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的20世纪中国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唐晨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106034047
  • 页数:36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在以20世纪百年来的中国社会为背景,在探讨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变迁时,试图就史学与纪录片理论的发展形成一个中国纪录片的研究专著。透过它,一方面折射出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另一方面,也总结出中国纪录片自身的发展轨迹,从而为飞速发展的我国影视大众传媒提供一些历史的借鉴,也为纪录片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总序 影像中的20世纪中国 1

第一篇章 诞生和萌发 2

序言:纪录片的传入及其萌发(1896—1905年) 2

一、纪录片的传入 2

二、中国的第一部纪录片 4

第一章 早期纪录片映照社会的动荡(1905—1931年) 6

第一节 早期纪录片:一幅斑斓的民族奋争史 6

一、1905—1921年的发展概况 6

二、1922—1926年的发展概况 11

三、1927—1931年的发展概况 17

第二节 早期纪录片的形态特征:初始的新闻纪录 19

一、简单再现 19

二、纪录片的初始形态 20

第三节 早期的社会与纪录片:真实的映照 21

一、近现代文化演进的轨迹 21

二、五四运动带来的生机 22

第四节 美学特征形成之一:从“杂耍”起步 23

一、从“杂耍”起步 24

二、电影成为艺术 24

三、中国电影的独特体系 26

第二章 与时代共舞的抗战纪录片(1931—1945年) 27

第一节 抗战纪录片:一幅抗日战争烽火图 28

一、1932—1937年:划时代的变革时期 28

二、1937—1945年:抗日战争烽火图 30

第二节 抗战纪录片的形态特征:用事实说话 37

一、形态特征 37

二、典型作品 37

第三节 抗战时期的社会与纪录片 40

一、左翼电影运动的影响 40

二、聚焦抗战 40

第四节 美学特征形成之二:鼓动民众 42

一、左翼电影运动的缘起 42

二、苏联电影理论的引进 43

三、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 44

第三章 新时代的曙光——解放战争(1945—1949年) 45

第一节 解放区纪录片:一首由千千万万人民英雄书写的历史叙事长诗 49

一、共产党领导下的制片活动 49

二、国统区的纪录片创作 54

三、台湾的纪录片创作 56

第二节 时代变动中的纪录片形态特征 58

一、解放区纪录片的形态特征 58

二、以《民主东北》的形态特征为例 59

三、以《百万雄师下江南》的形态特征为例 60

第三节 时代变动中的社会与纪录片 61

一、国民党政治上独裁、经济上独占使得民怨载道 61

二、国民党撕毁停战协议,学生抗议示威,社会一片混乱 63

三、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进步电影摇旗呐喊 64

四、配合战争,解放区电影鼓动宣传 65

第四节 美学特征形成之三:记录胜利 67

一、国统区电影美学特征之成因 67

二、解放区电影美学特征之成因 69

第二篇章 发展和扭曲 74

序言 74

第四章 新中国“十七年”纪录片(1949—1966年) 76

第一节 纪录片的走向:在曲折中行进 77

一、继续完成民主革命未竟任务的1949—1953年 77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953—1966年 81

第二节 社会背景与纪录片形态特征 102

一、创作的指导思想 102

二、关于真实性问题的讨论 103

三、纪录片形态特征 104

四、再次讨论真实性,制止拍摄中的浮夸现象 106

第三节 变革中的社会与纪录片 108

一、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 108

二、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二 110

三、抗美援朝战争 111

四、镇压反革命运动 114

五、“三反”、“五反”运动 114

六、开门整风运动 115

七、“大跃进”运动 116

第四节 美学特征形成之四:形象化政论 121

一、苏联电影的影响 121

二、美学特征之成因 122

第五章 “文革”时期的纪录片(1966—1976年) 125

第一节 纪录片的艰难跋涉 126

一、新影厂和八一厂摄制的新闻纪录片 126

二、伊文思与《愚公移山》 128

三、电视纪录片 129

第二节 纪录片的主要特色及创作经验 131

一、主要特色 131

二、创作经验 132

第三节 “十年浩劫”中的社会与纪录片 134

一、历史与影像交织回放 134

二、“文化大革命”起因的探究 148

第四节 美学特征形成之五:为政治服务 150

一、“三突出”、“四句话”成为主要的创作原则 151

二、为政治服务成为主要的创作目的 152

第六章 转折时期的纪录片(1976—1989年) 154

第一节 在徘徊中前进的纪录片 155

一、新闻纪录电影 155

二、电视纪录片 174

第二节 艺术复兴的最初实绩 190

一、创作特点 191

二、新闻片、纪录片、专题片的区别 193

第三节 转折时期的社会与纪录片 195

影像中的历史在眼前回放 195

第四节 美学特征形成之六:政论性回归 208

一、纪录片创作中的时代特征 209

二、美学特征之成因 209

第三篇章 突破和局限 214

序言 214

第七章 迈向新世纪的纪录片(1989—2000年) 216

第一节 与时代同步 与世界对话 216

一、关于主流纪录片 217

二、关于精英纪录片 249

三、关于大众纪录片 270

四、关于边缘纪录片 287

第二节 纪录片的发展与繁荣 289

一、纪录片形态上的改变 289

二、关于中国电视专题节目的分类 291

三、《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探索 292

第三节 全方位描绘大时代的风采 295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情况 296

二、“与时代共舞”的中国纪录片 297

三、20世纪中国社会出现的四次大转型 299

四、20世纪中国的文艺学发展趋势 300

第四节 美学特征形成之七:走向多元化 302

一、回顾与比较 303

二、美学特征分析 310

结束语 纪录片与历史,在互动与交流中整合 331

参考文献 346

后记 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