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皖江地区自然物质概况 1
一、地理 1
二、地貌 1
三、气候 2
四、物产 2
五、矿藏 5
第二 皖江地区区划沿革历史 5
一、先秦时期 5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6
三、隋唐五代宋元时期 7
四、明清和民国时期 8
第三节 跌宕起伏坎坷不平的发展道路 10
一、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10
二、经验与教训 11
第二章 从远古到秦统一前的皖江地区 13
第一节 皖江先民的经济生活状况 13
一、原始人群的物质生活 13
二、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 17
三、原始手工业 18
第二节 欠发达的奴隶制经济 19
一、先秦时期的农业 19
二、先秦时期的工商业 20
第三章 秦汉到唐五代时期的皖江地区 23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皖江经济的缓慢发展 23
一、农业发展滞后 23
二、手工业相对发达 24
三、教育及智力开发初露端倪 27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皖江地区的第一次大规模开发 27
一、农业开发成绩卓著 27
二、沿江工商业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 30
三、北人大量南迁促进了皖江地区开发 32
第三节 隋唐五代时期皖江迎来第二次开发高潮 35
一、农业发展迅速 35
二、手工业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40
三、水运业日趋发达 44
第四章 北宋至鸦片战争前夕的皖江地区 46
第一节 宋元时期皖江地区跃居安徽首富 46
一、农林茶生产水平全面提高 46
二、水利兴修与圩田的全盛期 51
三、工商业持续发展 54
四、文化和智力开发 59
第二节 明至鸦片战争前夕的皖江经济 62
一、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62
二、工商业的兴旺时期 69
第五章 皖江地区的近代化过程 77
第一节 封建经济的全面危机 77
一、鸦片战争后社会经济出现危机 77
二、太平天国时期皖江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 84
三、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的社会关系与经济状况 91
四、工商业发展及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98
第二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形成 103
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皖江地区 103
二、自然经济的瓦解 121
三、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 128
第三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加深 137
一、帝国主义对皖江地区经济侵略的扩展 137
二、皖江地区民族资本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143
第六章 民国初至抗战前夕的皖江地区 156
第一节 孙中山开发皖江的伟大计划 156
一、大力发展交通 156
二、彻底整治皖江 158
三、加速发展皖江两岸商埠 160
四、依靠科学技术实现农业的全面开发 161
五、加快工业建设步伐 163
第二节 工矿业开而未发及其原因 166
一、工业开发的新步伐 166
二、矿业开发的新动向 171
三、工矿业开而未发 177
四、工矿业开发绩效不著之缘由 181
第三节 农商诸业小开薄发 188
一、农业开发缓步向前 188
二、商业开发步履蹒跚 195
三、智力开发曲折递进 199
四、服务业开发蜗行牛步 203
第七章 从抗日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皖江地区 210
第一节 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和抗日根据地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10
一、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 210
二、皖江抗日根据地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26
第二节 皖江国统区经济的崩溃和解放区经济的发展 251
一、皖江国统区经济的崩溃 251
二、皖江解放区经济的发展 278
第八章 建国后皖江地区经济的腾飞 296
第一节 皖江地区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296
一、建国初期皖江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 296
二、皖江地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任务的完成 299
三、皖江地区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前期准备 303
第二节 “一五”时期皖江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306
一、皖江地区国民经济建设高潮的兴起 306
二、皖江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 308
第三节 皖江地区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 311
一、人民公社化运动 311
二、全民大办钢铁 313
三、影响全国的责任田风波 315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对皖江地区经济建设的干扰 323
一、“文化大革命”对皖江地区经济建设的干扰 323
二、皖江地区国民经济在困境中恢复 328
第九章 改革开放为皖江地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331
第一节 皖江地区走上改革发展之路 331
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推开 331
二、城市经济体制开始打破僵局 333
第二节 皖江地区新的经济形式 341
一、横向经济联合活跃 341
二、县级经济体制综合改革 342
三、机构改革试点 343
四、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344
五、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 346
六、机电产品出口基地的建设 346
第三节 皖江地区城乡发展和人民生活状况 347
一、农村小城镇建设 347
二、城乡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 348
三、广德县救灾扶贫车队 351
四、全国售粮模范傅世结 352
第四节 80年代皖江地区开发重要举措和重大项目 353
一、重要举措 353
二、重大开发与建设项目 354
三、天柱山、小孤山、浮山旅游资源开发 355
四、“两河两站”水利工程 356
五、铜陵市沿江防洪工程 357
六、优质米基地建设 358
七、工厂“出山” 359
八、成立池州地区 360
第十章 开发皖江的历史性决策 361
第一节 “开发皖江”的时代背景 361
一、浦东开发与长江流域各省市的呼应 362
二、安徽经济总体发展思路 364
第二节 “开发皖江”战略的总体构想及其完善 366
一、“开发皖江”战略决策的形成 366
二、“开发皖江”战略的总体构想 367
三、“开发皖江”战略思想的完善 368
第三节 “开发皖江”战略的实施 371
一、基础设施建设 371
二、农业开发 375
三、工业经济结构优化 398
四、旅游开发 417
五、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422
第十一章 再接再厉 为皖江经济绘制新蓝图 434
第一节 鸟瞰皖江新姿 434
一、芜湖市——初显皖江明珠风采 434
二、马鞍山市——敞开东门迎春风 436
三、铜陵市——觉醒后奋进 438
四、安庆市——古城朝气蓬勃 439
五、滁州市——皖江地区“金三角” 440
六、池州地区——开创发展新思路 441
七、宣城地区——经济攀升态势明显 443
八、巢湖地区——中取皖江显优势 445
第二节 眺望皖江远景 447
一、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447
二、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 449
三、外向型、多功能的现代化大都市将在皖江崛起 452
四、实力雄厚的工业基地、企业集团和名牌产品在皖江地区涌现 455
五、皖江地区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全国的知名度愈益显现 458
第三节 加快皖江开发的几点对策 460
一、突出几个全新的开发思路 460
二、积极培育和发展外向型经济 462
后记 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