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杂记(一) 3
凤鸟氏,历正也 3
陶唐 4
商,微 5
周族东渐 5
禹 6
舜 6
巴、蜀 7
吕、淮 7
南越 8
? 8
燕、蓟 9
楚、徐、莒 9
夏 9
讬古改制 10
烝报 11
有妓氏 11
进步与落后 12
许 12
宗教 13
汉代制度与道德观念 13
汉学 14
《尚书》 14
秦国政治 15
师 15
古史杂记(二) 16
经文与金文的牴牾 16
龙凤 19
周与氐 19
扈顾 19
周族东渐的积极意义 20
周族的奴隶制 20
薛 21
蒋善国对于《书序》残石的整理 21
商亡后商族居处 22
唐 22
蒋善国《尚书的发现》目次 23
士的阶级 24
王,小鬼 24
孔子 24
孟姜女故事 25
古史杂记(三) 27
丹 27
妫 27
尧舜禅让 28
夏王朝 29
郡县 30
霸王 31
《顾命》 32
《魏风》 33
田 33
爰田与爰书 34
女国 35
清代学术的历史背景 35
集解工作 39
湮与疏 40
古史杂记(四) 41
九族 41
十人 42
宗家 42
西汉土豪及其与酷吏之斗争 43
通经致用 45
贤人 45
反道统之诛 46
嵇康《管蔡论》 46
讲史 47
文王伐纣 48
操贱业之妇女 49
四民 49
嵇康反六经 51
泰国苗族 52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52
羽民 53
周初与东方国家之婚姻关系 53
《硕鼠》 55
四库全书 56
胡国 56
三字地名 57
一字化两字(一) 57
古史杂记(五) 60
东夷为周所封国之附庸 60
荷马诗中希腊国家的形成 60
日南郡 北户 61
宋国官制 62
秦世系 63
美国的黑人政策与周公的分化殷遗民和东方各族的政策 65
分与周族之殷民 65
古代法典 66
州牧与郡侯 68
法典条文之多 69
以妾为夫人 69
儒书与儒者 70
穷谷 72
巫的生活 73
《塞上曲》 73
奥林匹斯大会 74
一字化两字(二) 75
古史杂记(六) 79
礼与乐 79
周索、戎索 80
邓析竹刑 80
人民的发现 81
中国古代的朴素辩证法 82
占有土地的动机 83
晋铸刑鼎 83
从贵族政治过渡到官僚政治 85
鲁称邾莒为夷 86
纣有亿兆夷人 86
社与书社 87
帝俊、帝舜、帝? 89
吴歌 90
古史杂记(七) 91
仇视异族 91
科斗文 91
大夏与大月氏 92
凤鸣声 92
中国古代辩证法的不良基础 93
雍与鸡、霍、龚 94
由氏族社会到封建社会古史人物之分化及其发生关系 95
崇禹 96
单骑 96
宝龟 97
伯服与携王 98
战国中期人猜测代周而兴之国 99
谥法 99
三年之丧 100
“执拘”之拘作“絇” 100
太公封吕 101
召公战绩 102
中国古代民族分合的线索 103
商承夏祖,周承商祖 103
姒即己 104
妇女的矛盾(未写成书的一部血泪的历史) 105
旧中国之妇女 106
妇女的故事 106
前奏与后奏 107
古史杂记(八) 108
聂政故事 108
《汉书》中王昭君史实 109
《琴操》中的王昭君故事 113
雅诗时代及平王世历史 115
都 117
三皇五帝 118
卫宏 120
皋陶 121
汉人宴客歌辞 121
《白头吟》 122
《大学辨》 122
转房 123
《大戴礼记》 124
《饮马长城窟行》 124
文王生子之年 125
古史杂记(九) 127
“三百六十” 127
六服 128
五书 128
《老子》成书年代 129
地神、日神与上帝 129
巫医 130
《管子·立政》中的地方制度 130
《管子》书的著作时代 132
丹朱敖 132
《管子·乘马》中的地方制度 133
馀子、馀夫 135
月支、禺氏、牛氏 136
产珠地 136
崑仑与球、琳、琅玕 137
战国时之贵重商品 137
战国时之商人 138
“施”,与“咫” 138
书社 139
地圆说 140
州里 141
少正卯之罪 141
《春秋》 142
“一曰” 142
黄帝、唐、虞 143
静的认识论 144
坳堂 146
华山 146
《尚书》各篇时代 147
古史杂记(十) 150
锺馗故事 150
耄学丛记(一) 156
郑樵谓武曌所造字皆有本 156
女子封国称“任”、“君”、“国夫人” 156
“商奄” 156
“胥”为地名,疑即“苏” 157
“周”与“狄”疑即氐族 157
后稷为夏代官 157
“斯”即“厮”,奴隶 157
《吴县志》以杨惠之为吴县张古村人 158
袁枚记苏州李姓女咏诗斥弓鞋及各地风俗之异 159
隋文帝禁九品以上妻、五品以上妾夫死改嫁 160
苏州宋代行火葬 160
卢敖游太阴,见深目鸢肩人,战国时之探险家被看作神仙 161
三皇庙所以为医者所宗之故 161
元代海运以吴人朱清、张瑄主其事,今朱张巷是其故基 162
冯梦龙、曹雪芹多记货殖资料于小说中,他日可辑出 163
隋文帝制工、商不得进仕 163
桓谭《新论》所记汉百姓赋敛数及少府所领园地作务数 163
宋《朝野杂记》记西汉、东汉、唐户口之比例 164
元积任同州刺史时有《均田疏》,为五代周世宗所见,命崔颂写为图,遣使均诸道租赋 164
京官不能自给,常从外官乞贷,自唐至清末皆然 165
隋文帝杀受赂人,但栽脏诬陷,流于残酷 166
诸葛亮“八阵图”有五 166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67
“诸侯无偶”——称“寡”非谦 167
史书不容不为封建主服务 167
清崇文门监督一职,日可得贿二万元,其收入供宫廷脂粉 168
“名号侯”之封始于战国,由国家趋于统一故 168
夫死再嫁是寻常事,不必为李易安翻案 169
宋人文集中再嫁之妇,清编《四库全书》必改为从一而终 170
闽俗溺女及夫死自杀 170
韩愈之女先嫁李汉,后离婚改嫁樊宗懿 170
《仪礼》,父卒,继母嫁,前子从之,则继父卒,为之服 170
京剧《三上轿》,写妇人丧夫之苦及其母爱之深 171
苏州农村中之“叔接嫂” 171
石声汉析《世俘》中动物“野生”与“畜养”之别,并言陈第《世善堂书目》非其藏书而为待访之书,此事受欺者不少 171
谯周作《古史考》以纠《史记》之谬,其后《竹书纪年》出,司马彪复据之以纠谯周之谬 172
少昊氏,古、今本《纪年》皆无,足证《世经》之谬 172
太昊氏后为“风”姓,“风”即“凤”,可见其与少昊同为凤图腾 172
郭璞、郦道元俱见《禹本纪》 173
安徽怀远发现三十万年前之完整的纳玛象化石 173
《海内北经》之“犬封国”,郭注谓在会稽东海中,其说可疑?《大荒北经》有“犬戎国”,亦在北方 173
《大荒北经》有“鬼国”,当即鬼方 174
《大荒北经》,融父山,“弄明生白犬,是为犬戎,……名曰戎宣王尸”,似为白狄传说 174
《大荒东经》有黑齿国,姜姓;《大荒北经》有北齐国,姜姓:是否歧出 175
《大荒东经》中之夔为《尧典》之夔之初相 175
申本西方国,故得与犬戎同灭西周,春秋、战国时人名申者多字子西 175
孟子思想调和儒墨,《史记》已言之 176
古代士亦兼农,见《尚书大传》及《汉书·食货志》;惟宗子与馀子地位不同 176
郑州商代墓葬中之蚌珠 177
郑州城下及房基下发现之人骨架,为商代奴隶主行奠基祭时所杀害之奴隶 177
甲文中“丧众”及“?众人”之记载为奴隶逃亡及屠杀奴隶 178
周正建子,积渐而来,至鲁成、襄间始定,必不能以“三正”说整齐古历 178
《尧典》“同律、度、量、衡”由商君治秦平斗桶、权衡、丈尺来 179
姚际恒《庸言录》为孙志祖、梁章钜所见,可见其亡失时间较迟 179
张穆谓周穆王策八骏,可从新疆直抵西藏,此只从地图看平面,而不知西陲地形之不能容车 181
“昧谷”,郑玄本作“柳谷”,虞翻谓当作“柳谷”,即张掖之柳谷口水 181
《孝经》之目的为封建社会各阶级悉保有其家族产业,而杜绝犯上作乱 182
“三纲”之说起于西汉后期,其目的在压制妇女 183
于省吾用古文字纠正典籍之谬解 183
日南郡名由北向户来,而北向之户乃系避日,非迎日 186
殷亡后,周人即与通婚姻,同化较速 186
《论衡》解“风”为“歌” 187
颍川太守宋登死后,汝阴人配社祀之 187
拉卜楞寺属一○八寺,乃虚数,实际则在二○○以上 187
五行非必胜 188
王立数以魏当承汉(代火者土)进说,曹操拒之 188
“巫” 189
为亲属报仇之三女杰 189
曹植诗中记当时秦筝、齐瑟、楚舞、洛讴之盛,而齐、秦为最 191
音乐之阶级性 191
隋文帝禁蛊毒、厌魅 191
隋炀帝发丁男百馀万筑长城,一旬中死者十五六,又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馀万开永济渠 192
隋炀帝遣使赤土,致罗刹 192
唐、宋鬻度牒,大收道士、僧、尼,造成人力与物质的极大浪费 192
经学家无定见,一切以意为之 193
冕服九章与十二章 194
“朋”及“鹏”皆古文“凤”字,见《说文》 194
三百篇《乐谱》至汉已大量散失,可歌者仅《鹿鸣》等八篇,故不别《风》与《雅》而一律谓之《雅》,与“郑声”(汉歌)相对 195
无一时、一地无歌,孟轲“《诗》亡”说实巨谬 195
“吉甫作诵”、“家父作诵”,诵即歌义 196
禘祫之别 196
朱棣杀方孝孺“九族”与“十族”之异说;景清亦“罪及九族” 197
北京红山口有“天下大师墓”,僧而以“天下”为号,疑即建文帝 197
压迫妇女之教条 198
诸子记桓、文盟诸侯,皆以“无以妾为妻”,正反映战国人出妻、以妾为妻者之多。清人之“扶正”,五四后之离婚,均其变态 198
以手抟食、祭立尸、以人殉葬,皆华族久绝而尚存于夷人中者 199
神道设教,寓科学于迷信中 200
《飞龙传演义》载宋太宗与韩通之子争取符氏,符彦卿令以彩楼抛球为定,事出虚饰 200
“卧薪尝胆”语似出宋人 201
传说化为史实,且为核实其地 201
大盗庄蹻与王滇庄蹻是一是二?韩非说在楚庄王时,误 202
《通鉴》不书符瑞,惟赤帝子事失于删削 202
李悝、李克,是一是二? 203
《西京杂记》之作者有刘歆、葛洪、吴均、萧贲四人之说,究为谁? 203
“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直至宋代始著重宣传 204
焚化纸钱,浪费物资 204
秦多良医,又多良药 205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 206
“雕文刻镂”与“锦绣纂组” 206
北周为木德,隋为火德 207
隋文帝以平陈所得古器多为妖变,悉毁之 208
隋文帝命私家不得隐藏纬、候、图谶 208
隋炀帝诏徙天下富商大贾数万于东京 208
隋炀帝发河南诸郡男女百馀万开通济渠,达淮,又凿太行山通驰道 208
炀帝遣使流求,后又击破流求,俘万七千口 209
耄学丛记(二) 210
颜延之《秋胡诗》 210
无锡顾山 211
《三坟》、《九丘》 211
?与扈 211
蚩尤三冢 212
“石炭擣轻纨” 212
鸣条与攸 213
孔丘与凤鸟 213
皁与黑衣 213
太公望为汲郡人 214
太曎、少曎为两族图腾 214
新为大,故为小 214
妇人守节观念因时而异 215
李白错认昭君嫁地 216
防风与长狄 216
岳飞墓无棺 216
汉刑“顶砖而死” 217
巫医兼施 217
《淮南》中之谶书 217
寒食节 218
予与崔述辨史目的不同 218
监河侯、辙迹 219
溺女与烈女 219
上海棉业之兴衰 220
秦观《调笑令》咏事之先诗后曲 222
瘦马 225
选将吏家女入宫 226
汉文帝嫁宫人 226
汉景三族诛仍原情节 227
贾谊《吊屈原赋》之“谇曰”与“讯曰” 227
宋乐府《尘土黄》之序、词、译、笺 228
宋吴中俗曲 229
吴中神祠 230
西施、范蠡故事 231
堰水曰滁 232
足陌与省陌 232
河源早为吐蕃所知 232
北方之桥皆聚舟所为 233
鹏与凤 233
边区历法不同 234
责昭君不守节 234
耄学丛谈(一) 237
蔡文姬与《胡笳十八拍》 237
古代渡河之方法 243
历代挽歌 243
元积与崔莺 245
古代织女之苦衷 247
耄学丛谈(二) 250
李慈铭论《经解续编》 250
王观国论官史中记事同异 250
王观国论“鸱夷”与“饮器” 252
《杞梁妻》与《长城记》 254
《摘锦奇音》之《长城记》 256
“冀”何以成为一大州之名? 259
魏晋妇女之改嫁 260
庄学本与《羌戎考察记》 260
耄学丛谈(三) 262
以法治国为历史发展之必然 262
《尧典》袭用战国用人之法 263
法、道两家论尚贤之弊 263
说“势” 264
严复评《老子》 264
纣王用人之异 265
黄式三论上大夫与下大夫 265
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阶级 267
中国古代历史的总趋势 268
《大诰》所表现的矛盾 268
西周之分封 269
拟作《孔丘之历史地位的初步总结》 271
《左氏会笺》解“疆”、“索”以及“怀姓九宗”、“职官五正” 273
《郑语》论楚之必大 274
李文实谈“闇门”、“瓜子” 276
《郑语》之“八索” 277
陆梁 277
古人语中之数字 278
“男女以班” 278
钱海岳传略 279
耄学丛谈(四) 280
儒生方士化而造谶纬之书 280
“千丘之国”与“九丘” 281
金鹗论《禹贡》九等赋 282
甲寅杂记 287
?牱名义 287
女真婚聘 288
说太公望年之随意性 288
吴江学人吴炎、潘柽章 289
《聊斋》与《石头记》记林四娘 293
打破经书之神秘性 294
亡虢预言 296
麻逸殉葬制 298
真腊之初夜权 298
麻里噜之妇女再嫁 299
古代奇异之刑罚 300
《尸子》与《庄子》所述禹状 301
题陈从周绘《甪直闲吟图》 302
王士禛记“息壤” 304
诗与舞、乐 305
《十目一行》与严杰其人 306
梁玉绳论“徐”与“舒” 307
梁玉绳疑周武王年寿 307
“陆梁” 308
坳与古代中霤之制 309
夏族起源与发展 309
洪颐煊《禹都阳城考》、《续考》 310
丘、濆、索 313
《女伶曲》 314
南朝仍有使用竹简者 315
《太平御览》所辑《胡笳》 315
元杂剧之演出次序 316
鲁国之“初税亩”与《魏风·硕鼠》 317
《虞美人操》 318
沈彤论民歌与乐府的关系 318
明人演戏多扮近事 319
吴之乐歌 320
姚大荣书稿 320
西施与吴越兴亡发生关系起于汉代 321
乙卯杂记 325
梁玉绳记苗人择婚 325
查慎行《黔阳蹋灯词》五首 326
李芳树刺血诗 327
吴四姓 328
俞正燮论奡与丹朱各为一人 329
宋人论老子其人其书 332
孟子“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贡税”之言至西汉竟成事实 333
战国韵文 333
杜诗记事之可疑 334
唐参军簿尉不免杖 335
古代建筑之南北两大系统 336
《世说新语》记《庄子注》 336
盛百二《编审论》 337
《王制》言“四诛不以听” 339
方术士与儒者 340
刘艺舟 340
京官之酬应 343
礼之虚伪 344
毛奇龄论由唐至明戏曲变迁 345
鹃红诗 346
一九四八年上海餐馆菜价 348
丙辰杂记 351
“商”与“殷”可更迭使用 351
一地两名 352
后稷至文王仅十五世之谬 352
苏州经济繁荣之由 353
顾栋高论司马迁不谙春秋地理 355
梁绍壬论苏州赋重 357
王国维论傀儡戏 358
杜甫《新婚别》与孟姜女故事 359
汉代军中禁女子 360
藏、羌同源 360
《曲海总目提要》论《宝剑记》、《虎囊弹》 361
林下清言 370
兵马司 370
琅邪发展为齐之商业都市,奠基于句践迁都时 371
《左传》、《楚语》蔡声子与令尹子木语之对勘 371
黄帝胜四帝传说之变迁与其政治背景 375
《金瓶梅》记明代女伎歌 380
李文实谈“鸟鼠同穴” 382
粤人“慕清”之俗 382
章大来《后甲集》记张兰芬遇刘戒谋 384
杨惠之泥塑与吴道玄壁画 384
古之塑像以丝绵作胎 385
顾禄事迹及其著述 385
夏后有男女之分 387
《楚语》、《左传》记事之异 387
《笺注困学纪闻》举《左传》、《国语》异文三条 388
张献翼《舞志》 389
“大姐”与“小姐” 389
读左传随笔 393
车同轨 393
立子时母族有主宰权 394
秦、梁遗民留于鲁 394
“星陨如雨” 395
“周有常刑” 395
皋落公社 396
晋蒐于夷,定国政者为赵宣子盾,非范宣子匄 396
隐十一年《经》“公及齐侯、郑伯入许”,郑史无记,作《传》者乃敷衍《经》文 398
“武王邑姜”、“惠公仲子”与“僖公成风”不同 399
“公在乾侯”《左传》偏护季氏 399
窝阔台之军法与赵盾在蒐董时之制典 400
雷浚指出《左氏》析一事为二事 401
姚鼐考出《左传》于魏事之造饰 402
顾家相论霸业由起 403
《白虎通》“五霸”用《郑语》 407
董增龄释己姓即姒姓 409
《左传》改《晋语》文,隐“董伯为尸”事 409
《左传》与《晋语》之牴牾 410
古史本不记年,《左传》改为记年之强合 411
洪颐煊说《春秋》天子不颁历 415
俞正燮与马叙伦说“己”、“巳”本一字 417
雷学淇说夏都 418
《春秋》何以始隐公 421
汪之昌说《国语》以礼制为主,《左传》以记事为主 422
《左传》记鄢陵之战,自相牴牾 423
曹寅《菜花歌》 424
曹寅《铜鼓歌》 425
曹寅与洪升交谊 425
读左传杂记 429
孔子与儒家与鲁文化之关系刍议 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