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章 绪论 1
壹、国际法是法律吗? 1
一、引言 1
二、国家是否遵守法律:实证上检视 2
三、国际争端之发生与国际法之违反 2
四、国际法存在之证据与国家确信国际法存在 4
五、有关国际法作为法律规范之重要性与影响 4
贰、制裁的问题 5
一、自助手段 6
二、国际组织进行制裁 7
三、法律权利与特权之丧失 9
四、司法执行 10
參、国家为何遵守国际法 11
一、欠缺立法机制 12
二、国际法大部分立基于习惯 13
三、国家数目有限且由领土所组成 14
肆、国际政治之影响 15
伍、国际法称谓之由来 18
一、英文international law之由来 18
二、汉语「国际法」名词由来 19
陸、国际法与中国 19
一、早期发展 19
二、有清一代之变局 21
柒、国际法与台湾 26
一、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四五年 26
二、一九四六至一九五○年 32
三、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七一年 34
四、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九一年 40
五、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九年 45
六、新发展 46
进一步研究参考资料 47
书籍 47
论文 49
第贰章 国际法之历史与发展 51
壹、历史与政治因素 51
一、引言 51
二、历史分期与其争议 52
贰、古代与中世纪 53
一、古代 53
二、希腊 53
三、罗马 54
四、中古时期 55
參、一六四八年~一八一五年:近代国际法之建立 57
一、三十年战争与西伐利亚会议 57
二、西伐利亚会议后国际法学之发展 58
三、主权理论之建立 61
四、小结 63
肆、一八一五至一九一八年间国际法发展 63
一、引言 63
二、此段时期重要国际法发展 64
伍、一次大战后之发展 70
一、引言 70
二、国际联盟之成立与影响 71
三、对武力使用限制之努力 73
陸、二次世界大战后之发展与冷战时代 74
一、二次世界大战与国际法发展之关联 74
二、联合国集体安全制度与禁止武力使用之开展 75
三、非殖民化运动对国际法发展之影响 77
四、个人与其他各类实体国际地位之增升 79
五、国际组织之急速发展与高度分工 80
六、其他重要发展 81
柒、后冷战时代 81
一、引言与背景 81
二、后冷战时代国际法特征 82
捌、结论与展望 83
进一步研究参考资料 84
书籍 84
论文 85
第參章 国际法法源 87
壹、引论 87
贰、《国际法院规约》第三十八条规范下之传统法源 88
一、条约 89
二、习惯国际法(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93
三、为文明国家所普遍承认的一般法律原则(general principles of law as recognized by civilized nations) 108
四、司法判决(judicial decisions) 110
五、各国权威公法学者著作(teachings of publicists) 114
六、「绝对法」(jus cogen)之问题 118
七、衡平法 120
參、传统法源之位阶理论与其争议 122
一、有关国际法法源位阶之理论 122
二、小结 124
肆、其他可能法源之探讨:国际组织决议效力 125
一、引言 125
二、联合国大会 126
伍、国际法有关「软法」(soft law)概念与法源 127
一、引言 127
二、软法文件之特征 128
三、软法之类型 129
四、小结 130
进一步研究参考资料 132
书籍 132
论文 133
第肆章 条约 135
壹、引论 135
一、条约之性质与功能 135
二、条约法与其编纂 136
贰、条约之形式、名称与分类 139
一、引言 139
二、条约之「形式」(formality) 140
三、条约的名称 142
四、条约的结构和文字 151
參、条约之缔结 154
一、缔约能力与缔约谈判 154
二、条约约文之议定与认证 162
三、表示同意承受条约拘束之方式 166
四、所有国家条款与维也纳模式 189
五、表达拘束同意文书所应载内容 190
肆、条约之保留 191
一、条约保留之意义 191
二、「声明」(declarations) 199
伍、条约之保存 204
一、双边条约之保存 204
二、多边条约之保存 204
三、联合国秘书处在多边条约保存所扮演角色与职务 205
陸、条约之登记与公布 207
一、引言 207
二、登记程序 208
三、登记之效力 211
四、登记条约或国际协定之公布 212
五、条约之存档与记录 214
柒、条约之效力 215
一、概说 215
二、条约对特定国家生效之时间 216
三、条约与第三国之关系 216
四、条约生效前之权利与义务 220
捌、条约之生效与适用 223
一、条约的适用 223
玖、条约之解释 232
一、引言 232
二、条约解释机关 233
三、条约解释规则 234
拾、条约之更改(修订、修正与修改) 247
一、条约的修订 247
二、条约内容变更的类别与程序 248
三、修正后条约与补充条约 251
四、对业已生效条约之修正 252
五、对尚未生效条约之修改 254
六、修正案之生效日期 255
拾壹、条约之停止(中止)与终止 256
一、引言 256
二、停止条约之法定事由 257
三、单方解约或退出条约 265
拾贰、无效条约 267
一、引言 267
二、相对无效之原因 268
三、绝对无效之原因 271
四、条约无效之后果 274
五、程序要求 274
六、爆发战争与条约 274
拾參、条约与国家继承 275
拾肆、条约争端之解决 276
一、引言 276
二、《条约法公约》有关争端解决之规定 277
进一步研究参考资料 278
书籍 278
论文 280
第伍章 国际法与内国法之关系 285
壹、概说 285
贰、学说争议 285
一、引论 285
二、「二元论」(dualism) 286
三、「一元论」(monism) 288
四、折衷说 291
五、小结 293
參、国际法如何处理内国法 293
一、内国法在国际间法院之地位与位阶 294
二、内国法在国际间法院之价值 296
三、国际间法院判决于内国法院之效力 297
肆、内国法如何处理国际法 298
一、引言 298
二、国际法如何取内国法效力 299
伍、各国立法例比较 301
一、联合王国之学说理论 301
二、联合王国具体实践上之演变与差异 302
三、美国 308
四、德国 314
五、法国 315
六、日本 316
七、其他国家 316
八、小结 318
陸、结论 318
进一步研究参考资料 319
书籍 319
论文 319
第陸章 国际法之主体 323
壹、引论 323
一、引言 323
二、国际法人格 323
贰、国家 325
一、有关国家属性之构成要件 325
二、取得事实上国家属性与国际法合法性关连 342
三、联合国会员资格与国家属性关连 344
四、事实上国家属性之灭失 345
五、小结 348
參、国家之分类 349
一、「身合国」(States in personal union) 349
二、「政合国」(States in real union) 349
三、「邦联国家」与「联邦国家」 350
四、「保护国」(Protectorates)与「被保护国」(Protected States) 352
五、独立国与非独立国(independent and dependant States) 353
六、国家结合体(Association of States) 354
七、永久中立国(Permanent Neutral States) 357
肆、非国家政治实体 362
一、委任统治地 362
二、「托管领土」 363
三、「非自治领土」(non-self-governing territories) 367
四、争取独立之民族 371
五、「共管地」(condominium) 375
六、事实上领土当局(de facto territorial regime) 376
七、「国际领土」(international territories) 376
八、联系国 377
九、小结 378
伍、「特殊个案」(sui generis) 379
一、梵谛冈城国 379
二、「马尔他骑士团」 381
三、台湾 382
四、「塞普勒斯土耳其邦联国」(The Turkish Federated State of Cyprus) 383
陸、国际组织 384
一、引言 384
二、国际组织人格之确认与内容 385
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s) 386
柒、个人 387
捌、其他可能国际法主体 389
一、「国际红十字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Red Cross) 389
二、叛乱团体 390
三、跨国公司 390
进一步研究参考资料 391
书籍 391
论文 392
第柒章 承认 395
壹、引论 395
贰、有关国家承认之理论 396
一、引言 396
二、国际法有关国家承认之理论 397
三、承认与建立外交关系之关联和差异 406
四、承认与国家属性之关系 406
五、联合国参与和国家承认 408
六、承认新国家之起始点 409
參、政府承认问题 410
一、引言 410
二、有关政府承认之理论 411
三、流亡政府 415
四、内战与叛乱团体相关承认 417
肆、承认的种类与形式 420
一、「明示承认」与「默示承认」 420
二、「法律承认」与「事实承认」 421
三、附条件承认 422
四、小结 423
伍、承认之撤销 423
一、引言 423
二、政府承认之撤销 424
三、国家承认之撤销 424
陸、承认之法律效力 425
一、引言 425
二、联合王国内国法上的承认 426
三、美国内国法的承认效力 434
柒、新兴有关承认之要件 435
进一步研究参考资料 437
书籍 437
论文 438
第捌章 国家领土之取得与丧失 441
壹、引言 441
一、基本理念 441
二、部分概念之厘清 441
三、领土主权 444
贰、传统国际法领土取得模式 445
一、引言 445
二、领土取得之可能模式 446
三、新国家与领土主权 458
四、领土之丧失 461
五、租赁与国际地役 462
六、疆界条约与疆界裁判 465
七、占有保持原则(the doctrine of uti possidetis) 468
參、领土取得之相关考量因素 475
一、「默认」(acquiescence)、「承认」(recognition)「禁止反言」(estoppels) 475
二、时际法 478
三、「关键期日」(critical date or dates) 480
四、其他国际社会成员之态度 481
肆、两极地区 482
一、「北极」(the Arctic) 483
二、「南极」(the Antarctica) 484
伍、结论 490
进一步研究参考资料 492
书籍 492
论文 493
第玖章 国家管辖权 495
壹、引言 495
贰、国际法下管辖权之类别 496
一、管辖权之意义 496
二、国际法与内国管辖权之关连 497
三、管辖权之分类与异同 498
四、国内管辖原则 504
參、管辖权之基础 506
一、领土管辖原则(the territorial principle) 507
二、国籍管辖原则(the principle of nationality) 512
三、「保护管辖原则」(the principle of protective jurisdiction) 514
四、普遍管辖原则(the principle of universal jurisdiction) 516
肆、管辖权冲突之处理 525
伍、引渡 526
一、引言 526
二、引渡制度之沿革与演变 527
三、有关引渡之基本原则 529
进一步研究参考资料 553
书籍 553
论文 554
第拾章 管辖权豁免 557
壹、引论 557
贰、国家主权豁免 557
一、主权豁免(Sovereign Immunity) 557
二、有关主权豁免之理论 560
三、国家豁免与人权违反 571
四、国家行为主义(Act of State Doctrine) 573
五、国家行为主义与国家主权豁免之异同 574
参、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之豁免 575
一、国家元首(Heads of States) 575
二、政府首脑(Heads of Governments) 580
三、外交部长 582
四、事实上的国家领导人 583
肆、外交与领事代表之豁免 584
一、外交豁免 584
二、领事豁免 591
伍、国际组织与其职员 593
一、引言 593
二、各国参与国际组织代表 595
三、执行联合国专案但非联合国建制内人员 596
陸、豁免权之舍弃(waiver of immunity) 597
一、引言 597
二、豁免明示放弃与豁免默示放弃 598
进一步研究参考资料 600
书籍 600
论文 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