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理量、辐射防护量和运行实用量 1
1.1物理量 1
1.2防护量 1
1.3运行实用量 5
参考文献 7
2放射性及环境辐射水平 8
2.1放射性 8
2.2天然环境辐射水平 39
2.3人工环境辐射水平 42
参考文献 48
3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 49
3.1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 49
3.2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 69
3.3某些物质的相关特性 71
参考文献 74
4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参考人和参考生物 76
4.1辐射效应 76
4.2参考人 91
4.3参考生物 104
参考文献 106
5实用公式及数据 108
5.1 α粒子和质子 108
5.2 β粒子和电子束 108
5.3轫致辐射 110
5.4 γ剂量率 110
5.5非点状γ源在空气中比释动能率 111
5.6空气取样 112
5.7计数器分辨时间(死时间) 112
5.8测量的几何因子 113
5.9放射性衰变公式 122
5.10观测数据的几种平均值及误差 124
5.11泊松分布及其标准差 126
5.12判断限和探测限 126
5.13光子、中子、电子照射到剂量的转换 126
参考文献 132
6外照射及屏蔽 133
6.1外照射的屏蔽原则 133
6.2 γ射线及屏蔽 135
6.3 X射线及屏蔽 147
6.4中子屏蔽 150
6.5某些混凝土的屏蔽特性 155
参考文献 157
7中子产生及中子活化 158
7.1中子分类 158
7.2中子源 158
7.3中子活化 161
参考文献 173
8辐射防护测量仪器 175
8.1辐射防护监测的目的、分类和仪器选择 175
8.2个人监测 181
8.3场所监测 187
8.4环境监测 196
8.5流出物监测 199
8.6退役监测 204
8.7清洁解控监测 211
8.8辐射安保监测 215
8.9辐射防护仪器校准 218
参考文献 222
9医学应用中的辐射防护 224
9.1安全与防护的责任 224
9.2医疗照射的正当性判断 225
9.3医用辐射防护的最优化 225
9.4放射诊断指导水平 246
9.5抚育者、照顾者与生物医学研究中志愿者的剂量约束 249
9.6接受放射性核素治疗的患者出院 249
9.7事故性照射的预防与处置 250
参考文献 251
10运行辐射防护 253
10.1个人剂量控制 253
10.2表面污染控制水平 255
10.3氡、氢及其子体的控制限值 255
10.4内、外照剂量转换因子 257
10.5放射性核素的毒性分组和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分级和控制 288
10.6放射源 290
10.7放射性物质运输 295
10.8核设施辐射防护最优化 310
10.9核临界安全 313
10.10职业照射水平 320
参考文献 322
11辐射环境保护及放射性废物管理 323
11.1剂量约束值 323
11.2气态和液态流出物排放控制 324
11.3环境影响评价中典型环境转移参数 330
11.4流出物监测和环境监测 339
11.5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 345
11.6退役和环境整治 354
参考文献 358
12人为活动引起的天然照射增加 359
12.1人为活动引起天然照射增加所涉及的范围 359
12.2各行业辐射水平及剂量 359
12.3人为活动引起天然放射性明显增加(NORM)的管理 380
参考文献 384
13核与辐射事故应急 386
13.1核与辐射事件分级 386
13.2应急照射情况下的干预 387
13.3核与辐射应急计划和准备 389
13.4应急响应 393
13.5核与辐射恐怖袭击事件应急 400
13.6核设施的实物保护 401
13.7 IAEA核与辐射应急的要求 403
13.8典型核与辐射事故回顾 406
附录 放射性物质的危险量 407
参考文献 409
附录1核与辐射安全和环境保护法律、条例 411
附录2辐射安全和环境保护常用标准 413
附录3联合国原子辐射影响科学委员会(UNSCAER)报告 417
附录4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出版物及其中译本 419
附录5辐射安全术语 427
附录6辐射防护常用物理量换算关系 438
附录7基本物理常数 439
附录8用于构成十进倍数和分数单位的词头 440
附录9元素周期表 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