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信息化与网络经济的理论体系创新:基于新技术经济范式的基础计量框架 3
第一部分 信息化与网络经济的数理经济计量 3
1 信息化与网络经济的微观经济学 3
1.1 引言:内生复杂性 4
1.1.1 品种作为表征复杂性的均衡新范式 5
1.1.2 简单性-复杂性两部门均衡之差 6
1.1.3 新均衡的基本设定 7
1.2 需求论:简单性-复杂性曲面 9
1.2.1 二元效用函数 9
1.2.2 二元支出曲线 11
1.2.3 二元需求函数 11
1.3 供给论:简单性-复杂性曲面 12
1.3.1 简单性-复杂性二元成本函数 12
1.3.2 简单性-复杂性二元利润函数 14
1.4 均衡论:简单性-复杂性二元均衡 15
1.5 小结:品种-数量-价格均衡 18
2 信息化与网络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20
2.1 引言:内生复杂性的增长、货币与就业 20
2.2 增长论:内生质量复杂性的增长 21
2.2.1 复杂性与质量内生 21
2.2.2 经济增长黄金率 23
2.3 货币论:内生信息复杂性的货币 26
2.3.1 复杂性与货币非中性 26
2.3.2 增长与金融创新 27
2.3.3 货币新范式与新金融秩序 28
2.4 就业论:内生民生复杂性的就业 31
2.5 小结:面向质量、信息与民生的经济 34
第二部分 信息化与网络经济的技术经济计量 35
3 效率与生产率分析框架 35
3.1 同质性效率与多样性效率 35
3.1.1 效率与多样性:二元效率概念 35
3.1.2 技术效率与生产率的区别 36
3.1.3 技术进步与报酬递增:二元生产率 37
3.2 效率与生产率测量 38
3.2.1 产出与投入的技术效率测量 38
3.2.2 产出导向与投入导向的距离函数测量 43
3.2.3 利用距离函数测量成本效率和收入效率 45
3.2.4 效能:规模效率与范围效率 49
3.2.5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来源辨析 53
3.2.6 信息化指标构建的技术经济框架 59
4 复杂性技术经济范式与测度 67
4.1 从技术经济角度看复杂性 67
4.2 经济复杂性:量的测度 69
4.2.1 复杂性指标与数据 69
4.2.2 生产复杂性:产品、流程与组织 76
4.2.3 销售复杂性:品类、交付、信息、区位与环境 79
4.2.4 管理复杂度:个体、系统与多义性 82
4.2.5 环境复杂度:风险、不确定性与环境变化 88
4.2.6 产业复杂度:产业多样性与服务化 89
4.2.7 宏观复杂性:质量、幸福与生态 91
4.3 复杂性经济:技术-经济测度 92
4.3.1 复杂性经济机理 93
4.3.2 技术视角:智能化和智慧化技术 96
4.3.3 经济视角:作为成本的交易费用 98
4.3.4 经济视角:测度宏观交易费用 104
4.3.5 经济视角:测度微观交易费用 106
4.3.6 经济视角:复杂性成本的其他计量角度 107
4.4 信息技术经济:ICT与智慧化 110
4.4.1 投入产出的信息技术效率 114
4.4.2 信息技术配置效率 116
4.4.3 灵活化:信息化多样性的技术经济效率 117
4.4.4 智慧化:信息化的多样化效能 121
下篇 信息化与网络经济测评应用:宏观、中观与微观绩效分析 125
第一部分 宏观经济信息化的效率与效能 125
5 信息国民收入测度 125
5.1 信息国民收入机理分析 125
5.2 信息国民收入计量:流量与系数 128
5.2.1 收入法:信息国民收入流量 128
5.2.2 系数法:国民幸福总值 133
5.2.3 支出法:未被观测经济(NOE) 139
5.2.4 增量法:对GDP的修正 150
5.3 对信息化本体的测度 153
5.3.1 信息化测度本体 153
5.3.2 产业化与服务化是分工的两个基本方面 159
5.3.3 信息化指数测度的对象 160
6 信息经济存量:产业计量 163
6.1 信息经济计量:定义与统计口径 163
6.1.1 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信息化的关系 164
6.1.2 基于产业的信息经济计量 170
6.1.3 加总法信息经济的统计分类与代码 176
6.1.4 信息经济与三次产业关系 210
6.2 信息技术经济:增长模型 212
6.2.1 函数模型的计算步骤与方法 213
6.2.2 信息技术经济增长计算模型 214
7 信息化计量:专业化与多样化水平 218
7.1 信息化测评的基本逻辑框架 219
7.1.1 信息化测评术语界定 219
7.1.2 与基础理论的结构对应 220
7.1.3 与生产率计量的结构对应 222
7.1.4 生产率计量与综合测评关系 223
7.2 产业化与服务化区分的理论意义 226
7.2.1 产业化与服务化的质的区别 226
7.2.2 以产业化、服务化区别工业化与信息化 227
7.2.3 产业与产业化、服务与服务化的区别 229
7.3 产业化水平:效率结构与生产率分解 232
7.3.1 产业化的效率结构 233
7.3.2 产业化的生产率分解及其测度 233
7.3.3 产业化与规模经济测度 238
7.4 服务化效果的机理:多样性效率与经济剩余 238
7.4.1 二元经济剩余 239
7.4.2 消费者剩余的异质补偿 241
7.4.3 “短期”生产者剩余 243
7.4.4 长期生产者剩余:李嘉图租金与异质投入 246
7.5 服务化的效用法:服务附加值 247
7.5.1 基于服务价格指数的宏观测度 247
7.5.2 基于成本加成的微观测度 251
7.6 服务化的成本法:范围经济 254
7.6.1 均衡水平的复杂度与生产者剩余 254
7.6.2 有利复杂性与不利复杂性 256
7.7 服务化水平:供求机理与生产率分解 259
7.7.1 服务化测度机理 259
7.7.2 服务化的效率结构与生产率分解 261
7.7.3 对服务化的范围经济测度 265
7.7.4 对服务化的智慧水平测度 267
7.8 产业化与服务化的合成:增产+增收 267
7.9 信息化水平综合测评 269
7.9.1 指标按生产率标准的形式分类 269
7.9.2 指标按技术作用和经济作用的分类 270
第二部分 产业信息化的效率与效能 273
8 一般产业信息化测评 275
9 农业信息化绩效 283
9.1 产业化促进: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 284
9.1.1 农业信息化的产业化效率 284
9.1.2 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化绩效 287
9.2 服务化带动:农业多样化与效率改进 304
9.2.1 农业服务化的实践背景 304
9.2.2 机理:高附加值农业的可能性 307
9.2.3 农业多样化测度 311
9.2.4 农业服务化效率与效能分析 320
9.2.5 信息技术与农业服务化效率改进 325
10 制造业信息化绩效 341
10.1 产业化促进:信息化服务于新型工业化 344
10.1.1 产业化机理:制造业信息化的专业化效应 344
10.1.2 制造业信息技术应用的产业化绩效 347
10.2 服务化带动:超额附加值的常态化 363
10.2.1 制造业服务化机理 364
10.2.2 产出服务化与绩效 370
10.2.3 投入服务化与绩效 376
10.2.4 制造业服务化的范围经济 384
10.2.5 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服务化关系 388
11 服务业信息化绩效 415
11.1 产业化促进:服务业增长的效率 415
11.1.1 服务业产业化机理 415
11.1.2 信息技术与服务业产业化绩效 418
11.2 服务化带动:多样性效率与效能 435
11.2.1 服务多样化的实践背景 435
11.2.2 服务多样性效率机理 438
11.2.3 服务多样性测度 444
11.2.4 服务化效率与效能分析 454
11.2.5 信息技术与服务化效率改进 480
12 两化融合:产业化与服务化的融合 520
12.1 规模经济且范围经济 520
12.2 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 524
第三部分 企业信息化的效率与效能 528
13 企业信息化测评的框架思路 529
13.1 企业信息化的技术经济测评方向 529
13.2 企业信息化测评的绩效观 531
13.3 对信息化绩效的基本认识 532
14 专业化促进:做大做强的逻辑 539
14.1 专业化效率与效能改进 539
14.2 信息技术带动企业专业化的信息化测评 546
15 多样化带动:做优搞活的逻辑 566
15.1 做优与灵活化效应 566
15.2 面向复杂性的企业效率与效能改进 579
15.3 信息化带动企业灵活化、智慧化的测评 594
16 做强大而智慧的企业 616
16.1 推动信息化为企业创造更高价值 616
16.2 从企业信息化测评到信息化企业测评 632
结语 为何要基于均衡研究效率与效能 634
参考文献 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