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原理 第2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性良,孔继烈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122085696
  • 页数:71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内容涵盖了化学分析法、电分析化学、光学分析化学等。

第1章 绪论 1

1.1 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 1

1.2 分析化学的变革与发展 1

1.3 分析化学的分类 2

1.3.1 分析化学方法的类型 2

1.3.2 化学分析法与仪器分析法 4

1.4 分析过程是获取物质化学信息的过程 4

1.4.1 获取物质信息的过程 5

1.4.2 分析过程的实际步骤 5

1.4.3 分析仪器的一般概念 6

1.5 分析化学的机遇与挑战 7

参考书目 9

第2章 定量分析引论 10

2.1 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 10

2.2 分析测量中的误差理论 11

2.2.1 测量误差 11

2.2.2 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11

2.2.3 测量结果的分散性 13

2.2.4 有效数字 15

2.3 测量数据的表示和处理 16

2.3.1 测量数据的分布 16

2.3.2 测量数据的表示 17

2.3.3 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 18

2.4 定量分析的校准 21

2.4.1 物质的量与信号的函数关系 21

2.4.2 定量分析校准模式 23

2.5 定量分析方法的评价 25

2.5.1 准确度和精密度 25

2.5.2 灵敏度、检出限和测定限 25

2.5.3 选择性 26

问题与习题 27

参考书目 28

第1篇 化学分析法 30

第3章 化学分析法导论 30

3.1 溶液的浓度 30

3.1.1 活度与浓度 30

3.1.2 总浓度与平衡浓度 31

3.1.3 溶液浓度的表示 32

3.2 溶液体系中的化学平衡 33

3.2.1 溶液体系中的化学反应 33

3.2.2 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 35

3.3 化学分析中平衡处理及浓度计算的一般方法 35

3.3.1 分布系数 36

3.3.2 酸碱平衡与质子条件 39

3.3.3 副反应系数 42

3.4 滴定分析法 45

3.4.1 概述 45

3.4.2 标准溶液与基准物质 46

3.4.3 滴定方法的分类 46

3.5 滴定分析法的计算 47

3.5.1 计算的基本关系式 47

3.5.2 等物质的量反应规则 48

3.5.3 计算示例 49

3.6 化学反应的速率及动力学分析 50

3.6.1 化学反应速率 50

3.6.2 动力学分析法 51

问题与习题 52

第4章 酸碱滴定法 55

4.1 酸碱平衡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 55

4.1.1 强酸或强碱溶液 55

4.1.2 一元弱酸或弱碱溶液 56

4.1.3 多元酸或碱溶液 58

4.1.4 混合酸溶液 59

4.1.5 两性物质的溶液 60

4.1.6 弱酸及其共轭碱的溶液 63

4.2 酸碱滴定曲线及滴定终点的检测 64

4.2.1 酸碱指示剂 64

4.2.2 典型酸碱体系的滴定曲线 67

4.2.3 终点误差 75

4.3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77

4.3.1 酸碱标准溶液 77

4.3.2 应用示例 78

4.4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 81

4.4.1 溶剂的分类 81

4.4.2 溶剂的性质 81

4.4.3 非水滴定条件的选择 83

问题与习题 84

第5章 络合滴定法 86

5.1 氨羧络合剂 86

5.2 络合滴定的基本原理 87

5.2.1 络合滴定曲线及终点误差 87

5.2.2 酸效应曲线和滴定的最高酸度 92

5.2.3 络合滴定的终点检测 93

5.3 络合滴定的选择性 97

5.3.1 问题的提出 97

5.3.2 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98

5.3.3 常用掩蔽剂 100

5.4 络合滴定的应用 101

5.4.1 直接滴定法的应用 101

5.4.2 返滴定法的应用 102

5.4.3 置换滴定法的应用 102

5.4.4 间接滴定法的应用 103

问题与习题 103

第6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106

6.1 氧化还原反应 106

6.1.1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位 106

6.1.2 氧化还原反应的完全程度 110

6.1.3 氧化还原反应速度及其影响因素 111

6.2 氧化还原滴定 113

6.2.1 滴定曲线 113

6.2.2 滴定的终点检测 115

6.2.3 滴定前的预处理 116

6.3 几种重要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 118

6.3.1 高锰酸钾法 118

6.3.2 重铬酸钾法 120

6.3.3 碘法 121

问题与习题 124

第7章 重量分析和沉淀滴定法 126

7.1 沉淀物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26

7.1.1 溶解度与溶度积 126

7.1.2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127

7.2 沉淀的形成及纯度 130

7.2.1 沉淀的类型 130

7.2.2 沉淀的形成 131

7.2.3 沉淀的沾污 133

7.3 重量分析法 134

7.3.1 概述 134

7.3.2 沉淀的条件及方法 135

7.3.3 沉淀的洗涤和灼烧 137

7.3.4 有机沉淀剂 138

7.4 沉淀滴定法 139

7.4.1 滴定曲线 139

7.4.2 采用不同指示剂的银量法 140

问题与习题 142

第1篇参考书目 144

第2篇 电分析化学法 146

第8章 电分析化学导论 146

8.1 电分析化学方法及分类 146

8.2 电化学电池 147

8.2.1 概念、术语 147

8.2.2 电池电动势与能斯特方程式 150

8.2.3 从电极电位计算电池电动势 152

8.3 电化学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154

8.3.1 电极反应的电子转移过程 154

8.3.2 电极反应速率 155

8.3.3 电极与溶液的界面 157

8.3.4 传质过程 158

8.4 电化学电池的重要部件 158

8.4.1 液接界电位与盐桥 158

8.4.2 电极的类型 159

问题与习题 162

第9章 电位分析法及离子选择性电极 164

9.1 电位分析法基本原理及实验装置 164

9.1.1 基本原理及测量装置 164

9.1.2 电位测量用的仪器 164

9.2 离子选择性电极 166

9.2.1 分类 166

9.2.2 晶体膜电极 166

9.2.3 刚性基质电极 169

9.2.4 流动载体电极 171

9.2.5 气敏电极 172

9.2.6 生物选择性电极 173

9.2.7 离子敏感场效应晶体管 174

9.3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性能参数 175

9.3.1 能斯特响应、线性范围、检出限 175

9.3.2 选择性系数 176

9.3.3 响应时间及内阻 176

9.4 直接电位法 177

9.4.1 直接电位法的测量 177

9.4.2 定量校准方法 178

9.4.3 直接电位法的准确度 180

9.4.4 直读法测量溶液的pH值 180

9.5 电位滴定法 181

问题与习题 184

第10章 电解分析与库仑分析法 186

10.1 电解基本原理 186

10.1.1 电解 186

10.1.2 电解方程式 187

10.1.3 超电位 188

10.2 电解分析法 189

10.2.1 控制电流电解分析法 189

10.2.2 控制电位电解分析法 190

10.2.3 汞阴极电解法 192

10.3 库仑分析法 192

10.3.1 基本原理 192

10.3.2 恒电位库仑分析法 193

10.3.3 库仑滴定法 194

10.3.4 微库仑分析法 197

问题与习题 198

第11章 极谱分析法和伏安分析法 200

11.1 直流极谱法的基本原理 200

11.1.1 极谱仪器 200

11.1.2 极谱波 202

11.2 极谱电流与极谱定量分析 202

11.2.1 扩散电流方程式 202

11.2.2 影响扩散电流的主要因素 203

11.2.3 极谱的干扰电流 204

11.2.4 极谱定量的基本方法 207

11.3 直流极谱波方程式 208

11.3.1 极谱波的类型 208

11.3.2 简单金属离子的可逆极谱波方程 208

11.3.3 络合离子的可逆极谱波方程 210

11.4 极谱及伏安分析的其他方法 211

11.4.1 单扫描极谱法和循环伏安法 212

11.4.2 脉冲极谱法 214

11.4.3 极谱催化波 215

11.4.4 溶出伏安法 217

11.5 伏安法的电极进展 218

11.5.1 超微电极 218

11.5.2 化学修饰电极 218

11.5.3 基于氧电极的生物传感器 220

问题与习题 222

第2篇 参考书目 223

第3篇 光学分析法 227

第12章 光学分析法导论 227

12.1 电磁辐射的基本特征 227

12.1.1 电磁辐射的两重性 227

12.1.2 电磁波谱 228

12.2 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其意义 229

12.2.1 折射与反射 229

12.2.2 干涉与衍射 230

12.2.3 散射 231

12.2.4 吸收与发射 232

12.3 光学分析法的分类 232

12.3.1 类型 232

12.3.2 各电磁波谱区的光谱方法 232

12.4 光学光谱法的仪器 234

12.4.1 光学光谱仪的总体结构 234

12.4.2 光源 236

12.4.3 波长选择器 236

12.4.4 试样装置 241

12.4.5 检测器及读出装置 241

问题与习题 244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246

13.1 选择吸收及吸收光谱的获得 246

13.1.1 选择吸收 246

13.1.2 吸收光谱 247

13.1.3 分光光度计 248

1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49

13.2.1 基本概念 249

13.2.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类型 250

13.2.3 一些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带 252

13.3 光的吸收定律及定量分析方法 255

13.3.1 吸收定律 255

13.3.2 偏离吸收定律的因素 257

13.3.3 定量分析方法 260

13.4 显色反应与光度测量 262

13.4.1 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 262

13.4.2 光度测量 264

13.4.3 分光光度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264

13.5 分光光度法的其他分析技术 266

13.5.1 光度滴定法 266

13.5.2 示差分光光度法 267

13.5.3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269

13.5.4 导数分光光度法 271

13.6 分光光度法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272

13.6.1 离子平衡研究 272

13.6.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有机化合物研究中的应用 274

13.6.3 吸收光谱电化学 276

问题与习题 277

第14章 红外光谱法 280

14.1 分子吸收红外辐射的必要条件 280

14.2 分子的转动光谱及振动光谱 281

14.2.1 分子转动光谱 281

14.2.2 分子振动方程式及其位能曲线 282

14.2.3 分子的振动模式及其类型 283

14.3 红外光谱的特征性及其影响因素 284

14.3.1 红外光谱的基团频率 284

14.3.2 影响基团频率和吸收带形状的因素 286

14.4 红外分光光度计 288

14.4.1 色散型红外分光光度计 288

14.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289

14.5 红外光谱分析 291

14.5.1 定性分析 291

14.5.2 定量分析方法 293

14.6 红外光谱分析的其他技术简介 294

14.6.1 若干红外光谱技术 294

14.6.2 红外光谱蛋白质二级结构分析 296

14.7 激光拉曼光谱法简介 298

14.7.1 方法及仪器 299

14.7.2 特点和应用 300

问题与习题 301

第15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 303

15.1 光致发光及其测量 303

15.1.1 激发态及去活化过程 303

15.1.2 激发光谱与荧光光谱 305

15.1.3 荧光的测量 307

15.1.4 磷光的测量 310

15.2 荧光发射及其影响因素 310

15.2.1 荧光发射与分子结构 310

15.2.2 溶液荧光的强度及影响因素 312

15.2.3 溶液荧光的猝灭 313

15.3 荧光分析法 315

15.3.1 荧光的定量分析方法 315

15.3.2 荧光测定的近代技术 316

15.3.3 应用 318

15.4 磷光分析法 319

15.4.1 磷光的定量分析方法 319

15.4.2 室温磷光法 320

15.4.3 应用 321

15.5 化学发光分析法 321

15.5.1 基本原理 321

15.5.2 化学发光反应及应用 322

15.6 光化学传感器 324

15.6.1 基本结构 324

15.6.2 类型、原理及应用 326

问题与习题 328

第16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330

16.1 核磁共振的基础 330

16.1.1 核磁共振的产生 330

16.1.2 核磁共振谱 333

16.2 核磁共振谱仪 335

16.2.1 连续波核磁共振谱仪 335

16.2.2 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谱仪 336

16.3 化学位移及积分值 336

16.3.1 化学位移及其影响因素 336

16.3.2 氢核磁共振谱中的化学位移值 340

16.3.3 吸收峰的积分值 340

16.4 自旋偶合及自旋裂分 341

16.4.1 自旋-自旋偶合作用 341

16.4.2 化学等价与磁等价 341

16.4.3 自旋裂分 342

16.4.4 几类常见的偶合及其偶合常数 344

16.5 1H核磁共振的辅助手段及谱图的解析 345

16.5.1 1H核磁共振的辅助技术 345

16.5.2 1H核磁共振谱图的解析举例 346

16.6 核磁共振碳谱 349

16.6.1 13C核磁共振的化学位移 349

16.6.2 13C核磁共振的偶合作用 350

16.6.3 13C核磁共振谱图的解析举例 352

16.7 其他核磁共振技术 353

16.7.1 二维核磁共振 353

16.7.2 固体核磁共振 355

16.7.3 核磁共振成像 357

问题与习题 357

第17章 原子发射光谱法 360

17.1 原子光谱 360

17.1.1 原子的结构与光谱线 360

17.1.2 原子的激发与电离 362

17.2 光谱仪器 363

17.2.1 激发光源 363

17.2.2 光谱仪 366

17.3 光谱定性分析及半定量分析 370

17.3.1 光谱定性分析 370

17.3.2 半定量分析法 371

17.4 原子发射谱线的强度与试样浓度的关系 371

17.4.1 谱线的强度及影响因素 371

17.4.2 谱线强度与元素浓度的关系式 373

17.5 光谱定量分析 374

17.5.1 内标法原理 374

17.5.2 定量分析校准方法 375

17.5.3 谱线测量中的背景问题 376

问题与习题 376

第18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378

18.1 基本原理 378

18.1.1 辐射的原子吸收 378

18.1.2 原子吸收谱线的轮廓 379

18.1.3 原子吸收值与原子浓度关系 380

18.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382

18.2.1 光路结构 382

18.2.2 锐线光源 383

18.2.3 原子化器 384

18.3 原子吸收分析方法 387

18.3.1 定量分析 387

18.3.2 原子吸收分析的其他技术 389

18.4 干扰及其消除方法 390

18.4.1 光谱干扰 390

18.4.2 物理干扰 392

18.4.3 化学干扰 393

18.4.4 电离干扰 393

18.5 原子荧光光谱法 393

18.5.1 原子荧光的产生及类型 394

18.5.2 原子荧光的测量 395

18.5.3 定量分析及其应用 395

问题与习题 396

第19章 X射线荧光光谱法 398

19.1 X射线荧光光谱的基本概念 398

19.1.1 X射线的本质和定义 398

19.1.2 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399

19.1.3 特征荧光X射线及俄歇效应 401

19.2 X射线荧光光谱仪 403

19.2.1 主要部件及其性能 403

19.2.2 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及其结构特征 407

19.3 X射线荧光分析的样品制备 408

19.3.1 固体样品的制备 408

19.3.2 液体样品的制备 409

19.4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 409

19.4.1 定性分析 409

19.4.2 半定量分析 411

19.4.3 定量分析 412

19.5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的其他技术及应用 414

19.5.1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的其他技术 414

19.5.2 特点及应用举例 417

问题与习题 418

第3篇参考书目 418

第4篇 分离分析法 422

第20章 分离方法 422

20.1 分离方法中的一些概念 422

20.2 沉淀分离法 423

20.2.1 用无机沉淀剂进行分离 423

20.2.2 用有机沉淀剂进行分离 425

20.2.3 共沉淀分离法 426

20.3 溶剂萃取分离法 427

20.3.1 分配系数、分配比和萃取百分率 428

20.3.2 溶剂萃取的主要类型 430

20.4 离子交换分离法 433

20.4.1 离子交换树脂及其性能 433

20.4.2 离子的交换分离 435

20.5 其他分离方法 437

20.5.1 挥发和蒸馏分离法 437

20.5.2 膜分离法 437

20.5.3 浮选分离法 438

问题与习题 438

第21章 色谱分析法导论 440

21.1 色谱分离 440

21.1.1 色谱分离的定义及分类 440

21.1.2 平板色谱分离 441

21.1.3 柱色谱分离 442

21.2 色谱过程热力学 444

21.2.1 分配平衡 445

21.2.2 保留值 445

21.2.3 保留值的热力学性质 447

21.3 色谱过程动力学 448

21.3.1 塔板理论 448

21.3.2 速率理论 451

21.4 柱色谱的总分离效能指标 452

21.4.1 分离度 452

21.4.2 有效塔板数与分离度的关系 453

21.4.3 基本分离方程 453

21.5 色谱定性及定量分析 454

21.5.1 色谱定性分析 454

21.5.2 色谱定量关系式及色谱峰的测量 455

21.5.3 色谱定量的校准方法 456

问题与习题 459

第22章 气相色谱法 461

22.1 气相色谱仪 461

22.2 气相色谱的固定相 462

22.2.1 载体 462

22.2.2 气液色谱固定液 463

22.2.3 气固色谱固定相 465

22.3 气相色谱峰展宽的因素 466

22.3.1 气相色谱的速率方程 466

22.3.2 速率方程的讨论 467

22.4 色谱分离条件 468

22.4.1 填充色谱柱与固定相 469

22.4.2 色谱分离的温度及程序升温 469

22.4.3 流动相及其流速 471

22.4.4 进样及裂解技术 471

22.5 气相色谱的检测器 472

22.5.1 浓度型检测器 472

22.5.2 质量型检测器 474

22.5.3 检测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476

22.6 气相色谱的其他技术 478

22.6.1 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 478

22.6.2 气相色谱与红外光谱的联用技术 480

22.7 气相色谱法的应用举例 482

问题与习题 484

第23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486

23.1 高效液相色谱仪 486

23.1.1 基本结构 486

23.1.2 主要部件 486

23.2 固定相和流动相 488

23.2.1 固定相 488

23.2.2 流动相 489

23.3 色谱峰扩展及其影响因素 489

23.3.1 液相色谱速率理论方程 489

23.3.2 柱外效应 491

23.4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分离类型 491

23.4.1 液液分配色谱 491

23.4.2 液固吸附色谱 492

23.4.3 键合相色谱法 493

23.4.4 离子交换色谱法 494

23.4.5 离子对色谱法 497

23.4.6 凝胶渗透色谱法 497

23.4.7 液相色谱法分离类型的选择 498

23.5 超临界流体色谱 498

23.5.1 基本概念 498

23.5.2 仪器 499

23.5.3 流动相与固定相 500

23.5.4 应用 501

问题与习题 502

第24章 毛细管电泳 504

24.1 毛细管电泳的原理 504

24.1.1 装置 504

24.1.2 电泳和电渗 505

24.1.3 分离效率和分离度 506

24.1.4 区带宽度及其展宽因素 507

24.2 进样与检测 509

24.2.1 进样方法及使用特点 509

24.2.2 检测方法 510

24.3 分离模式 512

24.3.1 毛细管区带电泳 512

24.3.2 胶束电动色谱 513

24.3.3 毛细管凝胶电泳 513

24.3.4 毛细管等速电泳 514

24.3.5 毛细管等电聚焦 514

24.3.6 毛细管电色谱 515

24.4 毛细管电泳的应用 515

24.4.1 无机及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分析 515

24.4.2 氨基酸、肽、蛋白质的分离分析 515

24.4.3 核酸的分离分析 516

24.4.4 手性分子分离分析 517

24.4.5 在药物和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517

问题与习题 518

第4篇参考书目 518

第5篇 质谱法及其他分析法 520

第25章 质谱分析法 520

25.1 质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520

25.2 质谱仪 521

25.2.1 质谱仪的分类 521

25.2.2 质谱仪的主要结构 522

25.3 质谱仪的主要部件 523

25.3.1 离子源 523

25.3.2 质量分析器 527

25.3.3 检测与记录 531

25.4 无机质谱法 532

25.4.1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装置 532

25.4.2 元素的定量分析及应用 533

25.5 有机质谱法 535

25.5.1 有机质谱中的离子峰 536

25.5.2 有机化合物的断裂规律 537

25.5.3 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分析及谱图解析方法 539

25.6 生物质谱法 541

25.6.1 质谱的离子断裂方式 541

25.6.2 生物质谱数据解析的一般过程 543

问题与习题 544

第26章 质谱的联用技术 546

26.1 串联质谱法 546

26.1.1 串联质谱仪器 547

26.1.2 串联质谱的应用 549

26.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550

26.2.1 联用系统和实验条件 550

26.2.2 联机分析的信息处理 552

26.3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554

26.3.1 硬件装置 554

26.3.2 联机分析实例 557

26.4 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 558

26.4.1 概况 558

26.4.2 接口技术及应用举例 558

问题与习题 560

第27章 光学与其他成像分析 561

27.1 光学成像技术 561

27.1.1 概况 561

27.1.2 几种常用显微镜 562

27.2 光学成像标记物 565

27.2.1 标记物在光学成像分析中的意义 565

27.2.2 标记物的类型及作用原理 565

27.3 光学成像分析方法 568

27.3.1 近红外化学成像分析方法 568

27.3.2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成像分析方法 569

27.3.3 荧光寿命显微成像分析方法 570

27.4 其他成像分析简介 571

27.4.1 电子探测成像分析 571

27.4.2 离子探测成像分析 573

27.4.3 场探测成像分析 573

问题与习题 576

第28章 热分析 577

28.1 热分析概述 577

28.1.1 定义与分类 577

28.1.2 热分析过程 577

28.2 热重分析法 578

28.2.1 原理及装置 578

28.2.2 影响热重分析的因素 580

28.2.3 控制速率热重法 581

28.2.4 热重法的应用举例 581

28.3 差热分析法 582

28.3.1 差热分析仪 582

28.3.2 差热分析的原理及应用 583

28.4 示差扫描量热分析法 586

28.4.1 测量仪器 586

28.4.2 影响测量示差扫描量热曲线的因素 587

28.4.3 示差扫描量热法的应用举例 588

28.5 热分析与其他分析方法的联用 588

28.5.1 热分析-质谱联用技术 589

28.5.2 热分析-红外光谱联用技术 589

28.5.3 热分析-红外光谱-质谱联用技术 590

问题与习题 591

第29章 流动注射分析和微流控芯片 593

29.1 流动注射分析 593

29.1.1 原理 593

29.1.2 基本装置 595

29.1.3 流动注射技术的应用 598

29.2 微流控分析技术 600

29.2.1 微流控芯片的设计与制作 600

29.2.2 微流控芯片分析系统 602

29.2.3 微流控芯片通道的表面修饰 606

29.2.4 微流控芯片在生命分析中的应用和意义 607

问题与习题 609

第5篇参考书目 609

第6篇 化学计量学初步及分析过程第30章 分析化学数据的统计处理 612

30.1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布函数 612

30.1.1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函数 612

30.1.2 离散型分布函数 613

30.1.3 连续型分布函数 614

30.2 分析测量数据的参数估计 617

30.2.1 参数的点估计 617

30.2.2 区间估计 618

30.3 分析测量数据的统计假设检验 621

30.3.1 假设检验的方法 621

30.3.2 由单个样本检验总体参数相等的假设检验 623

30.3.3 由两个样本检验总体参数相等的假设检验 624

30.4 相关分析 626

30.4.1 相关关系和相关系数 626

30.4.2 回归分析 627

30.5 分析测量的质量控制 628

30.5.1 分析测试质量控制图 628

30.5.2 质量控制图的监控和应用 631

30.6 分析测量的不确定度及其表达 632

30.6.1 概念、分类和表达 632

30.6.2 不确定度的传播及报告 635

问题与习题 637

第31章 分析试验设计 639

31.1 分析试验的方差分析 639

31.1.1 单因素方差分析 639

31.1.2 双因素方差分析 641

31.2 正交试验法 646

31.2.1 正交试验法基本原理 647

31.2.2 无交互作用的三因素三水平问题的正交设计 648

31.2.3 有交互作用的四因素二水平问题的正交设计 650

31.3 单纯形试验法 651

31.3.1 方法原理 651

31.3.2 几个例子 654

问题与习题 656

第32章 分析化学中的多元校准 658

32.1 多元线性回归 658

32.1.1 原理 658

32.1.2 模拟校准的实例 659

32.2 卡尔曼滤波 660

32.2.1 原理 660

32.2.2 模拟计算的实例 661

32.3 K矩阵和P矩阵间接校准法 663

32.3.1 K矩阵法 663

32.3.2 P矩阵法 665

32.4 通用标准加入法 665

32.5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多元校准 666

32.5.1 主成分分析法 666

32.5.2 主成分回归法 667

32.5.3 偏最小二乘法 668

32.6 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简介 669

32.6.1 人工神经网络 669

32.6.2 遗传算法 672

问题与习题 673

第33章 分析过程 675

33.1 物质分析的一般思考 675

33.1.1 了解分析对象的基本信息 675

33.1.2 选择适宜的分析方法 675

33.2 试样的制备 676

33.2.1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676

33.2.2 样品的前处理 679

33.3 复杂体系物质的分析 684

33.3.1 剖析方法 684

33.3.2 分析示例 686

33.4 过程分析化学 688

33.4.1 概念、意义及特点 688

33.4.2 过程分析技术 689

33.4.3 过程分析的发展 692

问题与习题 693

第6篇参考书目 694

附录一 附表 695

附表一 无机酸在水溶液中的离解常数(25℃) 695

附表二 有机酸在水溶液中的离解常数(25℃) 696

附表三 弱碱在水溶液中的离解常数(25℃) 696

附表四 金属羟基络合物的稳定常数 697

附表五 络合物的稳定常数 697

附表六 EDTA滴定中应用的掩蔽剂 699

附表七 标准电极电位表(25℃) 700

附表八 某些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位 700

附表九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25℃) 701

附表十 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表 702

附表十一 元素相对原子质量表 705

附表十二 标准正态分布表(α值) 706

附表十三 t检验临界值tα(单侧)及tα/2(双侧) 707

附表十四 F检验临界表(单侧) 707

附表十五 计算3σ控制限的参数表 709

附录二 矩阵的基本运算 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