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与林用车辆理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孔繁荫,李大成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503814357
  • 页数:289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篇 内燃机理论 1

第一章 内燃机工作循环与性能指标 1

第一节 内燃机理论循环 1

一、三种基本理论循环 1

二、循环热效率ηt 2

三、循环平均压力pt 4

四、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的差异 5

第二节 四冲程内燃机实际循环与循环过程参数 6

一、换气过程与进气过程参数 6

二、压缩过程 13

三、燃烧过程 14

四、膨胀过程 17

五、排气过程参数 19

第三节 内燃机性能指标 19

一、指示指标 19

二、有效指标 21

三、比性能指标 23

四、强化系数pe cm 23

第四节 内燃机热平衡 24

一、燃料燃烧放出的总热量QT 24

二、转变为有效功的热量Qθ 24

三、冷却介质带走的热量Q? 25

四、废气带走的热量Qr 25

五、燃料不完全燃烧损失热量Qb 25

六、其他损失热量Q0 25

第五节 内燃机的废气涡轮增压 26

一、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工作原理 27

二、废气能量的利用 30

第二章 燃料与燃烧 33

第一节 燃料及其使用性能 33

一、汽油的使用性能 33

二、柴油的使用性能 34

第二节 燃烧热化学 36

一、燃料燃烧所需的空气量 36

二、燃烧前后工质莫尔量变化 37

三、燃料和可燃混合气的热值 38

第三节 燃料燃烧的基本概念 39

一、气相燃烧反应 39

二、链式反应 40

三、烃的氧化反应 41

四、在预混气体中的火焰传播 42

五、扩散燃烧 43

第三章 汽油机燃烧过程 45

第一节 燃烧过程的分析 45

一、正常燃烧过程 45

二、不正常燃烧 47

第二节 燃烧过程的影响因素 49

一、压缩比 49

二、混合气成分 49

三、点火提前角 50

四、转速和负荷 50

第三节 新型燃烧系统与燃烧室简介 51

一、新型燃烧系统——汽油喷射系统 51

二、燃烧室 52

第四章 柴油机燃烧过程 57

第一节 燃烧过程的分析 57

一、燃烧过程 57

二、影响燃烧过程的主要因素 59

三、柴油机的噪声 61

四、柴油机的排气污染 62

第二节 燃油喷射与雾化 63

一、喷雾特性与喷油泵速度特性 63

二、燃油喷射 65

第三节 新型喷油系统与燃烧室简介 66

一、新型喷油系统 67

二、燃烧室 68

第五章 二冲程内燃机换气 75

第一节 二冲程内燃机换气过程与配气 75

一、二冲程内燃机换气机构与示功图 75

二、二冲程内燃机换气过程 76

三、换气过程配气的改善 79

四、换气口通过能力参数 80

第二节 二冲程内燃机气缸扫气 82

一、气缸扫气方式 82

二、扫气效率 84

第三节 换气口尺寸与布置 92

一、换气口尺寸的计算 92

二、换气口形状与布置 97

第六章 内燃机使用特性 101

第一节 速度特性 101

一、汽油机的速度特性 101

二、柴油机的速度特性 106

第二节 负荷特性 108

一、汽油机的负荷特性 108

二、柴油机的负荷特性 109

第三节 调速特性 110

一、汽油机的调速特性 111

二、柴油机的调速特性 112

第四节 万有特性 113

第五节 内燃机的特性试验与大气修正 115

一、内燃机的特性试验 115

二、功率标定 118

三、大气状况变化时功率的换算 118

第七章 内燃机的平衡 120

第一节 曲柄连杆机构运动规律 120

一、活塞的位移 120

二、活塞运动的速度 121

三、活塞运动的加速度 121

四、连杆的运动规律 122

第二节 曲柄连杆机构动力分析 123

一、曲柄连杆机构运动件质量的换算 123

二、作用在曲柄连杆机构上的力与力矩 125

第三节 内燃机的平衡 128

一、单缸内燃机的平衡 128

二、双缸内燃机的平衡 131

三、三缸内燃机的平衡 132

四、四缸内燃机的平衡 133

五、六缸内燃机的平衡 134

六、保证内燃机平衡性的技术要求 135

第八章 内燃机选型 136

第一节 内燃机型式的选择 136

一、柴油机或是汽油机 136

二、四冲程或是二冲程 137

三、水冷或是风冷 137

四、气缸布置型式 137

第二节 内燃机主要参数的选择 138

一、气缸直径与气缸数 138

二、平均有效压力与活塞平均速度 139

第三节 林用车辆内燃机功率的选用计算 140

一、运材车辆所需驱动牵引力的确定 140

二、内燃机选用功率的确定 142

三、内燃机气缸直径与冲程值的确定 143

第二篇 林用车辆理论 145

第九章 车辆动力学 145

第一节 车辆驱动力 145

一、车辆行驶原理 145

二、发动机的转速特性 147

三、传动系效率 149

四、车辆的驱动力图 150

第二节 车轮运动学和动力学 150

一、车轮的运动学 150

二、车轮的动力学 154

三、轮式车辆的滚动阻力及其影响因素 156

第三节 履带行走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158

一、履带行走机构的运动学 158

二、履带行走机构的动力学 160

三、履带式车辆的滚动阻力及其影响因素 163

第四节 车辆的行驶阻力 163

一、坡度阻力 163

二、加速阻力 164

三、牵引阻力 165

四、空气阻力 167

第五节 车辆的附着性能 168

一、土壤的抗剪能力 169

二、轮式车辆驱动轮与地面的附着性能 170

三、履带式车辆的附着性能 170

四、驱动力与滑转率的关系 171

五、附着力及影响附着性能的因素 172

第六节 车辆的总体动力学 173

一、轮式车辆进行牵引作业时的受力情况 173

二、车辆牵引半挂车或长材挂车进行运输时所受外力 176

三、履带式车辆进行牵引作业时的受力 178

第十章 车辆的牵引性和动力性 180

第一节 运输型车辆的动力特性 180

一、车辆的牵引平衡 180

二、车辆的动力特性 182

三、动力性评价指标的试验测定 184

第二节 车辆的功率平衡 185

第三节 影响车辆动力性能的主要因素 186

第四节 牵引型车辆的牵引特性 191

一、牵引型车辆的功率平衡和牵引效率 191

二、牵引型车辆的牵引特性曲线 193

三、试验牵引特性曲线 195

四、牵引型车辆基本参数的确定 196

第十一章 车辆的液力传动 199

第一节 液力变矩器的工作原理 199

第二节 液力变矩器的基本特性 202

一、液力变矩器的外特性 202

二、液力变矩器的原始特性 203

三、液力变矩器的各种性能和评价指标 205

四、评价液力变矩器性能的典型工况 207

五、全面评价液力变矩器性能的十个参数 208

第三节 发动机与液力变矩器的共同工作 208

一、发动机与液力变矩器共同工作的输入特性 209

二、发动机与液力变矩器共同工作的输出特性 210

第四节 液力变矩器的结构型式及性能 211

第五节 发动机与液力变矩器共同工作的匹配 213

第十二章 车辆的燃油经济性 217

第一节 牵引型车辆的燃油经济性 217

一、牵引型车辆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 217

二、影响牵引型车辆燃油经济性的主要因素 217

第二节 运输型车辆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 218

第三节 运输型车辆燃油经济性的计算 220

一、等速行驶工况的燃油消耗量 220

二、加速行驶工况的燃油消耗量 221

三、等减速行驶工况的燃油消耗量 222

四、怠速停车时的燃油消耗量 223

五、整个循环工况的百公里燃油消耗量 223

第四节 影响运输型车辆燃油经济性的因素 223

一、发动机方面 223

二、车辆方面 223

三、使用方面 224

第五节 液力传动车辆的燃油经济性 225

第十三章 车辆的制动性能 227

第一节 车辆的制动过程 227

一、制动时车轮受力 227

二、车辆的制动平衡方程式 229

第二节 车辆的制动效能 229

一、制动减速度 239

二、制动时间 230

三、制动距离 231

第三节 车辆制动效能的稳定性 233

第四节 车辆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 234

一、车辆的制动跑偏 234

二、车辆制动时的侧滑 235

三、车辆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 236

第五节 影响车辆制动性能的因素 239

第十四章 车辆的通过性 241

第一节 车辆通过性的几何参数 241

一、车辆通过凹凸不平的障碍物的能力 241

二、车辆越过台阶、壕沟的能力 243

三、车辆通过曲线和狭窄地段的能力 245

第二节 车辆通过性的支承与牵引参数 248

一、单位压力 249

二、最大动力因素 250

三、相对附着重力G?/G 251

第三节 四轮驱动的寄生功率 251

第四节 车辆的通过性试验 252

一、地形通过性能试验 253

二、地面通过性试验 253

第十五章 车辆的操纵性与稳定性 255

第一节 轮式车辆的纵向稳定性 255

一、轮式车辆在纵坡上的稳定性 255

二、车辆带有牵引机具工作时的纵向稳定性 257

第二节 履带式车辆的稳定性 258

一、履带式车辆在纵坡上的稳定性 258

二、履带式车辆工作时的稳定性 258

第三节 车辆的横向稳定性 259

一、车辆的横向翻倾 259

二、车辆的横向滑移 261

第四节 悬挂机具和装卸车辆的稳定性 261

一、悬挂机具和装卸车辆稳定性的共同特点 261

二、铰接式装载机的转向稳定性 265

三、叉式装卸车的稳定性 267

第五节 车辆的操纵稳定性 268

一、弹性车轮的侧向偏离 269

二、弹性车轮侧向偏离对车辆转向性能的影响 270

三、操纵稳定性试验 272

第十六章 车辆的行驶平顺性 274

第一节 人体对振动的反应及其平顺性的评价 274

一、人体对振动的反应 274

二、平顺性的评价方法 275

第二节 路面的统计特性 277

第三节 车辆悬架系统的振动特性 278

一、车辆振动系统简化 278

二、系统的频率响应函数 280

三、联系平顺性指标评价车辆振动 283

第四节 行驶平顺性试验 285

一、车辆悬挂系统的垂直弹性特性的测定 285

二、悬挂系统部分固有频率和阻尼比的测定 285

三、行驶平顺性试验 286

主要参考文献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