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课程观研究的一种新视角 1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视角和意义 2
一 缘起 2
二 视角:基于过程哲学的研究 5
三 意义 6
第二节 研究概况 7
一 核心概念的澄清与解释 7
二 已有相关研究的回顾 9
第三节 过程视野中的课程观研究——方法论应答 20
一 依托泛价值论和过程思维构建课程观 20
二 采用思辨、质性和量化等多种方法的融汇 20
三 立足于课程实际问题,回归对实际问题的应答 22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22
一 思路 22
二 内容架构 23
第二章 过程哲学:课程观转向的哲学基础 26
第一节 怀特海与过程哲学 26
第二节 过程哲学思想的渊源和基础 28
一 过程哲学的思考方式——在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间 28
二 过程哲学的建构思想——对康德哲学的继承与超越 31
三 过程哲学中的过程与创造——来自柏格森创造进化论的启示 35
四 过程哲学对传统实体观的解构——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方法论 37
第三节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思想 42
一 从驱逐实体开始过程哲学之旅 42
二 过程与关系 45
三 可能与创造 56
四 泛价值论 64
第四节 过程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应用 70
一 过程哲学对现代科学与哲学的影响 70
二 过程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应用 73
三 过程哲学与课程观的转向 74
第三章 从“实体”走向“有机”:对已有课程观的反思与批判 80
第一节 课程进化视野中对已有课程观的多维分析 80
一 课程观形成与发展——理论基础视角 80
二 课程观形成与发展——历史形态视角 91
三 课程观形成与发展——关系范畴视角 100
第二节 已有课程观的“实体性”症候 120
一 实体观与实体思维 120
二 对已有课程观的反思与批判 124
第三节 从“实体”走向“有机”的课程观转向 135
一 已有课程观为有机课程观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135
二 有机课程观是在已有课程观基础上的一种创新 137
三 有机课程观与新课程理念的关系 140
第四章 “泛价值和合”课程价值观 142
第一节 从传统价值论走向“泛价值论” 143
一 单极思维、主客观价值论及其局限 143
二 关系思维、泛价值论及其超越 146
第二节 “泛价值论”与东方“和合”思想的会通 150
一 有机整体的价值思维 150
二 审美和谐的价值信仰 154
三 创生化进的价值追求 156
第三节 “泛价值和合”课程观述要 159
一 从“主观排他”走向“泛价值和合” 160
二 “泛价值和合”课程观:基于学生发展的视角 168
第五章 “过程与关系”课程本体观 178
第一节 过程哲学视野下的课程本质新探 178
一 决定课程的基本因素 178
二 从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走向关系本位 181
三 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与整体有机论 186
四 从客观主义认识论、主观主义认识论走向过程认识论 192
五 课程知识与个体发展 198
第二节 课程内涵——从封闭实体走向广延连续体 204
一 纳斯卡地画·广延连续体·课程 204
二 广延连续体视野下的课程实在 206
第三节 课程运作——过程原理与关系力量 210
一 过程原理与课程运作 211
二 关系力量与课程运作 216
第四节 课程研究——基于过程哲学的思维转向 220
一 研究思维的有机转向 221
二 恢复人在课程中的主人身份 222
三 凸显课程的过程属性 223
四 从“符号式研究”走向“生活式研究” 224
第六章 “创化生成”课程发展观 227
第一节 课程品质——从预成走向生成 227
一 预成、生成及其相互关系 228
二 生成性课程——历史考察 233
三 生成性课程——基于过程哲学的诠释 237
第二节 课程教学——解放与创生 245
一 课程教学创新的理论基础 245
二 教学主体角色的解放 249
三 教学活动过程的创生 255
第三节 课程变革——“根”与“翼”的耦合 259
一 课程变革是“摄受—满足”的经验事件 259
二 课程变革是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活课程史 263
三 课程变革呼唤“有根有翼”的课程思想 267
第七章 有机课程观的挑战与展望 273
第一节 有机课程观的难题与实践转向 273
一 有机课程观自身的局限 273
二 有机课程观的实践转向 275
第二节 有机课程观的前景展望 295
一 兼容并蓄:促进各种课程观的彼此增益 295
二 永续发展:有机课程观必须承担的庄严使命 297
结束语 从实体走向过程:课程观念的历险 298
参考文献 301
后记 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