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编 文字学文献 4
第一章 《说文解字》 4
第一节 《说文解字》及其作者 4
第二节 《说文解字》的版本 5
第三节 《说文解字》的体例 6
第四节 《说文解字》的内容、成就与不足 11
第五节 《说文解字》的研究概况 13
第二章 《玉篇》 16
第一节 顾野王及其《玉篇》 16
第二节 《玉篇》的版本 16
第三节 《玉篇》的体例 19
第四节 《玉篇》的内容 26
第五节 《玉篇》的价值和不足 28
第六节 《玉篇》的研究概况 29
第三章 《类篇》 32
第一节 《类篇》的作者及版本 32
第二节 《类篇》的体例 32
第三节 《类篇》的内容、成就和不足 38
第四节 《类篇》的研究概况 41
第四章 《龙龛手鉴》 43
第一节 释行均及其《龙龛手鉴》 43
第二节 《龙龛》的版本 44
第三节 《龙龛》的体例 45
第四节 《龙龛》的内容、成就和不足 48
第五节 《龙龛》的研究概况 50
第五章 《字汇》和《正字通》 52
第一节 《字汇》和《正字通》的作者 52
第二节 《字汇》和《正字通》版本 53
第三节 《字汇》和《正字通》的体例 54
第四节 《字汇》和《正字通》的内容 61
第五节 《字汇》和《正字通》的成就和不足 63
第六节 《字汇》和《正字通》的研究概况 67
第六章 《康熙字典》 70
第一节 《康熙字典》作者及版本 70
第二节 《康熙字典》体例 71
第三节 《康熙字典》的内容 75
第四节 《康熙字典》的成就与不足 76
第五节 《康熙字典》的研究概况 79
第二编 音韵学文献 87
第一章 韵书产生以前的语音研究 87
第一节 汉字注音方法的演进 87
第二节 反切注音法 89
第三节 四声的发现 90
第四节 沈重及其“协韵说” 92
第五节 陆德明及其《经典释文》 93
第二章 今音学文献——《切韵》系韵书 98
第一节 陆法言及其《切韵》 98
第二节 《广韵》 105
第三节 《集韵》 113
第四节 《礼部韵略》及《平水韵》 116
第三章 等韵学文献 118
第一节 三十六字母 118
第二节 等韵图的编制和《韵镜》 120
第三节 郑樵及其《七音略》 125
第四节 《切韵指掌图》 127
第五节 《四声等子》 128
第六节 刘鉴及其《切韵指南》 130
第四章 古音学文献 133
第一节 吴棫及其《韵补》 133
第二节 陈第及其《毛诗古音考》 135
第三节 顾炎武及其《音学五书》 136
第四节 江永及其《古韵标准》 138
第五节 段玉裁及其《六书音韵表》 140
第六节 戴震及其《声类表》 142
第七节 孔广森及其《诗声类》 145
第八节 王念孙、江有诰及其古音研究 146
第九节 钱大昕及其古声母研究 149
第五章 近音学文献 152
第一节 周德清及其《中原音韵》 152
第二节 《洪武正韵》 160
第三节 兰茂及其《韵略易通》 162
第三编 训诂学文献 170
第一章 《尔雅》 170
第一节 《尔雅》及其作者 170
第二节 《尔雅》的版本流变 172
第三节 《尔雅》的体例 174
第四节 《尔雅》的内容 177
第五节 《尔雅》的影响及其评价 182
第六节 《尔雅》的研究概况 183
第二章 《方言》 187
第一节 《方言》及其作者 187
第二节 《方言》的版本流变 188
第三节 《方言》的体例及内容 189
第四节 《方言》的评价及其影响 193
第五节 《方言》的研究概况 194
第三章 《释名》 196
第一节 《释名》的版本流变 196
第二节 《释名》的体例 198
第三节 《释名》的内容 199
第四节 《释名》的影响及评价 201
第五节 《释名》的研究概况 203
第四章 《广雅》 205
第一节 《广雅》的版本与体例 205
第二节 《广雅》的内容 207
第三节 《广雅》的评价及其影响 208
第四节 《广雅》的研究概况 210
第四编 语法学文献 217
第一章 先秦诸子有关语法的论述 217
第一节 《墨经》中体现出来的语法分析 217
第二节 《荀子》中体现出来的语法分析 219
第三节 《公孙龙子》中体现出来的语法分析 221
第二章 经典注疏中有关语法的论述 224
第一节 汉代注疏中所体现出的语法分析 224
第二节 魏晋及唐代注释书中所体现出的语法分析 232
第三章 《助语辞》及其他 238
第一节 《助语辞》的版本与体例 238
第二节 《助语辞》的内容及其所体现的语法分析 240
第三节 《助语辞》的评价及其影响 241
第四章 清代的几部语法学著作 245
第一节 袁仁林及其《虚字说》 245
第二节 刘淇及其《助字辨略》 251
第三节 王引之及其《经传释词》 255
第五章 《马氏文通》 262
第一节 《马氏文通》的版本及体例 262
第二节 《马氏文通》的内容 264
第三节 《马氏文通》的评价及其影响 266
后记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