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及历历史发展 1
第一节 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及特征 1
一、人文科学的起源 2
二、社会科学的起源 3
三、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学科一致性 4
四、人文社会科学的特征 5
第二节 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内容与现代发展 7
一、人文科学的主要内容与现代发展 7
二、社会科学的主要内容和现代发展 10
三、我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历程 14
第三节 多学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意义 17
第二章 大学人文社科跨学科协同教育的内涵、目标及价值 23
第一节 跨学科协同教育的内涵 23
一、通识教育、博雅教育与协同教育 23
二、跨学科教育、产学研合作与大学协同教育 27
第二节 跨学科协同教育的特征 35
一、知识的融合性 35
二、教育的研究性 37
三、素质的教化性 39
第三节 人文社科跨学科协同教育的目标 40
一、大学文化性格的培育 40
二、学生人文精神之养成 43
第三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功能及其协同 48
第一节 人文社会科学的功能 48
一、认识世界 48
二、传承文明 50
三、创新理论 51
四、资政育人 53
五、服务社会 54
第二节 人文社会科学功能与协同育人 56
一、协同教育的最终目的——“育人” 57
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协同育人 60
三、人文社会服务与协同育人 69
四、文化传承创新与协同育人 75
第四章 我国多学科大学人文社科跨学科协同教育现状 81
第一节 我国多学科大学人文社科跨学科协同教育的发展状况 82
一、政策导向:顺应时代发展的高等教育改革 82
二、实践纪实:多学科大学人文社科跨学科协同教育运行态势 84
三、数据分析:多学科大学人文社科发展与育人功能问卷调查 89
第二节 影响我国多学科大学人文社科跨学科协同教育发展水平的若干因素 97
一、社会环境与时代特征 97
二、教育理念与办学思想 102
三、学科制度 103
四、学术评价体系 106
五、师资队伍 107
第三节 我国多学科大学人文社科发展与育人功能脱嵌问题分析 107
一、重理轻文与办学功利化 107
二、强化专才教育与人文素养缺失 109
三、人文社科育人资源发掘不完善 111
四、人文社科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 116
第五章 国内外多学科大学人义社会科学跨学科协同教育的案例研究 121
第一节 美国多学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协同教育 121
一、哈佛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协同教育 122
二、密歇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协同教育 127
三、麻省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协同教育 130
第二节 欧洲多学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协同教育 132
一、法国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协同教育 133
二、德国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协同教育 136
三、英国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协同教育 138
第三节 中国多学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协同教育 141
一、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协同教育 141
二、复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协同教育 144
第六章 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协同教育的双翼促进模式 150
第一节 人文社科与理工医农等学科的双向促进 150
一、人文社会科学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定位 150
二、人文社会科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与促进 153
三、跨学科研究是促进人文社科与其他学科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161
第二节 人文社会科学自身繁荣与育人功能的双向促进 163
一、人文社会科学自身繁荣和育人功能的历史发展之路 163
二、人文社科自身繁荣对育人功能实现的促进 164
三、育人功能实现对人文社科自身繁荣的影响 167
第三节 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协同教育的双翼促进模式 170
一、科学性之翼:三个协同促进人文社科科学性发展 170
二、价值性之翼:三个融合促进价值性出现 172
三、人文社科协同育人价值性与科学性双翼促进模式的构建 177
第七章 创新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协同教育的实践 178
第一节 构建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协同教育理念 178
一、淡化功利性,回归“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179
二、尊重学生话语权,构建以“学”为本的协同育人价值取向 181
三、淡化专业和学科,建立面向领域的产学研协同育人理念 183
四、紧扣时代特色,树立开放的协同教育理念 184
第二节 完善多学科大学人才培养方案 186
一、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科学发展观 186
二、人才培养方案要承载人文社科的文化传承使命 188
三、构建人文社科跨学科协同育人课程体系 189
第三节 推进协同育人载体建设 195
一、创新人文社科跨学科协同育人的组织模式 195
二、构建产学研跨学科教育协同教育载体 198
三、丰富跨学科研究项目和机构建设 199
四、建设新型人才培养信息化平台 201
五、引导大学学生社团建设 202
第四节 创新与跨学科协同教育相适应的保障机制 203
一、创新高校教师聘用和流动机制 203
二、创新教师考评机制和聘用机制 204
三、创新大学资源分配机制 205
四、创新学分制和学位授予制度 207
第五节 中南大学人文社科跨学科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展望 208
一、重构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观念 208
二、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 211
三、优化环境,为人文社科协同育人提供条件 215
四、因材施教,培养各具特色的多元人才 217
五、推进文理医工深度交叉融合的科研创新模式 218
六、主动适应,探索网络化人文社科协同育人新机制 219
参考文献 223
附录 大学人文社科发展与育人功能的协同研究调查问卷 232
后记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