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道安年谱 1
第一节 道安出生 1
第二节 弘法年谱 5
出世启蒙时期 6
出家拜师时期 7
避难潜修时期 10
襄阳弘法时期 23
长安弘法时期 35
《道安传》记事顺序考证 42
第三节 道安圆寂 50
道安圆寂时间 50
道安圆寂原因 52
第二章 道安史迹考 55
第一节 道安一生所到过的地方 55
拜师求学时期 55
避难潜修时期 61
襄阳弘法时期 64
长安弘法时期 78
第二节 道安僧团的形成 79
避难恒山 形成僧团 79
分张众徒 化整为零 84
屈居长安 僧众数千 85
僧团供养 历经艰辛 87
第三节 漆道人和奇道人 90
肤色如漆 印手称奇 90
超群记忆 乡邻嗟异 91
思维判断 超于常人 93
常识广博 苻坚称奇 95
第四节 道安著作考析 96
一、史载书目,著作亡佚30部(篇) 96
二、署名道安的传世著作18篇 100
三、传世“作者未详”的道安著作5篇 102
第三章 争夺道安之战 107
第一节 酝酿 107
孝武颁诏 安抚道安 107
苻坚遣使 礼请道安 110
第二节 经过 113
前秦发兵 道安被挟 113
苦攻襄阳 夫人筑城 114
苻丕被责 力攻襄阳 116
第三节 结局 118
朱序懈怠 内奸献城 118
诏称战绩 一人有半 119
第四章 创史之举 122
第一节 依国主立佛法的倡导者 122
依国主立佛法思想的提出 122
佛教初传时与“国主”的关系 125
道安依国主立佛法的实践 131
第二节 中国佛教史上注经第一人 133
第三节 中国第一部佛经目录的编纂者 138
第四节 佛门释姓的统一者 143
第五节 中国僧制的首创者 147
晋初僧团 极不规范 147
凿空开荒 制定僧制 149
完善戒律 严谨持戒 151
第六节 净土信仰的倡导者 152
第七节 第一个佛经译场的组织者 160
组织译场 160
译经思想 165
第五章 对格义的运用和批判 175
第一节 佛教的演变和传入 175
第二节 “格义”法的运用 179
第三节 对“格义”的批判 186
第六章 般若学研究 189
第一节 领导般若学研究 189
领导般若学研究 189
习般若重在修心养性 192
第二节 以“无”释“空”创“本无” 198
第三节 本无宗与荆州学风 203
第四节 六家七宗的大辩论 205
六家七宗 205
六家七宗的辩论 213
第五节 般若修习的目标 218
第六节 戒律、禅定与般若的关系 229
第七章 儒道释佛录 235
第一节 以儒道理论解释佛理 235
濩泽 236
襄阳 242
长安 245
第二节 借用儒道名句、名词著述 247
第八章 道安的社会关系 256
第一节 道安与师傅佛图澄 256
佛图澄慧眼识道安 256
道安尊师又怨师 258
道安怀念恩师 260
第二节 道安与同学法汰、法和 261
拜师避难皆为友 261
广布教化泣涕别 264
共研佛理度晚年 266
第三节 道安与要徒慧远 268
道安慧眼识慧远 268
襄阳建寺解急难 271
辅佐道安弘佛法 274
承继净土为祖师 276
第四节 道安与鸠摩罗什 279
第五节 道安与众徒 282
第六节 道安与襄阳名士习凿齿 287
谦称弟子荐安公 287
两公斗嘴试才干 290
共商儒释相融事 292
同为人才俘长安 294
第七节 道安与前秦王苻坚 295
第九章 无传之传 302
第一节 正史无传 302
第二节 无传之传 304
主要参考书目 310
后记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