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动因 3
1.现实背景——现代建筑的困惑 3
2.学术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 4
3.研究动因——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与建筑学的新动向 7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0
1.概念界定 10
2.研究范围 11
三、研究框架 11
第一章 现代建筑抽象性的缘起、演化和脉络 13
1.1 缘起——关于抽象的理论生成 14
1.1.1 定义:何为建筑的抽象性? 14
1.1.2 历史:从神智论到抽象性 14
1.1.3 理论:艺术与自然中的抽象 16
1.1.4 认识:抽象是现代主义的产物 21
1.2 演化——抽象与现代建筑 24
1.2.1 概念的出场——抽象艺术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25
1.2.2 表面的深度——现代绘画的思维与现代建筑的抽象性 34
1.2.3 空间的表述——现代画家与建筑师的殊途同归 46
1.3 脉络——从抽象原型走向流派 62
1.3.1 思想概念脉络——现代建筑抽象性的起源、原型与派生 62
1.3.2 历史流派脉络——抽象在现代建筑中的发展 70
1.4 本章小结 82
第二章 现代建筑抽象性的语言特质、类型和反思 85
2.1 现代建筑抽象性的语言特质 86
2.1.1 形态语言——同时性 86
2.1.2 视觉语言——视觉动力性 90
2.1.3 空间语言——透明性 92
2.1.4 现象学语言——还原性 95
2.2 现代建筑抽象性的类型 99
2.2.1 从表现性出发的抽象 100
2.2.2 从建筑性出发的抽象 111
2.2.3 场所抽象:环境和基地抽象 136
2.3 “现代建筑与抽象”的反思 141
2.3.1 “形而上”——从现代性到真实性 141
2.3.2 “形而下”——从手段到方法 143
2.3.3 现代建筑抽象性的不足与反思 146
2.4 本章小结 148
第三章 现代建筑师与抽象 151
3.1 密斯·凡·德·罗——虚空的抽象 152
3.1.1 抽象的形式——“少就是多” 153
3.1.2 抽象的质料——“上帝就在细节之中” 155
3.1.3 虚空的抽象——有还是无? 157
3.2 彼得·艾森曼——从内在性抽象操作到外在性图解空间 159
3.2.1 从自知性、自主性到抽象性 159
3.2.2 内在性的抽象操作 161
3.2.3 外在性的图解空间 166
3.3 丹尼尔·里伯斯金——从“真实的抽象”到“空的抽象” 169
3.3.1 里伯斯金的建筑研究——“微显微”的“真实的抽象” 170
3.3.2 里伯斯金的空间装置——“三堂建筑课”的“抽象机器” 173
3.3.3 里伯斯金的建筑作品——“空的抽象” 176
3.4 日本现代建筑师与抽象 180
3.4.1 新陈代谢派:黑川纪章和矶崎新 181
3.4.2 一老一少:篠原一男和妹岛和世 188
3.4.3 一冷一热:安藤忠雄和伊东丰雄 198
3.4.4 70后新生代:藤本壮介和石上纯也 208
3.5 本章小结 215
第四章 抽象介入的建筑教学 217
4.1 现代建筑教育综述 218
4.1.1 现代建筑教育的体系构成及其演变 218
4.1.2 中国建筑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其核心 220
4.2 “抽象介入”在现代建筑教育中的发展与演变 221
4.2.1 现代建筑教育的启蒙阶段——从形式训练到空间训练 221
4.2.2 现代建筑教育的发展阶段——从“九宫格”到空间操作 223
4.2.3 现代建筑教育的反思阶段——教学成为研究,抽象作为工具 226
4.3 现代建筑教学实践中的”抽象介入”环节 229
4.3.1 建筑基础——抽象感知与空间体验 230
4.3.2 建筑练习——抽象分析与抽象训练 237
4.3.3 建筑创作——抽象思维引导下的概念设计和研究性设计 248
4.4 本章小结 259
结论——从“大象无形”到“纵横有象” 261
附录“建筑与抽象”研讨会纪实(译文) 267
主要参考文献 289
图片来源 294
后记 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