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建筑理论与建筑批评 1
1-1 工业建筑与灵活性 2
1-2 工业建筑的发展及其美学问题 9
1-3 建筑象征的符号学意义 22
1-4 黑川纪章的建筑哲理及其文化和哲学背景 26
1-5 建筑批评与艺术批评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49
1-6 当代建筑批评的转型——关于建筑批评的读书笔记 54
1-7 建筑空间的场所体验 60
1-8 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城市与建筑 65
1-9 全球化影响下中国建筑的实验性问题 72
1-10 同济学派的现代建筑意识 81
1-11 延续城市空间,融入城市历史——当代中国建筑的传统趋向探索 87
1-12 建筑的雕塑性与雕塑的建筑性 95
第二篇 上海的城市与建筑 99
2-1 当代上海住宅的发展特点及新模式探索 100
2-2 建设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论上海的城市空间规划 105
2-3 营造21世纪的城市空间 111
2-4 创造严谨而又丰富生动的学习空间——格致中学教学楼和复兴高级中学建筑设计 115
2-5 上海的新经典建筑评述 119
2-6 探求城市文化精神的步行街 125
2-7 上海城市空间环境的当代发展(摘) 131
2-8 泰康路是上海发展知识经济和城市文化风貌保护的一个新模式 139
2-9 《上海城市规划管理与实践》序 141
2-10 建设让城市和生活更美好的千年上海 144
2-11 完善上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综合功能基础 148
2-12 塑造优化的城市空间,提升建筑品质——上海的城市与建筑60年历程反思 152
2-13 转型期上海城市空间思考 162
2-14 上海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的意义——《回眸——上海优秀近代保护建筑》引言 166
2-15 上海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反思 171
第三篇 上海2010年世博会 181
3-1 2010年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与上海 182
3-2 2010年世博会与再城市化——关于上海的城市主题演绎 188
3-3 关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的报告 190
3-4 中国建筑的自主创新——中国建筑师应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建筑的主导 197
3-5 世界博览会建筑的发展与演变 201
3-6 历届世博会、展览会和国际会议涉及的城市主题 217
3-7 关于世博会建筑的一些感想 237
3-8 为美好生活,人们聚集在城市 239
3-9 后世博的上海城市空间,迈向可持续发展和宜居城市 241
3-10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启示 245
第四篇 建筑、城市与文化 249
4-1 从未来主义到当代理性主义——论现代意大利建筑的发展道路 250
4-2 未来大都市的生活质量 257
4-3 佛罗伦萨和文艺复兴 260
4-4 文化和古城保护——锡耶纳的经验 265
4-5 上海与柏林——处于永恒变化中的国际城市 270
4-6 一个中国建筑师思想中的双城记:汉堡与上海 273
4-7 一个中国建筑师心目中的双城记:巴黎和上海 276
4-8 西班牙当代建筑的多元化及其实验性与先锋性 280
4-9 挪威的浪漫理性主义建筑 282
4-10 一代宗师冯纪忠先生的风范与境界 291
4-11 当代台湾建筑和建筑师 293
4-12 赞叹奥运建筑 297
4-13 解读詹姆斯·沃菲尔德的探索者道路 299
4-14 街区空间品质与现代化——“新世界,新街区”城市街区国际设计竞赛评审有感 301
4-15 城市文化与建筑 303
4-16 反思中国当代造型艺术与文化价值 318
第五篇 回忆 323
5-1 一个复兴人的大半辈子 324
5-2 回忆在二院的工作与生活(1965—1978) 329
5-3 我的建筑史学习经历 331
5-4 郑时龄的6份菜单 335
5-5 我所参加的世博会主题演绎及其他工作 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