
(七)清代炮制传承有制未有创新 149
(八)现代炮制的继承与创新 149
二、中药炮制的传统理论依据 149
(一)四气五味引导中药炮制 149
(二)升降浮沉影响中药炮制 150
(三)归经理论指导中药炮制 151
三、中药炮制的科学性 151
(一)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 152
(二)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 152
(三)炮制对含挥发油类药物的影响 152
(四)炮制对含树脂类药物的影响 153
(五)炮制对含有机酸类药物的影响 153
(六)炮制对含油脂类药物的影响 153
(七)炮制对鞣质类药物的影响 153
(八)炮制对含多糖类药物的影响 153
(九)炮制对蛋白质氨基酸类药物的影响 154
(十)炮制对含无机成分药物的影响 154
第二节 中药配方的奥秘 154
一、中药配方的意义及理论依据 155
(一)爆发力与组装增量 156
(二)性味归经与多分子多靶点 157
(三)整体系统论是指导配方的理论基础 159
二、药方的内涵 160
(一)方药组合的相关元素 161
(二)方的配伍架构 170
(三)方的配伍技巧 175
第三节 打造中药制剂精品 180
一、不同药性创造不同剂型 181
二、疾病的复杂性导致剂型多样化 182
三、中药剂型简介 183
(一)液剂 183
(二)丸剂 183
(三)膏剂 184
(四)散剂 185
(五)酒剂 185
(六)片剂 185
(七)条剂 185
(八)针剂 186
第四节 中药怎样精煎细熬 186
一、常规要求 187
(一)煎药锅具 187
(二)煎药用水 187
(三)煎药火候 187
(四)煎药方法 187
二、精煎细熬 188
(一)中药每煎一次应当熬多长时间 188
(二)一剂中药煎几次更好 189
(三)煎药取汁时留不留残液 189
(四)一剂药总煎出量多少才好 189
(五)一剂药怎样分服更好 189
三、纠错提示 190
(一)骨胶类药物的烊化 190
(二)骨质类药物的吞服 190
(三)芳香类贵重药的单味吞服 191
(四)普通药物的吞服 191
四、病例举隅 191
第五节 服药凭着感觉走 193
一、常规服药法 194
(一)服药时间 194
(二)服药温度 194
(三)服药量次 195
(四)服药姿势 195
二、调和服药法 196
(一)药温调节 196
(二)药味调节 196
三、特殊服药法 197
(一)开关法 197
(二)偷关法 197
(三)闭关法 198
(四)障眼法 198
(五)强制法 198
(六)呕吐病人服药法 199
(七)催吐药服用法 199
(八)泻下药服用法 199
四、病例举隅 200
第七章 “治未病”——积极的宏观疾病防治理念 203
第一节 治未病的基本概念 203
第二节 治未病的理论基础 204
一、经络是疾病的传变通道 204
二、五行揭示五脏病邪横传 206
三、阴阳失衡为病传机理 206
第三节 治未病的基本内容 208
一、未病先防 208
(一)调养防病 208
(二)摄生防病 210
(三)养生悖论 211
(四)调摄应用 213
(五)养生运动三大原则 216
(六)注重卫生,避免染病 218
(七)妇女养生从日常做起 218
(八)幼儿养生从胎孕开始 219
二、已病早治 222
(一)“亚健康”防治 222
(二)初病早治 223
三、既病防变 225
(一)六经传变的防治 226
(二)《金匮要略》病证的未病治疗 228
(三)温病的未病治疗 229
四、瘥后调治 231
(一)慢性病的瘥后调治 231
(二)急性病的预后治疗 232
五、治未病的特色和意义 233
(一)超前的预防医学思想 233
(二)高起点的医学防治理论 234
(三)临床干预的至高境界 235
(四)不可企及的学说高峰 235
第八章 中医的疗效优势 237
第一节 慢性炎症的疗效优势 238
一、现代医学治疗慢性炎症的临床简析 238
二、中医治疗慢性炎症的辨证机理 239
三、慢性炎症病案举隅 240
第二节 慢性疼痛的疗效优势 241
一、现代医学治疗慢性疼痛的临床简析 241
二、中医治疗慢性疼痛的辩证机理 241
三、慢性痛证病案举隅 243
(一)功能性腹泄腹痛(五更泻)治疗病例 243
(二)肢体疼痛(热痹)治疗病例 243
(三)糖尿病并发末梢神经炎(历节病)治疗病例 244
第三节 功能性失调疾病的治疗优势 245
一、现代医学治疗功能性失调疾病的临床简析 245
二、中医治疗功能性失调疾病的辨证机理 246
三、功能失调性疾病病案举隅 247
(一)慢性肾功能衰竭(癃闭)治疗病例 247
(二)尿失禁(遗尿症)治疗病例 248
(三)肝硬化(臌胀)治疗病例 249
(四)原发性不孕(肾虚不孕)治疗病例 250
第四节 病毒性疾病的治疗优势 253
一、现代医学治疗病毒性疾病的临床简析 253
二、中医治疗病毒性疾病的辨证机理 253
三、病毒性疾病病案举隅 254
(一)病毒性感冒(暑温风寒)治疗病例 254
(二)重症肝炎(瘟黄)治疗病例 254
(三)带状疱疹(水蛇丹)治疗病例 255
第五节 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优势 257
一、现代医学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临床简析 257
二、中医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辨证机理 258
三、泌尿系统疾病病案举隅 259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关格)治疗病案 259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虚劳水肿)治疗病案 260
(三)肾病综合征(虚劳黄肿)治疗病案 261
第六节 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优势 263
一、现代医学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简析 263
(一)针对病原的治疗措施 264
(二)药物治疗措施 264
(三)输血治疗措施 265
(四)手术支持治疗措施 265
二、中医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辨证机理 265
(一)贫血类疾病的辨治 266
(二)失血类疾病的辨治 267
(三)肿瘤、特异性疾病的辨治 268
三、血液系统疾病病案举隅 269
(一)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型)(热扰动血)治疗病例 270
(二)血友病(虚劳出血)治疗病例 270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小儿虚劳)治疗病例 271
第七节 妇科疾病的治疗优势 273
一、现代医学治疗妇科疾病的临床简析 273
二、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辨证机理 274
三、妇科疾病病案举隅 275
(一)习惯性流产(滑胎)治疗病例 275
(二)不孕症(肾虚不育)治疗病例 276
(三)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血崩)治疗病例 277
第八节 高热疾病的治疗优势 278
一、现代医学治疗高热临床简析 278
二、中医治疗高热的辨证机理 279
三、高热病案举隅 280
(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春温发热)治疗病例 280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暑温发热)治疗病例 281
(三)伤寒(暑伤气血)治疗病例 282
第九章 中医的临床作为 285
第一节 保守疗法的中医空间 285
一、保守治疗褒贬议 285
二、中西外科有多大差异 286
三、中医保守治疗病案举隅 288
(一)误食异物治疗病例 288
(二)肠粘连伴梗阻(肠痈)治疗病例 289
(三)颅脑损伤(头部内伤)治疗病例 291
第二节 手术后遗留疾病的中医用武之地 293
一、手术后遗留疾病的形成 294
二、手术后遗留疾病的中医破解之法 296
(一)祛瘀疗法 296
(二)调气疗法 299
(三)利水消肿疗法 300
三、手术后遗留病证病案举隅 301
(一)产后粘连(血胀)治疗病例 301
(二)脑挫裂伤(头部瘀阻)治疗病例 303
(三)前列腺术后疼痛(血淋)治疗病例 303
第三节 非手术类外科疾病的中医治疗 305
一、中医内科治疗的延伸 305
二、丰富多彩的外科病治法 306
(一)外科内治法简介 306
(二)外科外治法简介 307
三、非手术治疗外科疾病病案举隅 309
(一)脓疱型银屑病(松皮癣)治疗病例 309
(二)慢性溃疡(臁疮)治疗病例 310
(三)脚气感染(黄水疮)治疗病例 311
后记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