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38
一、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意蕴 38
(一)区域合作发展内涵 38
(二)区域合作发展目标 44
(三)区域合作发展模式 47
二、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要素 51
(一)教育人口 51
(二)自然资源 52
(三)教育资本 54
(四)基础设施 59
(五)政策制度 62
(六)文化环境 63
三、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理论依据 65
(一)新功能主义理论 65
(二)经济增长极理论 67
(三)集聚溢出效应理论 69
(四)非均衡发展理论 71
第二章 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基本动因 73
一、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环境 73
(一)国际发展背景 74
(二)国家政策条件 77
(三)西部基础环境 82
二、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学科分布 86
(一)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规模 86
(二)西部高等教育学科分布 89
三、西部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91
(一)西部高等教育与区域工业化 92
(二)西部高等教育与区域城镇化 94
(三)西部高等教育与区域农业现代化 96
四、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动力 99
(一)外部市场需求程度 99
(二)区域经济发展支撑 101
(三)高校自身办学条件 104
(四)高中阶段教育支持 105
(五)高等教育合作潜力 107
第三章 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实践案例分析 109
一、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 109
(一)构建学位资格框架计划 110
(二)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体系 112
(三)实施区域学分积累制度 114
(四)制定终身学习资格框架 117
(五)推动师生职员合理流动 119
二、美国CIC大学联盟构建 120
(一)组建校际合作负责委员会 121
(二)制定学者合作交流计划 122
(三)规划校际合作服务项目 122
(四)搭建网络信息沟通平台 124
三、长三角高等教育联动发展 124
(一)签署项目合作协议 125
(二)确立教育合作内容 126
(三)制定区域合作政策 127
(四)构建协作发展机制 128
第四章 “政府扶持、科教支撑、多元驱动”的合作发展模式构建 130
一、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基本原则 130
(一)科学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131
(二)动态性与协调性相结合的原则 132
(三)特色性与互补性相结合的原则 133
二、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模式架构 134
(一)政府扶持 134
(二)科教支撑 137
(三)多元驱动 141
三、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主体的功能 151
(一)政府推动 152
(二)科企支持 154
(三)市场运作 156
(四)高校主体 158
四、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运作形式 159
(一)区域内合作 160
(二)跨区域合作 161
(三)非校际合作 162
第五章 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支持系统 164
一、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组织架构 164
(一)区域常设性联席会议制度 165
(二)区域合作秘书处 165
(三)区域专项部门协调组 166
(四)综合监督和保障机构 167
二、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运行机制 167
(一)构建部门协调机制 168
(二)创立多元筹资机制 170
(三)创建人才流动机制 173
(四)打造信息沟通机制 175
(五)建立评估反馈机制 178
三、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制度保障 180
(一)政策法规保障制度 180
(二)教育资源共享制度 182
(三)课程学分转换制度 185
(四)投资专利保护制度 187
(五)成果推广转化制度 188
附录一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 191
附录二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 195
附录三 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基本框架 209
附录四 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等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架构 246
索引 267
参考文献 272
后记 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