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辽朝文化 1
第一节 科技与学术 1
一、天文 1
二、医药卫生 2
三、语言文字研究 2
四、契丹语言文字 3
五、启蒙教育 4
六、史学 4
第二节 艺术文学 5
一、绘画 5
二、建筑、雕塑、陶瓷工艺 7
三、乐舞、戏剧 9
四、书法 10
五、文学 11
第二章 宋学的形成、发展和演变 14
第一节 宋学:我国古代学术思想史上的巨大变革 14
一、宋学的概念与内涵 14
二、宋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16
三、宋学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 18
第二节 庆历前后宋学的形成 19
一、庆历新政前后宋学的形成和宋学形成阶段的主要特征 19
二、宋学形成阶段的代表人物及他们经学上的成就 21
第三节 宋学的发展和各学派的形成 31
一、王安石学派(荆公学派) 32
二、司马光学派(温公学派) 41
三、苏氏蜀学派 47
四、以洛、关为代表的理学派 57
第四节 理学的兴发和宋学的演变 67
一、对荆公新学的压制与二程理学的兴发 67
二、南宋乾道、淳熙年间鼎足而立的讲学形势及其演进 70
三、南宋后期的理学 97
第三章 宋朝教育 107
第一节 宋朝的国子监和太学 107
一、国子监和太学作用的变化 107
二、国子监和太学的教材和课程 110
三、国子监和太学的考试与升级 112
第二节 宋朝的州县学 119
一、州学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119
二、县学的建设和普及 121
三、州县学的升级制度 122
第三节 宋朝的书院 127
一、书院教育的萌芽 127
二、书院教育的沉寂和复兴 130
三、书院教育的极盛 134
第四节 宋朝的私立学校 136
一、北宋前期的私立学校 137
二、北宋后期的私立学校 138
三、南宋前期的私立学校 139
四、南宋后期的私立学校 143
第五节 宋朝的小学 144
一、官办和私立小学的发展 144
二、小学的课程和教材 146
三、宋朝小学教育内容的变化和影响 153
四、宋朝教育的普及和识字率的提高 153
第六节 宋朝的专业学校 154
一、太医局与医学 154
二、武学与律学 155
三、算学、书学、画学和道学 156
第七节 宋朝教育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158
第四章 宋朝的科学技术成就 168
第一节 宋朝的技术科学 169
一、火药和火器 169
二、造船技术 175
三、指南针和航海 178
四、活字印刷术 183
五、制瓷 185
六、冶金 188
七、井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190
八、建筑、桥梁和《营造法式》 194
九、纺织 198
第二节 宋朝的天文学和历法 200
一、天文仪器 201
二、天文图 203
三、天文数据和天文观测的精确化与数学方法 206
四、历法改革 208
五、《新仪象法要》 208
第三节 宋朝的算学 209
一、宋朝的数学名家 209
二、宋朝的数学成就 211
第四节 物理学与化学知识 215
第五节 宋朝地学的新发展 217
一、以石刻地图为特点的地图学 217
二、矿物岩石著作 220
三、游记地理 222
四、水文学的蓬勃发展 223
五、水利学著作 226
第六节 宋朝的医药学 228
一、宋朝医药学社会地位的提高 228
二、本草学 230
三、医方学 231
四、宋朝的临床医学 232
五、宋慈的《洗冤集录》 233
第七节 农学和生物学 234
一、土地利用方式的发展 235
二、作物种类的增加与分布 239
三、多熟种植的发展和稻麦二熟制的形成 244
四、农具和农耕技术的发展 245
五、园艺、畜牧兽医和蚕桑技术 250
六、宋朝的农书及农学文献 257
七、宋朝的“鸟兽草木之学” 259
第八节 科学人物和沈括 263
一、宋朝的科技人物 263
二、沈括 265
第五章 宋朝史学 271
第一节 两宋的史学思想 272
一、宋初《春秋》学影响下的史学思想 272
二、欧阳修的史学思想 273
三、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274
四、宋神宗、哲宗朝其他学者的史学思想 275
五、吕祖谦的史学思想 277
六、朱熹的史学思想 278
七、郑樵的史学思想 279
八、叶适的史学思想 281
第二节 两宋的史学名著 284
一、《旧五代史》 284
二、《新唐书》 285
三、《新五代史》 287
四、《资治通鉴》 289
五、《续资治通鉴长编》 291
六、《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与《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292
七、《三朝北盟会编》 293
八、郑樵《通志》 294
第三节 两宋史学体裁的新开拓与研究方法的新发展 295
一、会要体 296
二、纲目体 297
三、纪事本末体 299
四、学术史 300
五、金石学 301
六、史学考异与考证方法 304
第四节 两宋修史制度和官修本朝史 307
一、起居院 307
二、玉牒所 308
三、日历所与会要所 310
四、史馆、国史院与实录院 312
五、两宋官修史书所反映的政争 316
六、两宋对官藏图书的管理 318
第五节 其他官修与私修著述 321
一、官修类书、总集与刑法著作 322
二、私修编年体、纪传体、纲目体、纪事本末体史著 324
三、地理与方志著作 325
四、私修书目与史料汇编 327
五、官制、礼仪著作 329
六、私修类书与总集 330
第六章 宋朝文学 332
第一节 宋朝文学的发展过程 332
第二节 宋朝的文学理论 337
一、概论 337
二、诗话 342
三、词话 348
四、文话 350
第三节 宋朝的散文、辞赋及四六文 352
一、散文 352
二、辞赋 358
三、四六文 360
第四节 宋诗及其流派 362
第五节 宋朝的婉约词与豪放词 377
一、柳永及北宋前期词人 377
二、苏轼及北宋中期词人 381
三、周邦彦及北宋后期词人 385
四、辛弃疾及南宋豪放派词人 389
五、姜夔及南宋婉约派词人 394
第六节 宋朝的笔记、小说、戏剧 398
一、笔记 398
二、小说 399
三、戏剧 401
第七节 宋朝文学全面繁荣的原因 402
第七章 宋朝艺术 411
第一节 宋朝的书法 411
一、北宋前期的书法 411
二、蔡襄——“尚意”书风的发轫者 413
三、苏、黄、米的书法艺术与书学思想 415
四、北宋末期的书法 420
五、南宋的书法 422
第二节 宋朝的绘画 424
一、宋朝画院与院体画风 424
二、宋朝的人物画 426
三、宋朝的山水画 430
四、宋朝的花鸟画 435
第三节 宋朝的雕塑 438
一、宗教雕塑 438
二、陵墓雕塑 441
三、玩赏性雕塑 443
第四节 宋代的工艺 444
一、陶瓷 444
二、其他工艺 448
第八章 宋朝区域文化 453
第一节 各地文化概况及特点 454
一、各地文化概况 454
二、各地习俗的基本特点 461
三、各地人才分布差异 465
第二节 学术艺术的区域差别 474
一、学术的区域演变及儒学的地域化 475
二、文学的区域特征 479
三、美术、音乐的区域分布 484
第三节 区域文化的交流 488
一、北方文化向南方的扩散 489
二、南方文化向北方的扩散 493
第九章 西夏文化 498
第一节 西夏文的创制、使用与流传 498
第二节 西夏文学艺术 500
一、文学 500
二、党项族的民族气质与音乐、舞蹈 501
三、绘画、书法 502
四、雕塑 503
五、工艺美术 503
第三节 西夏教育 504
第十章 金朝文化 507
第一节 教育 507
第二节 科技与学术 512
一、天文历法 512
二、数学 512
三、医学 513
四、桥梁建筑 514
五、女真语言文字 515
六、史学 516
第三节 文学与艺术 516
一、文学 517
二、书法、绘画与雕塑 518
三、音乐、戏曲与舞蹈 520
第十一章 中国境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526
第一节 宋与辽、金、西夏的文化交流 526
一、宋、辽间的文化交流 526
二、宋、金间的文化交流 532
三、宋、西夏间的文化交流 536
第二节 宋与大理、吐蕃、诸回鹘间的文化交流 540
一、宋与大理间的文化交流 541
二、宋与河西吐蕃、回鹘间的文化交流 542
三、宋与西域诸回鹘间的文化交流 545
第三节 辽、金、西夏及河西、西域诸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548
一、辽、金与西夏及河西、西域诸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548
二、西夏以及河西、西域诸吐蕃、回鹘政权间的文化交流 554
第十二章 对外文化交流 558
第一节 宋与高丽、日本的文化交流 558
一、宋与高丽的文化交流 558
二、宋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569
第二节 宋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 578
一、宋与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诸国的文化交流 578
二、宋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诸国的文化交流 582
第三节 宋与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的文化交流 585
一、宋与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 585
二、宋与中东、西亚地区的文化交流 588
三、宋与东非、北非等地区的文化交流 593
第四节 辽、金、西夏等的对外文化交流 598
一、辽、金的对外文化交流 598
二、西夏、大理等的对外文化交流 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