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临证论 1
第一节 诊法简说 1
一、辨证与辨病及其相关问题 1
二、病名、症状与辨证 3
三、脑肾发病与脑肾辨证原则 4
四、谈阴虚肝病 5
五、胃与肾的关系及临床诊治应用 6
六、胆胃不和 7
七、谈“时病重舌,杂病重脉” 8
八、关于舌质与绛舌 9
九、谈谈几种特殊舌象 9
十、“舍舌从证”与“舍证从舌” 10
十一、舌麻何因 11
十二、谈“胃气”与舌、脉的关系 12
十三、实事求是话诊脉 12
十四、“以脉测证”与“以证测脉” 13
十五、“舍脉从证”与“舍证从脉” 14
十六、简说“胃、神、根” 15
十七、脉痹与血栓性静脉炎 15
十八、中医会诊不能人多 16
十九、防止检查引起的副作用 16
二十、不可疏忽“回光返照” 17
二十一、情绪紧张也会致眩晕 17
第二节 治法漫谈 18
一、滋养肝肾法的临床应用 18
二、肺、脾、肾联合辨证论治 21
三、脾胃应该异治吗 25
四、谈补血必先益气 26
五、谈开泄肺气,通调水道 26
六、活血化瘀法在疑难杂症中的运用 26
七、论甘温除大热 27
八、汗法的应用与体会 29
九、“有故无殒,亦无殒也”读后感 31
十、谈消渴病治疗原则 32
十一、谈“一方多治,一病多方”与“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35
十二、治痿不能独取阳明 36
十三、治痹不能拘泥于风寒湿 37
十四、谈叶天士养胃阴 38
十五、支气管哮喘几种特殊治法 38
十六、肝病治肾与肾病治肝 39
十七、反治法临床应用 42
十八、治则与治法是战略思维 44
十九、滋阴与温阳的临床应用原则 45
第三节 方剂刍议 48
一、桂枝汤类方的双向调节 48
二、止咳平喘话小青龙 49
三、肝经湿热活用龙胆泻肝汤 51
四、逍遥散的多种用途 51
五、滋生青阳汤与资生清阳汤的异同 53
六、滋营养液汤治热痹 54
七、温胆汤之治验 54
八、血府逐瘀汤之殊功 55
九、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能止大汗 56
十、清上蠲痛汤是治头痛主方 56
十一、柴胡细辛汤治脑震荡后遗症 57
十二、宽中达郁汤治肝硬化腹水 57
十三、桂枝白虎汤加味治愈风湿热 58
十四、退水肿汤临证效果 58
十五、独参汤之妙用 59
十六、止嗽散加减应用 59
十七、“四逆”诸方,功用不同 60
十八、五泻心汤功用异同 61
十九、炙甘草汤的运用 61
第四节 药物琐谈 62
一、中药功能及其临床特点 62
二、临证用药应注意几个问题 66
三、一味丹参能功同四物吗 66
四、谈处方用药 67
五、谈相反相畏 68
六、常用药物配伍功用 68
七、闲话中药降压与升压 69
八、麻黄与细辛应用小议 70
九、麻黄与桂枝功用不同 70
十、石膏与大黄功用不同 71
十一、红花能止血吗 72
十二、金刚藤治疗多发性淋巴结炎有效 72
十三、谈“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 72
第五节 医学泛论 74
一、王清任与《医林改错》 74
二、许寿仁先生学术思想与“新安学派” 77
三、金元四大学派仍在流传 83
四、谈水与气的关系 84
五、“三焦”及其功能 84
六、脾升胃降的临床意义 86
七、脾阴与胃阴 88
八、论“乙癸同源”与“肝肾同治” 89
九、论“风火同气”与“痰瘀同源” 93
十、“毒”在温病发病中的意义 95
十一、食欲减退也有瘀血停滞 97
十二、谈“阴火” 97
十三、人的记忆思维在脑不在心 98
十四、保健不能依赖药物 98
十五、要注意医(药)源性疾病 100
十六、《内经》抗老防衰思想探讨 100
十七、老年人保健与养老 103
第六节 医案医话 106
一、外感病治法种种 106
二、暑湿蒙闭清窍治验 108
三、真菌性肺炎治验 108
四、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治验 109
五、萎缩性胃炎治验 110
六、青年女性多患十二指肠淤滞 110
七、溃疡性结肠炎治验 111
八、漫谈胆石症、胆囊炎及胆病治疗有关问题 112
九、“高、冠、糖、胆”综合征 114
十、闲话糖尿病与消渴 116
十一、消渴重症治验 117
十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治验 118
十三、过敏性紫癜治验 119
十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验 120
十五、眩晕与头痛从肝论治 120
十六、顽固性头痛中药获效 123
十七、结核性脑膜炎治验与失误 124
十八、遗精与阳痿从肾论治 124
十九、阴虚盗汗治验 125
二十、多年自汗数诊获愈 126
二十一、痫证治验 127
二十二、外伤性精神分裂症治验 127
二十三、急性脊髓炎证治 128
二十四、风痱治验 129
二十五、喉头肌麻痹治验 130
二十六、神经根炎治验 130
二十七、痿躄治验 131
二十八、热痹治验 132
二十九、结节性多动脉炎治验 133
三十、肢端动脉痉挛病(雷诺征)治验 133
三十一、男性乳腺增殖症治验 134
三十二、老人癃闭(前列腺增生症)治验 135
三十三、尿血(出血性肾炎)治验 136
三十四、木疝(附睾结核)治验 136
三十五、气虚便秘治验 137
三十六、风毒(过敏性皮炎)治验 138
三十七、湿疹治验 138
三十八、药疹治验 139
三十九、老年崩漏治验 139
四十、子宫肌瘤治验 139
四十一、小儿瘀血发热治验 140
四十二、小儿夏秋久泻不止治验 141
四十三、顽固性复发性唇炎治验 141
第二章 滋阴论 143
第一节 阴的生理病理 143
一、阴的生理 143
二、阴虚病因病理 144
第二节 阴虚表现与滋阴疗法 145
一、阴虚的临床表现及其规律 145
二、滋阴疗法及其应用 146
第三节 滋阴学派的形成及其发展 148
一、张仲景是滋阴学说奠基者 149
二、朱丹溪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与“相火论” 151
三、张景岳论“真阴不足” 152
四、李中梓论“乙癸同源,肾肝同治” 154
五、喻嘉言论秋燥伤阴 154
六、缪仲淳擅长养阴护液 155
七、叶天士为温病养阴先驱 156
八、吴鞠通发展温病伤阴理论 157
第四节 内科临床常见的阴虚证 158
一、阴虚感冒(阴虚发热) 159
二、温病伤阴 159
三、阴虚热痹 160
四、阴虚胸痹 161
五、血虚心悸、怔忡 161
六、肝火、肝阳、肝风 162
七、阴虚肝病 163
八、阴虚胃痛 164
九、阴虚肺热 164
十、阴虚痨瘵 165
十一、阴虚咳喘 166
十二、阴虚血证 166
十三、阴虚不寐 167
十四、肾虚遗精 168
十五、阴虚消渴 169
十六、阴虚盗汗 170
十七、阴虚劳损 170
十八、阴虚便秘 172
十九、阴虚癃闭 172
第五节 滋阴法在内科临床的应用 174
一、滋阴疗法对高血压病的应用 174
二、滋阴法在冠心病的应用 175
三、滋阴法在慢性肝病的应用 177
四、滋阴法在痹病的应用 178
五、滋阴法在萎缩性胃炎的应用 179
六、滋阴法在肺结核病的应用 180
七、滋阴法在神经衰弱的应用 182
八、滋阴法在糖尿病的应用 183
九、滋阴法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应用 185
十、滋阴法在眩晕的应用 186
十一、滋阴法在低热病的应用 188
第六节 滋阴法在中医其他科的应用 190
一、滋阴法在妇科疾病的应用 190
二、滋阴法在儿科疾病的应用 191
三、滋阴法在老年疾病的应用 192
四、滋阴法在皮肤外科疾病的应用 193
五、滋阴法在骨伤科疾病的应用 194
六、滋阴法在耳鼻喉科疾病的应用 195
七、滋阴法在眼科疾病的应用 196
第七节 几个与滋阴有关的问题 197
一、关于滋阴学说与免疫学问题 197
二、关于滋阴与补液问题 197
三、关于舌质变化与阴虚关系问题 198
四、关于滋阴与补阳相互关系的问题 198
五、关于滋阴法使用禁忌 199
第三章 调气论 200
第一节 气的形成、运化途径和规律 200
一、宗气 200
二、营气 200
三、卫气 201
第二节 气的生理 202
一、气化 202
二、气血 204
三、脏气 204
第三节 气的病理 205
一、百病皆生于气 206
二、气虚与气实 207
三、气虚 207
四、气实 208
五、气机升降 209
第四节 调理气机 211
一、方药调气 212
二、针刺“得气” 218
三、气功调息 221
四、太极拳与气功 223
第五节 临床“调气”的实践 225
一、水气 225
二、气喘 228
三、气痛 229
四、气疬 232
五、梅核气 233
六、疝气 234
七、奔豚气 236
八、气鼓 237
第六节 讨论与体会 238
一、气的实质问题 238
二、调气与滋阴的关系 239
三、补气、降火、行气与耗气 239
四、运气学说与调气的关系 240
五、气与免疫学的关系 240
第四章 风证论 242
第一节 风的概述 242
一、风证病因病机 242
二、风证证候特征 243
三、风证治疗原则 244
第二节 临床常见风证辨证论治 245
一、伤风 245
二、风热 246
三、风燥 247
四、风火 247
五、风温 248
六、风湿 249
七、暑风 250
八、头风 250
九、喉风 251
十、肠风 252
十一、风泻 252
十二、风水 253
十三、羊痫风 254
十四、中风 255
十五、惊风 256
十六、风疹 256
第三节 有关问题的讨论 257
一、关于以风作病名问题 257
二、关于“食物生风”问题 258
三、关于风与“过敏”的关系问题 258
四、关于风药特性问题 258
五、关子抽风与风药的应用问题 259
第五章 火证论 260
第一节 火证概述 260
一、火的生理功能 260
二、火的病理特点 262
三、火证治疗原则 263
第二节 五脏(五志)火的临床特征与辨证论治 264
一、心火 264
二、肝火 264
三、脾(胃)火 265
四、肺火 266
五、肾火 266
第三节 阳火与阴火的临床特征及辨证论治 267
一、阳火 267
二、阴火 268
第四节 临床常见火证辨证论治 269
一、头火 269
二、火眼 270
三、火牙 270
四、寒包火 271
五、火咳 271
六、火喘 272
七、火泻 272
八、痰火 273
九、火中 274
十、火丹 274
十一、流火 275
十二、火毒 275
第五节 问题讨论 276
一、人体“火”的实质 276
二、温阳补火与滋阴降火 276
三、火与风的关系 277
第六章 痰证论 278
第一节 痰证概述 278
一、痰的产生及病理特点 278
二、痰证证候特征 279
三、痰证治疗原则 281
第二节 临床常见痰证辨证论治 281
一、痰热扰心 282
二、痰迷心窍 283
三、痰浊心痛 283
四、痰厥头痛 284
五、痰逆眩晕 285
六、痰扰不寐 285
七、痰阻经络 286
八、胃伏痰饮 287
九、痰饮泄泻 287
十、痰疟 288
十一、痰核 288
十二、痰毒 289
十三、流痰 290
第三节 问题讨论 290
一、痰与饮的异同 290
二、痰证与饮证的证候鉴别 290
三、中医“痰”与现代医学的联系 291
第七章 瘀证论 292
第一节 瘀证概述 292
一、瘀血的病因病机 292
二、瘀证的证候特征 293
三、瘀证治疗原则 295
第二节 临床常见瘀证辨证论治 297
一、瘀血头痛 297
二、瘀血心痛 298
三、瘀血痹痛 299
四、中风瘀阻经络 299
五、瘀血咳喘 300
六、瘀血失眠 301
七、瘀血发热 302
八、瘀血汗证 303
九、瘀血癫病 303
十、瘀血淋浊 304
十一、瘀血遗精与阳痿 305
十二、瘀血经乱 306
十三、脑部外伤瘀阻 307
十四、瘀血痞块 308
第三节 问题讨论 309
一、瘀证与郁证关系问题 309
二、化瘀法配合其他治法的临床应用 309
三、化瘀药物的临床应用 309
第八章 湿热论 311
第一节 绪论 311
一、湿热证病理机制 311
二、湿热与湿温的关系 311
三、湿热与暑湿的关系 312
四、湿热与疠气的关系 312
五、湿热证治疗原则 313
第二节 外感湿热与内生湿热的病机与证治 314
一、外感湿热的病机与证治 314
二、内生湿热的病机与证治 315
三、关于黄腻苔 317
四、外感湿热从肺论治 318
五、论祛湿不伤阴与清热不碍湿 319
六、论湿遏热伏与泄湿透热 321
七、论湿热证误治的处理 322
第三节 常见疾病的湿热病机与证治 323
一、内伤发热的湿热病机与证治 323
二、黄疸的湿热病机与证治 324
三、重症肝炎的湿热病机与证治 325
四、胆石症与胆道感染的湿热病机与证治 326
五、痹证的湿热病机与证治 326
六、痿证的湿热病机与证治 327
七、肾病的湿热病机与证治 329
八、淋浊的湿热病机与证治 330
九、痢疾的湿热病机与证治 330
十、流行性出血热的湿热病机与证治 331
十一、妇科疾病的湿热病机与证治 332
十二、眼科疾病的湿热病机与证治 333
十三、皮外科疾病的湿热病机与证治 334
第九章 肝胆论 337
第一节 有关肝胆理论的探析 337
一、论“肝主疏泄” 337
二、论肝气虚与肝阳虚 339
三、论“肝生于左” 342
四、论“乙癸同源” 344
五、论“肝病实脾” 346
六、论“木郁达之” 348
七、论“女子以肝为先天” 350
八、论小儿“肝常有余” 352
九、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354
第二节 肝胆病的治法及方药 355
一、疏肝理脾法 356
二、疏肝行气法 357
三、疏肝和胃法 357
四、疏肝温中法 358
五、疏肝养阴法 359
六、疏肝化瘀法 360
七、疏肝利水法 361
八、疏肝泄热法 361
九、平肝潜阳法 362
十、平肝息风法 363
十一、镇肝息风法 363
十二、柔肝息风法 364
十三、清肝泄火法 365
十四、泻肝降火法 365
十五、养肝宁神法 366
十六、养肝明目法 367
十七、养肝振痿法 368
十八、调肝解郁法 368
十九、调肝降逆法 369
二十、平肝降逆法 369
二十一、补肝养血法 370
二十二、补肝通痹法 370
二十三、补肝调经法 371
二十四、疏肝调经法 372
二十五、暖肝散气法 372
二十六、温肝散寒法 373
二十七、敛肝散寒法 374
二十八、柔肝清热法 374
二十九、缓肝和中法 375
三十、育阴调肝法 375
三十一、滋水涵木法 376
三十二、清火泄木法 377
三十三、培土抑木法 377
三十四、清金制木法 378
三十五、和解少阳法 378
三十六、温胆降胃法 379
三十七、清胆和胃法 380
三十八、疏肝利胆法 380
三十九、清肝泻胆法 380
四十、清肝退疸法 381
第三节 常见肝胆病辨证论治 382
一、急性黄疸型肝炎 382
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383
三、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384
四、鼓胀 385
五、肝痈 386
六、胆石症、胆道感染 386
七、肝郁 388
八、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389
九、疝病 390
十、眩晕 391
十一、乳腺增生症 391
十二、月经不调 392
十三、原发性高血压病 393
十四、热淋 394
第十章 肾病论 395
第一节 肾与其他脏腑、经脉的有关生理联系 395
一、论“肾为胃关”与“肾胃相关” 395
二、论“心肾相交”与“心肾不交” 396
三、论“脾肾相关”(先天与后天) 397
四、论“乙癸同源” 399
五、论“金水相生” 400
六、论肾与任脉、冲脉 402
七、论肾与督脉 403
八、论“膀胱气化” 405
第二节 肾之有关病理专题论述 406
一、论肾虚之病理特性 406
二、论肾实证及其病理 409
三、论“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411
四、论“肾不纳气” 412
五、论“肾风” 414
六、论肾郁 416
第三节 肾病治法专题讨论 418
一、论补肾法 418
二、论温柔补肾法 421
三、论“引火归原”法 422
四、论“补肾不若补脾”与“补脾不若补肾” 423
五、论泻肾法 425
六、论以泻为补治肾法 427
七、论妇科补肾法 429
八、论金匮肾气丸用法 432
第四节 从肾论治在临床各科的应用 433
一、从肾论治在内科疾病的应用 434
二、从肾论治在妇科疾病的应用 436
三、从肾论治在儿科疾病的应用 438
四、从肾论治在骨伤科疾病的应用 439
五、从肾论治在皮外科疾病的应用 440
六、从肾论治在五官疾病的应用 441
七、从肾论治在老年疾病的应用 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