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二、中医护理学发展概况 3
第一章 病室的设置与管理 6
第一节 病室的设置 6
一、建筑布局 6
二、设施配备 7
第二节 病室的管理 11
一、人员编制 11
二、人员素质 12
三、岗位职责 12
四、质量控制 16
第二章 中医护理概论 24
第一节 中医基础理论 24
一、阴阳五行 24
二、藏象 34
三、经络 36
四、病因病机 37
五、诊法 39
第二节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44
一、整体观念 44
二、辨证施护 47
第三节 病人的护理评估 49
一、望诊 49
二、闻诊 52
三、问诊 53
四、切诊 56
第四节 中医护理的原则 58
一、护理未病 58
二、施护求本 62
三、标本缓急 63
四、扶正祛邪 64
五、同病异护和异病同护 64
六、三因制宜 65
第三章 中医护理的基本内容 67
第一节 生活起居护理 67
一、生活起居与疾病的关系 67
二、生活起居护理的基本原则 68
三、生活起居护理的方法 70
四、生活起居护理在现代护理学中的意义 71
第二节 情志护理 72
一、情志与疾病的关系 72
二、情志护理的基本原则 73
三、情志护理的方法 74
四、情志护理在现代护理学中的意义 75
第三节 病人的饮食护理 76
一、饮食与疾病的关系 76
二、饮食护理的基本原则 78
三、饮食护理的方法 79
四、饮食护理在现代护理学中的意义 81
第四节 常用药物及护理 83
一、中药的性能 83
二、中药的剂型 85
三、中药用药禁忌 87
四、给药原则 88
五、中药内服法与护理 88
六、中药外用法与护理 90
第五节 病人的康复护理 92
一、传统康复疗法的对象 92
二、传统康复疗法的特点 93
三、传统运动疗法 94
四、传统物理疗法 128
五、情志疗法 128
六、娱乐疗法 132
第四章 内科常见病证护理 135
第一节 感冒 135
第二节 咳嗽 139
第三节 喘证 143
第四节 哮病 147
第五节 肺痨 152
第六节 心悸 156
第七节 胸痹 160
第八节 眩晕 165
第九节 中风 169
第十节 不寐 177
第十一节 胃痛 181
第十二节 呕吐 186
第十三节 泄泻 190
第十四节 便秘 195
第十五节 黄疸 199
第十六节 臌胀 205
第十七节 水肿 211
第十八节 淋证 217
第十九节 癃闭 221
第二十节 血证 225
第二十一节 内伤发热 235
第二十二节 消渴 239
第二十三节 头痛 243
第二十四节 痹证 247
第五章 儿科常见病证护理 252
第一节 感冒 252
第二节 咳嗽 255
第三节 肺炎喘嗽 259
第四节 哮喘 261
第五节 泄泻 265
第六节 厌食 268
第七节 病毒性心肌炎 270
第八节 五迟、五软 272
第九节 水肿 274
第十节 紫癜 278
第十一节 麻疹 281
第十二节 风疹 284
第十三节 水痘 286
第十四节 手足口病 288
第十五节 痄腮 290
第六章 妇科常见病证护理 293
第一节 痛经 293
第二节 崩漏 298
第三节 盆腔炎 302
第四节 异位妊娠 306
第五节 绝经前后诸症 308
第六节 妊娠恶阻 311
第七节 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滑胎 313
第八节 产后发热 317
第七章 外科常见病证护理 320
第一节 丹毒 320
第二节 走黄与内陷 323
第三节 脱疽 327
第四节 乳岩 331
第五节痔 335
第六节 肛痈 340
第七节 烧伤 343
第八章 骨伤科常见病证护理 350
第一节 上肢骨折 350
第二节 下肢骨折 354
第三节 脊柱骨折 357
第四节 外伤性截瘫 359
第五节 骨盆骨折 362
第六节 颈椎病 364
第七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 371
第九章 眼科常见病证护理 376
第一节 针眼 376
第二节 暴风客热 378
第三节 暴盲 381
第四节 天行赤眼 385
第五节 视瞻昏渺 388
第六节 圆翳内障 391
第十章 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证护理 394
第一节 脓耳 394
第二节 耳鸣、耳聋 397
第三节 鼻渊 402
第四节 鼻鼽 406
第五节 喉痹 409
第十一章 危急症的辨证及护理 414
第一节 厥证 414
第二节 高热 417
第三节 神昏 420
第十二章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 425
第一节 针灸 425
一、腧穴 425
二、刺灸方法 438
三、针灸治疗 447
第二节 推拿 450
一、概述 450
二、常用推拿手法 451
第三节 拔罐法 457
第四节 刮痧法 459
第五节 中药保留灌肠法 461
第六节 水针疗法 463
第七节 其他中医常用传统疗法 465
一、熏洗疗法 465
二、中药换药法 467
附:湿敷法 469
涂药法 469
敷药法 470
贴药法 471
三、皮肤针(梅花针)法 472
四、中药超声雾化吸入法 474
五、耳穴压豆法 476
第十三章 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配合 478
第一节 实验室检查及护理配合 478
一、现代实验室检查的主要内容 478
二、现代实验室检查的特点 479
三、实验室检查与护理的关系 479
四、实验室检查中护理注意事项 479
第二节 常用仪器检查与护理配合 486
一、X线 486
二、计算机体层成像 488
三、MRI检查 489
四、超声检查 490
五、核医学检查 490
第三节 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配合 492
一、心电监护监测技术 492
二、快速血糖测定技术 494
三、胰岛素注射笔使用技术 495
四、中心静脉置管处换药技术 497
五、经外周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 498
六、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501
七、“T”管引流的护理 503
第十四章 护理教学管理 505
第一节 大专护理教学 505
一、教学目标 505
二、教学安排 506
三、教学效果评估 508
第二节 本科护理教学 508
一、教学目标 508
二、教学安排 509
三、教学效果评估 510
第三节 进修生护理教学 510
一、教学目标 510
二、教学安排 511
三、教学效果评估 511
第十五章 在职护士培训 512
第一节 护士培训 512
一、培训目标 512
二、培训形式 513
第二节 护师培训 513
一、培训目标 513
二、培训形式 514
第三节 主管护师培训 514
一、培训目标 514
二、培训形式 515
第四节 主任、副主任护师培训 515
一、培训目标 515
二、培训形式 515
附 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517
参考文献 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