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的七十年》PDF下载

  • 购买积分:3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力安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30001075X
  • 页数:123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中国共产党七十年奋斗的真实写照。

光辉成就篇 3

一、中国共产党光辉的七十年 3

(一)历史的选择 4

(二)奋斗的二十八年 10

(三)辉煌的四十二年 17

(四)向新的阶段迈进 22

二、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伟大成就 33

(一)建立了一个在马列主义指导下,由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组成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谋任何私利的无产阶级政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先进最强大的领导力量 33

(二)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找到了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宝库 37

(三)建立了一支党绝对领导之下的人民军队。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党所领导的完全新型的与人民血肉相连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 41

(四)建立和形成了党领导下的团结在党的周围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中国革命赢得胜利的一大法宝 44

(五)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一系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51

(六)领导人民进行了土地革命,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农民问题 55

(七)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北代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打败日本侵略者,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三座大山,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61

(八)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实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77

(九)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对国际局势和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具有深刻的久远的影响 82

三、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辉煌成就 85

(一)中国共产党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领导核心 85

(二)建立和巩固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这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 88

(三)实现和巩固了全国范围(除台湾等岛屿以外)的国家统一,根本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加强和扩大了党领导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92

(四)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巨大胜利 97

(五)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使中国由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变成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106

(六)城乡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正在由温饱型走向小康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116

(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进展,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卫生、体育事业欣欣向荣 119

(八)实践充分证明,我国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总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深入人心的 146

(九)初步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最主要的是作出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十二条原则 152

(十)国防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中取得重大进展,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 156

(十一)在国际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倡导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我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159

党的历史篇 167

一、党的创立时期 167

(一)五四运动 168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71

(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及活动 173

(四)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76

(五)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78

二、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时期 181

(一)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182

(二)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84

(三)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 187

(四)工农运动的恢复 189

(五)黄埔军校的建立 191

(六)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巩固 193

(七)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6

(八)五卅运动与省港大罢工 199

(九)国民会议运动 202

(十)北代战争 204

(十一)以两湖地区为中心的农民运动 206

(十二)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9

(十三)国民革命的失败 211

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215

(一)八一南昌起义 216

(二)八七会议 218

(三)秋收起义与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 220

(四)广州起义 224

(五)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227

(六)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229

(七)古田会议 231

(八)各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233

(九)农村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运动的开展 236

(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239

(十一)中央苏区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241

(十二)九一八事变 244

(十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三次“左”倾错误 246

(十四)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49

(十五)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252

(十六)遵义会议 257

(十七)一二九运动 258

(十八)瓦窑堡会议 261

(十九)西安事变 262

四、抗日战争时期 266

(一)全面抗战的爆发 267

(二)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抵御 269

(三)中共中央洛川会议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提出 272

(四)八路军、新四军的改编 274

(五)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开辟 276

(六)毛泽东论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和游击战 279

(七)百团大战 281

(八)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一书的发表 283

(九)皖南事变 285

(十)延安整风运动 287

(十一)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 290

(十二)解放区军民的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斗争 292

(十三)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国统区的活动 295

(十四)国统区的民主宪政运动 297

(十五)中国共产党六届七中全会 299

(十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301

(十七)解放区军民的战略大反攻 303

(十八)侵华日军的投降和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305

五、解放战争时期 308

(一)重庆谈判 309

(二)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312

(三)全面内战爆发,解放区军民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315

(四)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 318

(五)党的十二月会议 320

(六)解放区的土改与整党运动 323

(七)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 328

(八)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的胜利 331

(九)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334

(十)国民党“求和”阴谋被粉碎 337

(十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40

六、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时期 346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47

(二)镇压反革命运动 348

(三)统一财经,稳定物价 348

(四)党的七届三中全会 349

(五)没收官僚资本 350

(六)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 350

(七)和平解放西藏 351

(八)抗美援朝运动 352

(九)“三反”“五反”运动 353

(十)《毛泽东选集》出版 354

(十一)建国初期的整党整风运动 355

(十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356

(十三)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57

(十四)建国初期思想文化领域几次较大的斗争 358

(十五)党的七届四中全会粉碎高岗、饶漱石反党篡权阴谋 360

(十六)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361

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364

(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365

(二)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368

(三)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370

(四)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373

(五)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375

(六)“大跃进”运动 378

(七)党的庐山会议与“反右倾”运动 381

(八)六十年代国民经济的调整 384

(九)七千人大会 387

(十)党的八届十中全会 389

(十一)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392

(十二)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 395

八、“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399

(一)“文化大革命”的酝酿 400

(二)“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402

(三)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与刘少奇被“开除出党” 405

(四)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408

(五)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形成与覆灭 410

(六)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后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 413

(七)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416

(八)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后对各项工作的再整顿 418

(九)“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421

(十)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 423

九、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426

(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427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428

(三)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平反冤假错案 430

(四)农村经济体制的第一步改革 431

(五)对外开放 432

(六)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 433

(七)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 434

(八)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435

(九)理论战线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 436

(十)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438

(十一)乡镇企业的兴起 439

(十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41

(十三)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 442

(十四)“六五”计划及其实施 444

(十五)科技体制改革 445

(十六)教育体制改革 446

(十七)全面整党 447

(十八)政治体制改革 448

(十九)按“一国两制”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449

(二十)海峡两岸交流的开展 450

(二十一)“七五”计划及其实施 452

(二十二)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453

(二十三)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 455

(二十四)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正常化 456

(二十五)1989年“两乱”事件 457

(二十六)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 460

(二十七)“扫黄”和“除六害”斗争 461

(二十八)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 462

(二十九)多党合作制的新发展 463

(三十)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 464

(三十一)成功举办第十一届亚运会 465

(三十二)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 466

党的思想理论篇 471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471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 471

(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476

(三)第二次历史飞跃——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480

二、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思想理论 486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486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500

(三)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520

(四)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36

(五)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548

(六)党的建设的理论 560

(七)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574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589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论 589

(二)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的理论 593

(三)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理论 596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的理论 602

(五)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理论 605

(六)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的理论 610

(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的理论 613

(八)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两个基本点相结合、缺一不可的理论 618

(九)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来实现国家统一的理论 622

(十)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理论 625

(十一)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同外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的理论 632

(十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理论 635

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概括 639

(一)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努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639

(二)坚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专心致志地搞好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642

(三)通过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体制和其他领域的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中央、地方、企业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644

(四)采取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等多种形式,通过举办经济特区、经济开放区和实行必要的特殊政策与灵活措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645

(五)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发挥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对公有制经济的有益的补充作用,并对它们加强正确的管理和引导 646

(六)积极发展社会主义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647

(七)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允许和支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鼓励先富起来的帮助未富起来的,以利于全体人民和各个地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648

(八)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借鉴和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649

(九)建立和发展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反对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和民族分裂 651

(十)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和实践,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逐步实现 652

(十一)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正义斗争,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 653

(十二)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制度、领导作风和领导方法,加强党的政治、思想、理论和组织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653

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篇 659

一、理论联系实际 659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理论渊源 659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形成过程 662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理论内涵 667

(四)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主要表现 668

(五)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现实意义 669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72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理论渊源 672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形成过程 675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理论内涵 679

(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主要表现 681

(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现实意义 682

三、密切联系群众 684

(一)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理论渊源 684

(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形成过程 686

(三)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理论内涵 691

(四)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继承和发扬 691

(五)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现实意义 693

四、批评与自我批评 695

(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理论渊源 695

(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形成过程 697

(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理论内涵 700

(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主要表现 701

(五)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现实意义 701

五、谦虚谨慎 703

(一)谦虚谨慎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理论渊源 703

(二)谦虚谨慎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形成过程 704

(四)谦虚谨慎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主要表现 707

(五)谦虚谨慎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现实意义 709

六、艰苦奋斗 712

(一)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理论渊源 712

(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形成过程 713

(三)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理论内涵 716

(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主要表现 717

(五)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现实意义 718

党的建设篇 723

一、七十年党的建设的历史回顾 723

(一)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党的建设 724

(二)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党的建设 725

(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建设 727

(四)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建设 729

(五)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建设 731

(六)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的建设 732

(七)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建设 733

(八)“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严重教训 735

(九)新时期党的建设 735

二、党的建设的基本内容 738

(一)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方向 738

(二)着重思想上建党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 741

(三)党的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 743

(四)党的作风建设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744

(五)党的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保证 745

(六)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的事业成败的决定因素 747

三、党的建设的主要经验 749

(一)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党的行动指南 749

(二)党的建设必须以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指导思想为前提 749

(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是保证党的建设正常进行的极为重要条件 750

(四)注重党自身的系统建设 750

(五)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751

(六)要使各级领导权掌握在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手里 751

(七)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752

党的工作篇 755

一、总论 755

二、党的组织工作 765

(一)党的组织工作的历史回顾 765

(二)党的组织工作的主要内容 794

(三)组织工作的基本经验 816

三、党的宣传工作 822

(一)七十年党的宣传工作的历史回顾 823

(二)总结经验,继往开来 876

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879

(一)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回顾 879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与原则、方法 901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教训 907

五、党的群众工作 912

(一)党的群众工作的历史回顾 912

(二)党的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 925

六、党的军事工作 944

(一)我党军事工作的历史回顾 944

(二)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军事工作的具体工作方式、方法 947

(三)我党军事工作的主要经验 978

七、党的纪律检查工作 984

(一)七十年来党的纪律检查工作 984

(二)纪律检查工作的性质、职能和任务 1001

(三)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基本经验 1014

八、党的统战工作 1026

(一)七十年统战工作的光辉历史 1026

(二)党的统战工作的内容 1050

(三)党的统战工作的基本经验 1059

九、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1066

(一)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历史回顾 1067

(二)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与政策 1085

(三)党领导经济工作的经验与教训 1105

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 1113

(一)党对政法工作领导的历史回顾 1114

(二)党的政法工作领导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方式方法 1120

(三)经验和教训 1132

十一、党的教育工作 1137

(一)党的教育工作的历史回顾 1138

(二)党的教育工作的性质、目的和基本方针 1174

(三)党的教育工作的基本经验 1184

十二、党的科技工作 1210

(一)党的科技工作的历史回顾 1211

(二)党的科技工作的主要内容 1222

(三)党的科技工作的历史经验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