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江开达,黄继忠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117154109
  • 页数:386 页
图书介绍:本套书各分册针对相应主题进行阐述,对于以疾病为“主题”的21个分册,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其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分类、分型、临床表现、量化评估、客观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康复及预防等知识,并附有相应的典型病例分析。另外的4个分册“精神疾病的预防康复、精神药物的临床应用、精神症状量化评估、精神疾病的物理治疗”则围绕相应主题,从“方法”“技术”“量表”等角度和形式进行叙述,介绍精神疾病的评估、预防、康复、物理治疗、药物应用,使从事于精神卫生领域的工作者掌握基本的、实用的药物、方法、技术、量表等知识。

第一章 双相障碍的历史沿革 1

第一节 西方双相障碍发展的历史 2

一、古代的双相障碍 2

二、近代的双相障碍 3

三、当代的双相障碍 5

第二节 中国双相障碍发展的历史 11

第三节 双相障碍的展望 13

第二章 双相障碍病因及发病机制 16

第一节 遗传学研究 16

一、群体遗传学研究 16

二、家系研究 17

三、双生子研究 17

四、寄养子研究 18

五、分子遗传学研究 18

六、分子遗传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 23

第二节 神经影像学研究 24

一、结构性影像学 25

二、功能性影像学 28

三、神经影像学研究的荟萃分析 35

第三节 神经递质功能障碍 38

一、5-羟色胺 38

二、去甲肾上腺素 39

三、多巴胺 40

四、乙酰胆碱 41

五、谷氨酸 41

六、γ-氨基丁酸 42

七、神经肽 43

第四节 神经内分泌功能障碍 44

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44

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45

三、下丘脑-垂体生长素轴 45

第五节 神经生理功能障碍 46

一、神经细胞信息传递系统功能异常 46

二、点燃及敏感作用假说在双相障碍发病及复发或循环发作中的意义 47

第六节 生物节律改变 49

一、概念 50

二、生活事件、社会时间控制器和情感障碍 51

三、社会时间控制器、生物节律和情感障碍 52

四、生物节律和情感 53

第七节 气质及人格因素 54

一、横断面高危研究 55

二、纵向高危研究 56

三、以普通人群为基础的研究 56

第三章 双相障碍的临床现象学 62

第一节 各种发作形式的临床表现 62

一、轻性抑郁发作 63

二、重性抑郁发作 64

三、轻躁狂发作 66

四、躁狂发作 67

五、混合性发作 69

第二节 儿童青少年期及老年期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 75

一、儿童青少年期双相障碍 75

二、老年期双相障碍 80

第三节 妇女妊娠期、产后及绝经期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 84

第四章 双相障碍的共病 97

第一节 共病概念及其在精神医学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97

一、共病的概念 97

二、共病在精神医学中的应用 98

第二节 双相障碍共病其他精神障碍 100

第五章 双相障碍的诊断学 107

第一节 诊断现状 107

一、分类 107

二、抗抑郁药所致轻躁狂 110

三、双相谱系障碍 110

四、软双相障碍 111

五、儿童双相障碍 113

六、老年性双相障碍 114

第二节 诊断原则 115

一、早期正确诊断对治疗和预后的影响 115

二、症状学诊断与病程诊断并重 117

三、多轴诊断 123

第三节 诊断工具 127

一、诊断用问卷量表的使用及评估 127

二、相关人格气质测评问卷的使用及评价 131

三、有关症状及社会功能评定量表的使用及评价 136

第六章 双相障碍的鉴别诊断 142

第一节 与精神分裂症及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鉴别 142

一、躁狂与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情感性障碍的鉴别 142

二、双相抑郁与精神分裂症和分裂情感性障碍的鉴别 144

三、混合发作与精神分裂症和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鉴别 145

第二节 与继发性躁狂的鉴别 146

第三节 双相抑郁与单相抑郁的鉴别 149

一、双相Ⅰ型抑郁与单相抑郁的鉴别 149

二、双相Ⅱ型障碍与单相抑郁的鉴别 150

三、软双相障碍与单相抑郁的鉴别 151

第四节 与相关人格及气质障碍的鉴别 152

一、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鉴别 152

二、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鉴别 152

三、与表演型人格障碍的鉴别 153

四、与环性心境的鉴别 154

五、与情绪旺盛性心境的鉴别 155

六、与恶劣心境的鉴别 155

第七章 双相障碍的病程及预后 157

第一节 发病年龄及促发因素 157

一、发病年龄 157

二、促发因素 159

第二节 病程 162

一、间歇性发作 163

二、循环性发作 165

第三节 转相及生物学机制 167

一、去甲肾上腺素 167

二、多巴胺 168

三、5-羟色胺 169

四、乙酰胆碱 170

五、γ-氨基丁酸 170

六、神经内分泌 171

第四节 快速循环发作的生物学机制及临床相关问题 171

一、生物学机制 171

二、临床相关问题 174

第五节 预后 175

一、自然预后 177

二、影响预后的因素 178

三、医疗干预对预后结局的影响 183

四、自杀及死亡率 187

第八章 双相障碍的治疗学 189

第一节 概述 189

一、双相障碍临床表现和病因学多样性决定治疗的复杂性 189

二、双相障碍复杂的诊断亚型决定治疗策略的不确定性 194

三、双相障碍诊断的困难和鉴别诊断问题决定治疗策略的变化 202

第二节 治疗学的演变和发展 208

一、治疗学的演变历史 209

二、临床治疗学原则:从最初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细节入手 212

三、病史的完整采集和记录对治疗的重要影响 214

四、目前临床治疗中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218

五、治疗机制与假说的研究对临床治疗学的意义 221

第三节 不同病程与治疗学原则 222

一、躁狂急性发作的治疗学研究进展 222

二、双相抑郁的急性期治疗研究进展 237

三、双相障碍的维持期治疗研究进展 241

第四节 影响心境稳定剂疗效的主要因素 247

一、临床疗效与不同脑区变化的相关性 247

二、临床因素与疗效的相关性 248

三、锂盐和抗抽搐药相关不良反应对临床治疗选择的影响 249

四、心境稳定剂的药物间相互作用的临床意义 257

第五节 抗抑郁药在双相抑郁发作中的应用问题 260

一、概述 262

二、抗抑郁药在双相抑郁的短期治疗研究 263

三、抗抑郁药在双相抑郁的长期治疗和复发预防研究 271

四、抗抑郁药治疗双相抑郁障碍时的不良反应 276

第六节 长期维持治疗中抑郁发作的治疗 279

一、抗抑郁药增效治疗的研究进展 279

二、抗抑郁药短期临床试验中转相躁狂或轻躁狂发作的发生率 282

三、抗抑郁药长期临床试验中转相躁狂或轻躁狂发作的发生率 284

四、抗抑郁药治疗的疗程问题 284

五、抗抑郁药的增效策略 284

六、不同种类的抗抑郁药转换使用问题 285

七、加用第二种心境稳定剂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286

八、多巴胺活性药物和其他治疗 287

九、自杀倾向的处理 289

十、电抽搐治疗的考虑 290

第七节 联合治疗问题 290

第八节 心境障碍的增敏效应对复发预防的启示 293

第九节 双相障碍的躯体治疗 296

一、电抽搐治疗的种类与选择 296

二、电抽搐治疗在双相障碍中应用的指征、实施及疗效 301

三、经颅磁刺激疗法的作用机制、实施及疗效 303

第十节 双相障碍的心理治疗 305

一、精神分析治疗 308

二、认知行为治疗 311

三、家庭治疗 314

四、人际心理治疗 316

第十一节 将来的发展趋势 319

第九章 双相障碍的治疗指南 325

第一节 指南的发展背景及其进展 325

第二节 国内外主要的双相障碍治疗指南的特点 327

一、世界生物精神病学联盟双相障碍治疗指南 327

二、加拿大的双相障碍治疗指南 333

三、澳大利亚的双相障碍治疗指南 337

四、美国的双相障碍治疗指南 339

五、中国的双相障碍治疗指南 341

第十章 双相障碍的患者和家属教育 346

第一节 躁狂发作的患者和家属教育 346

一、健康教育 346

二、康复措施及策略 350

第二节 抑郁发作的患者和家属教育 354

一、健康教育 354

二、康复措施及策略 358

附录 366

附录一 32项轻躁狂症状自评量表 366

附录二 Bech-Rafaelson躁狂量表 369

附录三 杨氏躁狂评定量表 371

附录四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373

附录五 蒙哥马利-阿瑟伯格抑郁评定量表 377

附录六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380

中英文对照索引 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