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论 1
1.1 安全管理概述 1
1.1.1 安全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 1
1.1.2 管理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 5
1.1.3 安全管理及基本概念 6
1.2 安全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8
1.3 与安全管理有关的学科体系 10
2 安全管理的基础理论 13
2.1 管理理论概述 13
2.1.1 X理论 13
2.1.2 参与管理理论 13
2.1.3 Y理论 14
2.1.4 权变理论 14
2.1.5 超Y理论 15
2.2 管理的原理和原则 15
2.2.1 系统原理 15
2.2.2 人本原理 19
2.2.3 弹性原理 20
2.3 安全管理的原理和原则 21
2.3.1 预防原理 21
2.3.2 强制原理 24
2.4 事故致因理论 26
2.4.1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26
2.4.2 流行病学方法模型 28
2.4.3 能量意外转移理论 29
2.4.4 人-环匹配论 31
2.4.5 扰动起源事故模型——P理论 32
2.4.6 轨迹交叉论 34
2.5 行为科学的基本理论 35
2.5.1 Maslow的需要层次论 35
2.5.2 双因素理论 36
2.5.3 强化理论 37
2.5.4 挫折理论 38
2.5.5 期望理论 40
2.5.6 公平理论 41
3 安全管理体制和法制 42
3.1 安全生产的工作方针 42
3.1.1 安全生产方针的确立 42
3.1.2 安全生产方针的内涵 43
3.2 安全生产管理体制 46
3.2.1 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 46
3.2.2 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的内涵 48
3.2.3 安全监察 49
3.2.4 “三结合”的监督管理格局 51
3.3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53
3.3.1 我国法的分类和效力 53
3.3.2 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体系 54
3.3.3 安全生产法 58
3.3.4 主要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内容简介 61
4 企业安全管理制度 76
4.1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76
4.1.1 企业各级领导的责任 77
4.1.2 各业务部门的职责 80
4.1.3 生产操作工人的安全生产职责 82
4.2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 82
4.2.1 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依据 83
4.2.2 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原则 83
4.2.3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范围 84
4.2.4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编制方法 85
4.2.5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实施步骤 85
4.2.6 安全技术措施经费来源 86
4.3 安全教育制度 87
4.3.1 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87
4.3.2 安全教育的内容 88
4.3.3 安全教育的对象和形式 90
4.3.4 提高安全教育的效果 95
4.4 安全检查制度 97
4.4.1 安全检查的内容 97
4.4.2 安全检查的形式 98
4.4.3 安全检查的准备 100
4.5 “三同时”安全审查制度 100
4.5.1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 101
4.5.2 初步设计审查 101
4.5.3 竣工验收审查 103
4.6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 103
4.6.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概述 103
4.6.2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发展简史 104
4.6.3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内容 105
4.6.4 OHSMS标准要素之间的关系 108
4.6.5 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步骤 109
4.6.6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特征 110
5 安全管理方法 112
5.1 安全文化 113
5.1.1 安全文化的概念 113
5.1.2 安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114
5.1.3 安全文化的主要作用 114
5.1.4 安全文化建设的层次理论 115
5.1.5 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116
5.1.6 运用实例 117
5.2 安全目标管理 119
5.2.1 概述 119
5.2.2 目标设置理论 120
5.2.3 安全目标管理的内容 121
5.2.4 安全目标管理的作用 124
5.3 “0123”安全管理模式 125
5.3.1 安全管理模式概述 125
5.3.2 “0123”管理模式内容 125
5.3.3 “0123”管理模式的特征 128
5.4 安全决策 128
5.4.1 概述 128
5.4.2 安全决策方法 129
5.5 安全培训观察程序(STOP) 132
5.5.1 概述 132
5.5.2 安全培训观察程序的实施 132
5.5.3 STOP卡的运用技巧和注意事项 134
5.5.4 运用实例 135
5.6 预知危险训练(KYT) 136
5.6.1 概述 136
5.6.2 预知危险训练的实施 137
5.6.3 指认呼唤和指认唱和 138
5.6.4 运用实例 138
5.7 “5S”管理 139
5.7.1 概述 139
5.7.2 “5S”管理内容 140
5.7.3 目视管理在“5S”中的运用 141
5.8 三级危险点管理 143
5.8.1 概述 143
5.8.2 三级危险点管理的特点 144
5.8.3 三级危险点管理的实施 144
5.9 工作安全分析(JSA) 147
5.9.1 概述 147
5.9.2 工作安全分析的实施 147
5.10 生物节律管理 151
5.10.1 概述 151
5.10.2 生物节律内容 151
5.10.3 生物节律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152
5.10.4 生物节律的探讨 153
6 事故管理和统计 155
6.1 概述 155
6.2 事故分类 156
6.2.1 按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分类 156
6.2.2 按事故类别分类 156
6.2.3 按伤害程度分类 157
6.3 事故报告 159
6.3.1 事故报告的程序 159
6.3.2 报告事故的内容 160
6.3.3 事故报告后采取的措施 160
6.4 事故调查 161
6.4.1 事故调查的目的和作用 161
6.4.2 事故调查对象 163
6.4.3 事故调查的原则和权限 163
6.4.4 事故调查组的组建和职责 164
6.4.5 事故调查工作的程序和重点 165
6.4.6 事故调查报告 176
6.4.7 事故资料归档 179
6.5 事故分析 179
6.5.1 现场分析 179
6.5.2 事后深入分析 181
6.5.3 原因分析 182
6.5.4 责任分析 183
6.6 事故处理 184
6.6.1 事故处理的依据 184
6.6.2 事故处理的内容 185
6.6.3 事故处理的责任追究 185
6.7 事故的统计分析 190
6.7.1 事故统计分析的目的和作用 190
6.7.2 事故统计的指标体系 190
6.7.3 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报表制度 192
6.7.4 常用的伤亡事故统计分析方法 193
6.8 事故经济损失统计和计算 196
6.8.1 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的定义 196
6.8.2 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 197
6.8.3 伤亡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 197
6.8.4 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的评价指标 200
7 事故应急管理 201
7.1 概论 201
7.2 应急管理体系 202
7.2.1 应急管理的基本框架 202
7.2.2 应急管理的过程 203
7.2.3 应急响应机制 204
7.2.4 应急响应程序 205
7.3 事故应急预案 206
7.3.1 概述 206
7.3.2 应急预案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207
7.3.3 应急预案的文件体系 212
7.3.4 应急预案的编制 213
7.3.5 应急预案的演练与修订 215
7.3.6 企业应急预案范例 217
参考文献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