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编年史 1
1978年以前 3
1978年 6
1979年 11
1980年 16
1981年 23
1982年 29
1983年 41
1984年 46
1985年 51
1986年 58
1987年 67
1988年 73
1989年 79
1990年 84
1991年 90
1992年 95
1993年 102
1994年 109
1995年 115
1996年 123
1997年 129
1998年 137
1999年 143
2000年 155
2001年 165
2002年 177
2003年 187
2004年 196
2005年 207
2006年 221
2007年 237
2008年 253
第二篇 研究报告 271
中国大陆传媒受众调研的发展历程&陈崇山 273
走向专业化:中国大众传播研究30年&胡翼青 292
中国大陆人际沟通研究与问题探讨&王怡红 306
中国组织传播研究源起、脉络与发展&胡河宁 333
三十年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素描(1978~2008)&姜飞 347
从媒介批评到传播行动主义——关于媒介与性别领域的学术进展的研究报告(1993~2008)&卜卫 360
富有活力的研究新领域(1994~2007)——中国大陆网络新媒体研究历程、问题与前景&孟威 385
中国大陆广告学研究30年(1978~2008)&王凤翔 401
跨越与开放:中国传播学跨学科研究30年历程与意义探寻&杨瑞明 423
三十而立:中国传播学研究群体的发展历程与时代特征&张丹 453
探索与立场:30年中国传播学研究的五次争鸣&张威 469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综述与反思&卜卫 508
第三篇 学者自述 525
序:传播学发展史中的个性化身影&王怡红 527
在对研究的反省中进步&卜卫 529
从美国到中国:我的传播学心路历程&马成龙 537
结缘传播学&尹韵公 541
我与跨文化传播学研究的不解之缘&关世杰 544
研究中国传媒之旅&冯建三 550
读书教研三十年,八万里路云和月&朱立 557
研究对象中国化&孙旭培 562
贴地慢行,慎思细问&吴飞 565
新闻传播理论研究领域的华丽转身&吴文虎 570
从“边缘邂逅”开始的学术之旅&吴予敏 576
我为什么选择受众研究?&陈崇山 582
我的学术经历&陈力丹 586
我的广告学术生涯&陈培爱 589
我的学术师承及学术交流&陈世敏 592
从个人的经历看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发展&陈韬文 598
传播的螺旋——关于职业生涯由来的片段追忆&陈卫星 604
传播学及“中国传”在中国破冰之旅(1982~2002)&余也鲁 609
有所思&杜骏飞 620
架桥铺路、沟通中西是我的梦想&何道宽 626
走在路上&李希光 631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邵培仁 637
“无学之学,可为大学”&居延安 643
传播研究为中华复兴&明安香 651
寻找理解与沟通的可能性&单波 656
传播学——我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张国良 662
孜孜以求,水滴石穿&张咏华 668
我与传播学的结缘&洪浚浩 672
做一个融合的国际化学者——我的学术进路20年&胡正荣 681
历史·机遇·使命&赵月枝 686
我的二十年&柯惠新 693
我与传播学研究&郭镇之 703
渐渐清晰的道路&唐绪军 708
我与传播学&徐耀魁 712
此情可追忆,其事多茫然&黄旦 717
来者犹可追&黄煜 721
依然在仰望星空&潘忠党 726
挥不去的夙愿&戴元光 731
怀念敬爱的张隆栋先生:中国传播学的开山者&陈昌凤 735
怀念我的老师张黎&王怡红 739
第四篇 文献资料与索引 745
传播学学术研讨会资料&谢明 747
《中国新闻年鉴》&钱莲生 765
传播学重要学术期刊简介&谢明 767
新闻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综述(1983~2008)&王凤翔 779
中国大陆传播学著作出版现状简介(1983~2008)&向芬 792
传播学主要著作目录(1983~2008) 797
关键词 817
中外人名 823
机构 844
后记 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