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学术思想 1
第一节 学术思想的渊源及传承 1
一、张佩宜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1
二、张海峰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26
第二节 脾胃气化学术思想 46
一、脾胃气化学术思想的形成思路 46
二、脾胃气化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47
三、脾胃气化学术思想的特色及创新 61
四、脾胃气化学术思想在临床中的应用 66
第三节 对传统脾胃学说的传承与发扬 74
一、脾阳易亏论 74
二、“阴火”非火论 76
三、气机升降与胃肠动力说 81
四、补中法新用 83
第二章 理论评说 86
第一节 脾胃病浅论 86
一、浅述李东垣脾胃升降说 86
二、甘味药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88
第二节 五脏相关 89
一、肺病从脾胃论治 89
二、心病从脾胃论治 91
三、肝胆病从脾胃论治 93
四、肾病从脾胃论治 95
第三节 气化论与脾胃 96
一、胃动力障碍论治重在脾胃 96
二、外感病与内伤杂病的关系 99
第三章 临证经验与临床研究 101
第一节 临证经验 101
一、消化性溃疡 101
二、慢性胃炎胃癌前病变 104
三、溃疡性结肠炎 106
四、反流性食管炎 109
五、肠易激综合征 111
六、功能性消化不良 114
七、功能性便秘 116
八、非酒精性脂肪肝 119
九、慢性疲劳综合征 121
十、慢性乙型肝炎 124
十一、应用健脾益气法干预消化道肿瘤术后治疗的探讨 126
第二节 临床研究 130
一、消化性溃疡 130
二、溃疡性结肠炎 132
三、慢性胃炎胃癌前病变 133
四、功能性消化不良 136
五、非酒精性脂肪肝 139
六、糖尿病肾病 141
七、反流性食管炎 144
八、肠易激综合征 148
第三节 古方新用 150
一、香苏汤 150
二、银翘散 151
三、白虎汤 152
四、调胃承气汤 152
五、平胃散 153
六、二陈汤 153
七、逍遥散 154
八、金铃子散 155
九、四逆汤 155
十、四君子汤 156
十一、四物汤 156
十二、六味地黄丸 157
十三、五味消毒饮 158
十四、四逆散 158
十五、一贯煎 159
十六、补中益气汤 159
十七、痛泻要方 160
十八、温胆汤 160
十九、芍药汤 160
第四节 常用验方集锦 161
一、张氏益胃汤 161
二、张氏胃炎方 162
三、张氏降逆汤 162
四、张氏溃结1号方 163
五、张氏溃结2号方 164
六、张氏溃结3号方 164
七、张氏溃结4号方 165
八、张氏益气润肠通便方 165
九、张氏扶正化瘀解毒汤 166
十、张氏肝炎方 166
十一、张氏消脂保和汤 167
十二、张氏利胆消胀汤 167
十三、张氏解郁汤 168
十四、张氏健脾化痰汤 168
十五、张氏更年方 169
十六、张氏口腔溃疡1号方 169
十七、张氏口腔溃疡2号方 170
十八、张氏养胃膏 170
第五节 张小萍临床用药规律 171
一、常用药对 171
二、脾胃病常用药 178
三、慢性肠病常用药 185
四、肝胆病常用药 188
第六节 张小萍临床用药特点 194
一、调节气机,复其升降 194
二、纳化并举,通补兼施 194
三、燥湿相宜,阴阳并调 195
四、重视出入,善用五行 195
五、辨病辨证,中西结合 196
六、临床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199
第四章 临床典型医案 206
第一节 肺系疾病 206
一、虚人感冒 206
二、咳嗽 207
三、哮病 207
四、喘病 208
五、肺胀 209
六、饮证 209
第二节 心系疾病 210
一、心悸 210
二、胸痹 211
三、不寐 211
四、脏燥 212
五、癫痫 213
六、眩晕 214
第三节 脾胃病症 214
一、胃痛 214
二、痞满 217
三、噎膈 218
四、呕吐 218
五、泄泻 219
六、便秘 220
七、痢疾 222
第四节 肝胆病症 224
一、胁痛 224
二、黄疸 225
三、积聚 225
四、鼓胀 226
第五节 肾系疾病 227
一、水肿 227
二、淋证 227
三、腰痛 229
第六节 其他 229
一、痹证 229
二、痿证 230
三、虚劳 231
四、荨麻疹 232
五、手掌心黄 232
六、复发性口疮 233
七、癌症化疗术后 233
第五章 医教研论谈 235
一、如何培养一名合格优秀的研究生 235
二、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途径 237
三、构建模拟临床训练的平台——《中医内科学》教学医案数据库研制 239
四、有关医案书写的几个问题 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