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问答·语文·高中三年级》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尹大力编著
  • 出 版 社: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560222781
  • 页数:218 页
图书介绍:

第一部分 问答解 1

第五册 1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1

1.文学评论应该怎样写? 1

2.作者为何单单选择人物描写和结构来评论? 2

3.作者对《水浒》的人物描写是如何评论的? 2

4.在《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中,作者是如何评价《水浒》的结构的? 3

5.《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采用的举例论证有何特点? 3

6.本文在叙议结合、详略处理方面有什么特点? 4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4

7.文章是如何介绍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的? 4

8.寓言、神话、传说三者有何区别? 5

9.《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一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何好处? 5

10.文中为何插入萧统给“文学”下的定义? 6

11.唐代与宋代小说有何不同? 6

12.《金瓶梅》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 7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 8

13.诗歌中的“典型情节”与小说中的“典型情节”有何不同? 8

14.白居易在诗中选取了哪两个典型情节说明他的快乐生活? 8

15.“明月枝惊鹊”和“月落乌啼”两句,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8

16.作者在诗中是如何捕捉诗歌的意境的? 8

诗经两首 9

17.《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9

18.《〈诗经〉两首》是如何采用赋、比、兴的手法的? 10

19.《〈诗经〉两首》采用的重章叠句的结构有什么作用? 10

20.《伐檀》和《硕鼠》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 11

21.《伐檀》中的“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是什么问句? 11

22.《硕鼠》中有“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这是对现实的逃避还是反叛? 11

23.《〈诗经〉两首》中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的变化对于抒情和表达主题有何作用? 12

涉江 13

24.《楚辞》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13

25.《涉江》一诗是诗人在什么背景下写成的? 13

26.《涉江》一诗是如何做到寓情于景的? 14

27.《涉江》这首诗中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突出自己和恶势力斗争的美德? 14

28.作者在《涉江》一诗中是如何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的? 15

29.从《涉江》一诗看,屈原的表现是愚忠还是爱国? 16

孔雀东南飞(并序) 17

30.什么是乐府诗? 17

31.《孔雀东南飞》的诗前的小序有何作用? 17

32.文中“相”字出现多次,而且意义不同,请作区别。 17

33.《孔雀东南飞》中“自”字出现多次,各应作何解释? 18

34.以本文为例说明什么是偏义复词,什么是同义复词。 18

35.“府吏长跪告”一句中的“长跪”是指“长时间地跪着”吗? 19

36.“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作何解释? 19

37.“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中的“结发”应作何解释? 19

38.怎样解释“隐隐何甸甸”一句? 20

39.本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什么是互文的修辞手法? 20

40.文章是如何描写刘兰芝的外貌的?为什么这样细致地描写? 21

41.《孔雀东南飞》一文的故事情节可分成几部分? 21

42.本文头两句运用了起兴的手法,那么什么是起兴? 22

43.为什么说《孔雀东南飞》一文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富有民族特色? 22

陶渊明诗两首 23

44.举例说明什么是白描。 23

45.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如何?他有什么样的生活经历? 24

46.《归园田居》中用了哪些比喻?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24

47.“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5

4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见”字,可否改为“望”、“看”等字?为什么? 25

49.“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句有何深刻含义? 26

50.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26

阿Q正传 27

51.《阿Q正传》这部小说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27

52.《阿Q正传》一文的开头有何好处? 28

53.阿Q对革命“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但他又“未免有些神往”,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28

54.阿Q所谓的革命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28

55.为什么说未庄人的眼光是“惊惧”的,又是“可怜”的? 29

56.阿Q到静修庵“革命”说明了什么? 29

57.革命的消息传来,赵太爷他们发生了哪些变化? 29

58.“阿Q飘飘然的飞了一通,回到土谷祠”一句中作者为何用“飞”这个词? 29

59.如何理解“只有一件可怕的事是另有几个不好的革命党夹在里面捣乱,第二天便动手剪辫子”? 30

60.如何理解“这‘秋行夏令’的情形,在盘辫家不能不说是万分的英断的,而在未庄也不能说无关改革了”? 30

61.如何理解《阿Q正传》中的“他近来很容易闹脾气了”? 30

62.“阿Q便怯怯的‘躄进去””中“躄”这个词是何意义?用这个词有何好处? 30

63.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刻画假洋鬼子这个形象的? 31

64.阿Q本来想去看一看前面发生什么事情,“他正听,猛然间一个人从对面逃来了”。可是,阿Q为何一看见,“便赶紧翻身跟着逃”? 31

65.阿Q看赵家遭抢为什么会“发烦”?这是不是与他的革命要求相矛盾? 31

66.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所写的未庄具有什么特点? 32

67.《阿Q正传》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 32

68.如何理解《阿Q正传》一文中讽刺手法的运用? 32

69.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怎样形成的? 33

70.阿Q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33

群英会蒋干中计 34

71.《群英会蒋干中计》有哪些重点词语?如何解释? 34

72.“巳时”、“未时”指什么时间? 34

73.本文可将情节分为几部分?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情节内容。 35

74.《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为什么要从毁书斩使写起? 35

75.“(周瑜)遂与众将附耳低言,如此如此”中的“如此如此”都指代哪些内容? 35

76.周瑜的六次“笑”各是什么含义?从中可见周瑜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6

77.周瑜除正面制止蒋干说降外,又怎样设置圈套,让蒋干一步步走近放着密信的桌子的? 36

78.蒋干为何对密信深信不疑,忙将它“暗藏于衣内”? 37

79.《群英会蒋干中计》中选入“细作探知”一段作尾声有何好处? 37

80.本文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各有什么性格特点? 37

81.《群英会蒋干中计》这个故事的背景是什么? 38

82.《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在小说与史料中的情节有何区别? 38

83.历史小说与史实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39

警察和赞美诗 39

84.《警察和赞美诗》一文有哪些重要词语? 39

85.从《警察和赞美诗》一文来看,欧·亨利小说有何特点? 39

86.苏比为什么会有进监狱过冬的反常心理? 40

87.本文中的苏比的这个故事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 40

88.《警察和赞美诗》一文中的主人公苏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40

89.苏比为了到监狱过冬共做了哪些努力? 41

90.怎样理解《警察和赞美诗》一文结局部分的含义? 41

91.《警察和赞美诗》一文有何艺术特色? 42

党员登记表 42

92.《党员登记表》一文有哪些重要的词语? 42

93.《党员登记表》一文中都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都是什么身份? 43

94.《党员登记表》全文围绕什么展开情节?简要概括情节结构。 43

95.《党员登记表》一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43

96.本文作者是如何塑造黄淑英这个英雄形象的? 44

促织 44

97.《促织》一文中有哪些有一词多义现象?这些词语在本文中是什么意思? 44

98.本文中“笼养”、“笼归”、“笼虚”三个短语中的“笼”字用法有何不同? 45

99.《促织》一文中出现的时间副词有哪些? 45

100.《促织》一文中有哪些表示“看”的动词?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是什么? 45

101.文言虚词“然”在《促织》一文中有哪些用法? 45

102.怎样理解《促织》一文中的一些重要语句? 46

103.《促织》一文中哪些语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该如何翻译? 47

104.怎样理解《促织》一文的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 47

105.《促织》一文的结尾一段受到什么影响,都包含哪些内容? 48

106.《促织》一文的最后一段评论中反映出作者有何局限性? 48

107.如何理解本文中“问卜得虫”和“魂化促织”这两个幻想情节? 48

108.《促织》一文有哪些艺术特点? 49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50

109.本文有哪些重要词语需要掌握? 50

110.文中出现的“诚”、“兹”、“役”、“加”、“徒”有哪些义项?它们在本文中是什么意思? 50

111.如何理解本文中的一些重要语句? 51

112.如何理解文中的“末造”和“肇造”? 51

113.本文中有哪些特殊句式?应如何理解? 52

114.举例分析本文所用的各种修辞手法? 52

115.本文的写作背景怎样? 52

116.这篇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3

117.这篇书序是如何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在一起的? 53

柳敬亭传 54

118.如何理解《柳敬亭传》一文中出现的一些词语? ①无赖;②倾动;③诣;④当于心;⑤南面上坐;⑥理其故业;⑦习见习闻。 54

119.举例说明本文中的“之”字有哪些用法。 54

120.《柳敬亭传》一文中有哪些句子不好理解?试作分析。 55

121.《柳敬亭传》这篇人物传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5

122.文章第四段描述柳敬亭后来说书技艺的高超,运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方法,作用何在? 55

123.柳敬亭说书技艺的精进分为哪些阶段?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56

124.《柳敬亭传》一文在选材和组织方面有哪些特点? 56

125.《柳敬亭传》一文中有几处衬笔?请指出并作简要分析。 57

126.从《柳敬亭传》一文看,写人物小传应注意什么? 57

毛遂自荐 58

127.《毛遂自荐》一文有哪些通假字? 58

128.《毛遂自荐》一文有哪些词类活用的现象? 58

129.《毛遂自荐》一文中有哪些成语?它们现在是什么意思? 58

130.毛遂为何敢于自荐? 59

131.从本文中可以看出毛遂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59

132.《毛遂自荐》一文是如何塑造毛遂这个人物形象的? 60

殽之战 60

133.《殽之战》中有哪些古今异义的词语? 60

134.《殽之战》一文中有哪些词类活用现象? 61

135.《殽之战》一文中出现了哪些特殊句式? 62

136.《殽之战》中有哪些省略用法? 62

137.《殽之战》中有哪些外交辞令?该怎样解释? 63

138.“稽首”和“顿首”、“拜手”有何区别? 64

139.左传是一部什么样的史书? 64

140.《殽之战》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64

141.《殽之战》一文在材料的组织上有何特点? 65

142.《殽之战》一文中主要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作者是用何种手法刻画他们的性格特点的? 65

治平篇 66

143.本文中的“视”、“治”、“辟”三个词都有哪些义项?举例说明。 66

144.“所以……”和“所以……者”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66

145.古代汉语里“所以……”结构中的“所以”同现代汉语里的“所以”有何区别? 66

146.“又自此而曾焉,自此而元焉,视高、曾时口已不下五六十倍,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涉及祖孙几代? 67

147.试分析《治平篇》一文中定语后置的句式特点。 67

148.《治平篇》一文是怎样论证人口问题的? 67

149.文章首尾如何呼应,在表达思想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67

150.《治平篇》一文有何思想意义?其思想有何局限性? 68

阿房宫赋 68

151.“赋”这种文体的特点是什么? 68

152.《阿房宫赋》中的“阿房”应该怎样读? 68

153.《阿房宫赋》一文中的虚词“也”都有哪些用法? 69

154.“长桥卧波……而气候不齐”是什么意思?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69

15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中有何活用现象?该如何翻译? 69

15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一句中有四个“后人”,分别指什么? 70

157.《阿房宫赋》一文在构思上有何特色? 70

158.《阿房宫赋》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70

159.《阿房宫赋》一文为什么称女人的发髻为“绿云”? 71

项脊轩志 71

160.《项脊轩志》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71

161.《项脊轩志》一文中“归宁”这个词语该如何解释? 72

162.《项脊轩志》一文中有一句“墙往往而是”中“往往”是什么意思? 72

163.“某所,而母立于兹”是单句,还是复句?为什么? 72

164.“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是什么关系复句? 72

165.从全文看来,项脊轩有何特点?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73

166.从全文看,项脊轩都经历了哪些变化? 73

167.《项脊轩志》一文是如何通过写景和叙事将自己的“喜”和“悲”抒发得委婉动人的? 73

168.《项脊轩志》一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74

第六册 75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75

169.《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的标题包含哪几层意思? 75

170.文章开头的三个问题有何作用?三个问题关系怎样? 75

171.课文中“天上掉下来的”和“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这两种论点为何是错误的?二者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75

172.“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这两句话有何作用?语言上有何特色? 76

173.什么叫感性认识?什么叫理性认识?两者有何区别? 76

174.本文指出人的认识要经过哪两次飞跃? 76

175.下列各句中的“思想”都指什么? 77

176.为什么说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伟大? 77

177.为什么“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77

178.《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语言有何特点? 78

杂文两篇 78

179.《文学和出汗》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78

180.两篇杂文的标题有什么特别之处?由此看出鲁迅杂文语言具有什么特点? 79

181.如何理解“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了中国人的文学论欤”这句话? 79

182.“是描写香汗好呢,还是描写臭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有什么作用? 80

183.怎样理解《文学和出汗》一文中“只要流传的便是好文学,只要消灭的便是坏文学;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这句话中将文学标准与成王成贼相提并论? 80

184.如何理解《文学和出汗》最后一段的几句话? 80

185.在《文学和出汗》一文中,作者先树立的错误的论点和论据是什么? 80

186.《文学和出汗》一文为何不直接称呼“梁实秋”,而称之为“上海的教授”? 81

187.《文学和出汗》一文是如何批驳敌方论据的? 81

188.《文学和出汗》一文的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运用什么方法来批驳敌论论点的? 81

18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作者是如何摆出敌方的论点和论据的? 82

190.《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为何一再强调“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 82

19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的第二段,加引号的“地”、“物”、“国联”、“信”、“他信力”、“自己”中的引号用法有何不同? 82

19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的“自信力”、“他信力”、“自欺力”三个词语之间是什么关系?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82

193.如何理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的“消灭于黑暗中”这句话? 83

194.“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含义是什么? 83

195.“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有何含义? 83

19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是通过什么方式驳斥对方的? 83

19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的“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作者所说的这些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84

198.“中国人”这一词语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经常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它分别是什么含义? 84

199.《杂文两篇》都是驳论,在批驳方法上有何异同之处? 85

杂文四则 86

200.《不要秘诀的秘诀》这个题目中的两个“秘诀”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86

201.《不要秘诀的秘诀》既说“不要秘诀”,又要介绍“秘诀”,是不是自相矛盾? 86

202.《不要秘诀的秘诀》一文引用了哪四段材料,分别证明什么观点? 86

203.《不要秘诀的秘诀》一文中引用的材料由哪些语句来过渡? 86

204.《欢迎“杂家”》一文文题中的“杂家”为何用引号? 87

205.《不求甚解》一文赋予“不求甚解”几层含义?作者持什么态度? 87

206.《不求甚解》一文选取了哪些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87

207.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学问不可穿凿》一文采取了娓娓谈心式的“夜话”笔法? 87

208.《学问不可穿凿》引用《易传乾卦文言》中的一句话是什么意思,证明了什么观点? 88

209.《学问不可穿凿》一文采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各有什么好处? 88

210.比较四篇杂文,它们有哪些共同特点? 88

威尼斯 89

211.作者抓住了威尼斯这个城市的什么特点来进行介绍的? 89

212.威尼斯“别致”在哪里? 89

213.《威尼斯》一文是如何抓住“水上城市”这个特色,写它的“明媚”的? 89

214.“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道四百八十条,这些就是小胡同。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这句话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90

215.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90

216.“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这句话在写作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90

217.《威尼斯》一文是怎样抓住“文化艺术城市”这个特色写它的“庄严华妙”的? 91

218.作者在《威尼斯》一文中是如何转换观察点的? 91

219.作者对圣马克堂建筑艺术的特点是怎样进行描述的? 91

220.在《威尼斯》这篇文章中,作者是是如何进行详略处理的? 92

221.《威尼斯》与《荷塘月色》比较,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92

222.《威尼斯》这篇游记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92

娘子关前 93

223.《娘子关前》记叙的是作者于一昼夜间随军转移的经历,作者是如何组织这些材料的? 93

224.《娘子关前》一文的内容可分成哪三个方面? 94

225.本文的第一部分是怎样描述日寇实行“三光”政策的罪行的? 94

226.作者在文末描写墙上“还我河山”四个大字有什么作用和深刻含义? 94

227.作者看了“还我河山”四个大字,又想起了夜间的经历,为什么要“忍不住落泪”? 95

228.《娘子关前》与《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文相比,小标题的写法和作用有何不同? 95

229.作者在文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这种手法有何作用? 96

汉堡港的变奏 96

230.什么是报告文学? 96

231.《汉堡港的变奏》这篇报告文学的文题有何特点? 97

232.《汉堡港的变奏》一文结构应如何划分? 97

233.作者在文中为何要把一天之中的事拆开来分写在开头和结尾? 97

234.本文主体部分写了什么事,写了哪个人,是如何来写的? 98

235.《汉堡港的变奏》一文有三处详写,分别是哪三处? 98

236.本文是如何运用烘托和陪衬的艺术手法的? 98

237.《汉堡港的变奏》一文运用了哪些叙述方法?作者是如何运用的? 99

语言的演变 99

238.什么是说明文?写说明文应该注意什么? 99

239.作者在文中为何选中朱熹听孔子讲话作为例子? 100

240.《语言的演变》一文的第一部分中为何列举战国策里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作例子? 100

241.《语言的演变》一文的第二部分主要内容是什么? 100

242.作者在《语言的演变》一文抓住了语言的哪些特征进行说明? 101

243.《语言的演变》一文是怎样运用分类的说明方法的。 101

244.《语言的演变》一文中的举例的说明方法可分为几种类型? 101

245.《语言的演变》一文中的语言通俗、准确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 101

246.《语言的演变》一文是如何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的? 102

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 103

247.什么是《四库全书》? 103

248.书目分类的方法在第一、第二两个部分中反复出现,这两种分类方法各按什么标准? 103

249.本文所选材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103

250.本文都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103

251.《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一文中的括号里的内容有何作用?括号分为几种情况? 104

252.使用举例说明的方法应该注意什么? 104

我国古代的车马 104

253.本文是怎样说明我国古代的车马的?说明的重点是什么?为什么以此为重点? 104

254.《我国古代的车马》一文中提到的“牛车”该如何理解? 105

255.文中第四段出现了“倚靠”和“凭倚”两词,两词有何区别? 105

256.文中第四段中有两个“式”,这两个“式”在含义上有何区别和联系? 105

257.《我国古代的车马》一文的说明方法有何特点?举例说明。 106

唐诗三首 107

258.什么是浪漫主义文学流派? 107

259.什么是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07

260.从文题上看,《唐诗三首》中的三首诗属于哪种类型的诗? 107

261.《梦游天姥吟留别》应该如何解释? 108

26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天姥山的高大雄伟的?是如何运用的? 108

263.作者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写了梦游天姥的哪些场面? 108

264.《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最后一节集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109

265.作者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运用夸张、想像、神话传说等手法进行创作有何作用? 109

266.“青冥浩荡不见底”、“云青青兮欲雨”两句中的“青”有何不同? 110

26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的最后一节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10

268.《琵琶行》一诗中的小序有何作用? 111

269.“主人下马客在船”应如何翻译?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11

270.《琵琶行》一诗中哪两句是写月亮的?有何作用? 111

271.在《琵琶行》一诗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将琵琶女的演奏描绘得出神入化? 111

272.在《琵琶行》一诗中,作者写琵琶女的身世和遭遇的目的是什么? 112

273.《琵琶行》一诗行文线索有何特点? 112

宋词两首 113

274.什么是词?它有哪些类型? 113

275.苏轼词有什么样的风格?有什么样的思想? 113

276.“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 113

277.《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哪些语句是描写周瑜的?这些语句有什么作用? 114

278.《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中的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114

279.《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艺术特色? 114

280.《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上片可分几层?每层是什么意思? 115

28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下片为何写佛狸祠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115

28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15

28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有何特点? 116

284.这两首词之间有哪些不同之处? 116

宋词两首 117

285.什么是“慢词”? 117

286.《雨霖铃》一词的抒情手法有何特点? 117

287.什么是“黍离之悲”?《扬州慢》一词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118

288.《扬州慢》一词中的小序有何作用? 118

289.《雨霖铃》和《扬州慢》有哪些不同之处? 119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 119

290.什么是元杂剧?它有何特点? 119

291.本文可分成几部分?每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119

292.《[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一文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作者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120

293.《[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一文在结构和语言上有何特点? 120

荆轲刺秦王 121

294.《战国策》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121

295.《荆轲刺秦王》一文有哪些古今异读的词语? 121

296.《荆轲刺秦王》一文中有哪些通假字? 122

297.《荆轲刺秦王》一文中有哪些词属于古今异义? 122

298.“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一句中的“金”指什么? 122

299.《荆轲刺秦王》一文的情节结构有何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123

300.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他什么样的性格? 123

301.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123

302.作者是如何描写荆轲行刺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123

303.荆轲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124

304.怎样评价荆轲这一人物形象? 124

屈原列传 125

305.《屈原列传》一文中有哪些通假字? 125

306.《屈原列传》一文中有哪些词类活用现象,举例说明。 125

307.《屈原列传》中有哪些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今义有何不同? 126

308.如何区分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与被动句? 126

309.屈原的思想品格具有哪些特征? 127

310.屈原生活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 127

311.《屈原列传》一文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127

312.《屈原列传》与《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128

张衡传 128

313.《后汉书》是一部什么样的史书? 128

314.《张衡传》一文中“遂通五经,贯六艺”一句中的“五经”、“六艺”分别指什么? 129

315.《张衡传》一文中的“游于三辅”,“三辅”指什么地方? 129

316.如何理解《张衡传》中“公车特征拜郎中”一句? 129

317.《张衡传》一文中介绍了张衡哪几方面的成就,重点是什么? 129

318.《张衡传》一文中哪几句话是评价张衡的为人的?应如何理解? 130

319.《张衡传》一文分几层介绍候风地动仪?这一段语言有何特色? 130

320.人物传记有何特点? 130

祭妹文 131

321.《祭妹文》中对于“坟墓”的称呼有哪几种?有何区别? 131

322.《祭妹文》的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叙事的? 131

323.《祭妹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的? 132

324.《祭妹文》一文的抒情方式有哪些?举例说明。 132

325.《祭妹文》一文中有“稗官野史”一词是什么意思? 132

326.《祭妹文》一文的思想内容都包括哪些方面? 133

第二部分 综合测试 134

第五册期中试题(一) 134

第五册期中试题(二) 144

第五册期末试题(一) 155

第五册期末试题(二) 164

第六册期中试题(一) 173

第六册期中试题(二) 182

第六册期末试题(一) 192

第六册期末试题(二) 201

第三部分 参考答案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