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阴阳五行 1
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的学术渊源 1
一、阴阳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形成 1
二、五行概念的产生和五行学说的形成 2
三、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结合 4
四、中医对阴阳五行学说的引进和运用 5
第二节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内涵 5
一、阴阳学说的内涵 5
二、五行学说的内涵 12
第三节 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 15
一、阴阳学说的医学运用 15
二、五行学说的医学运用 20
三、阴阳五行学说从哲学到医学的演变 24
第二章 藏象 26
第一节 藏象及藏象研究方法 26
一、藏象的概念 26
二、藏象研究方法 26
三、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 27
四、藏象学说的学术特点 29
第二节 五脏 30
一、心(附:心包络) 30
二、肝 33
三、脾 37
四、肺 41
五、肾(附:命门) 44
第三节 六腑 50
一、胆 50
二、胃 52
三、小肠 54
四、大肠 56
五、膀胱 57
六、三焦 58
第四节 奇恒之腑 62
一、奇恒之腑的内涵、生理特点及功能 62
二、脑 63
三、女子胞 66
第五节 精气神 67
一、精 67
二、气 70
三、血 76
四、津液 79
五、神 81
六、精、气、形、神的相互关系 85
第六节 形身部位 88
一、形身 88
二、官窍 94
三、体内部位 98
第三章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 102
第一节 五脏之间的相关关系 102
一、五脏的相互影响 102
二、五脏相关的中介 104
三、脏与脏的关系 105
第二节 五脏系统的相关 109
一、五脏与六腑的相关关系 110
二、五脏与奇恒之府的相关关系 111
三、五脏与“五华”的相关关系 112
四、五脏与五体的相关关系 113
五、五脏与七窍的相关关系 113
第三节 五脏相关与辨证 114
一、两脏相关的证候 114
二、多脏相关的证候 118
第四章 经络理论 121
第一节 经络和经络学说 121
一、经络的概念 121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122
三、经络系统的基本结构 123
四、经络的生理功能及临床意义 129
第二节 十二经脉的循行、主要病候和治疗 132
一、手太阴肺经 132
二、手阳明大肠经 133
三、足阳明胃经 133
四、足太阴脾经 134
五、手少阴心经 135
六、手太阳小肠经 135
七、足太阳膀胱经 136
八、足少阴肾经 137
九、手厥阴心包经 137
十、手少阳三焦经 138
十一、足少阳胆经 138
十二、足厥阴肝经 139
第三节 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和主要病候 140
一、督脉 140
二、任脉 140
三、冲脉 141
四、带脉 142
五、阴维脉 142
六、阳维脉 143
七、阴跷脉 143
八、阳跷脉 144
第四节 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和十二皮部 144
一、十五络脉的循行、主要病候及治疗 144
二、十二经别的循行 147
三、十二皮部 149
第五节 十二经筋 149
一、足太阳经筋 150
二、足少阳经筋 150
三、足阳明经筋 151
四、足太阴经筋 151
五、足少阴经筋 152
六、足厥阴经筋 152
七、手太阳经筋 153
八、手少阳经筋 153
九、手阳明经筋 154
十、手太阴经筋 154
十一、手厥阴经筋 155
十二、手少阴经筋 155
第六节 腧穴简介 156
一、腧穴的概念 156
二、腧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56
三、腧穴的功能与作用 157
四、腧穴的分类 158
第五章 病因病机 164
第一节 病因 164
一、中医认识病因的基本观念和方法 164
二、外感病因 166
三、内伤病因 174
四、其他病因 179
第二节 发病 185
一、发病机理 185
二、发病途径 188
三、发病形式 189
第三节 病变机理 193
一、八纲病机 193
二、病理从化与六气病机 201
三、脏腑病机 206
四、经络病机 217
五、气血津精病机 220
六、外感热病病机 225
第四节 疾病传变与转归 229
一、外感疾病的传变 230
二、内伤疾病的传变 233
三、疾病转归 235
第六章 辨证论治 238
第一节 辨证论治 238
一、病、证、症 238
二、辨证论治 239
第二节 诊法理论 240
一、诊病原理 240
二、诊法原则 241
三、诊病方法 242
四、辨证审机 250
第三节 治则治法 255
一、治疗原则 256
二、治法 258
第四节 方药理论 264
一、药物理论 264
二、方剂理论 274
第七章 体质与养生防病 286
第一节 体质学说 286
一、体质的内涵 287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288
三、中医对体质的分类 291
四、体质学说的临床应用 296
第二节 养生学说 299
一、生命节律与养生的目的意义 299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301
三、养生方法 304
第三节 治未病理论 313
一、“治未病”理念的形成与确立 313
二、“治未病”的内涵和具体内容 314
三、“治未病”理论的学术意义 316
附篇 五运六气学说简介 320
一、五运六气学说的基本学术原理 320
二、五运六气学说的基本概念和推演方法 321
三、运气推演的主要内容 328
四、运气学说的临床运用 337
五、运气学说学术价值的发掘与利用 340
主要参考文献 343
邓铁涛后记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