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茶业全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梁月荣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7109159631
  • 页数:496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茶的概述 1

一、茶的始用与传播 1

(一)茶的功能发现与早期利用 1

(二)茶的名称 3

(三)茶的传播 4

(四)茶树及茶的分类 6

(五)茶树原产地 8

二、中国茶叶生产与消费 11

(一)中国茶区分布及其茶类生产特点 11

(二)中国茶叶产销特点 13

三、国外茶叶生产与消费 15

(一)世界茶区分布及生产概况 15

(二)世界茶叶消费特点 15

参考文献 18

第二章 茶树栽培 19

一、茶树生物学特性 19

(一)茶树一生 19

(二)茶树生育特性 20

(三)茶树立地条件 22

(四)茶叶生化成分 25

二、茶树种植 26

(一)园地选择和规划 27

(二)开垦和施工 32

(三)合理种植 33

(四)栽后管理 36

三、茶树培养 37

(一)树冠培养 37

(二)茶园土壤培养 53

四、茶叶采摘 58

(一)合理采摘的标准 59

(二)手工采摘 60

(三)机械采摘 62

五、茶树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应用 64

(一)合理密植技术 64

(二)茶树保护地栽培技术 65

(三)春茶增产的技术 69

(四)提高夏、秋茶品质技术 73

(五)病虫害科学防治技术 74

参考文献 75

第三章 茶树育种 76

一、茶树品种 76

(一)茶树品种的形成和育种程序 76

(二)茶树变异来源及人工创造变异的方法 81

(三)高产茶树品种的选择与鉴定 86

(四)优质茶树品种的选择与鉴定 88

(五)多抗茶树品种选择与鉴定 90

(六)特殊性状茶树品种培育与利用 94

(七)分子标记在茶树种质资源鉴定中应用 94

二、茶树繁殖 96

(一)无性繁殖法 96

(二)有性繁殖法 98

(三)茶树工厂化育苗 100

三、茶树优良品种的引进及利用 101

(一)茶树优良品种选用和搭配 101

(二)国家审(认、鉴)定茶树品种 102

(三)地方审(认)定茶树品种 102

参考文献 118

第四章 茶叶加工 120

一、茶叶初加工 120

(一)绿茶初加工 120

(二)红茶初加工 131

(三)乌龙茶初加工 137

(四)黑茶初加工 142

(五)黄茶初加工 145

(六)白茶初加工 147

二、茶叶精加工 149

(一)毛茶验收,拼配付制 149

(二)茶叶精加工基本工艺 150

(三)茶叶精加工流程 153

(四)成品拼配 157

三、茶叶再加工 157

(一)花茶窨制 158

(二)紧压茶加工 163

四、茶叶深加工 166

(一)速溶茶加工 167

(二)茶叶原汁制备 170

(三)茶饮料加工 171

(四)果茶饮料加工 174

五、名茶加工 175

(一)西湖龙井茶 175

(二)黄山毛峰茶 177

(三)洞庭碧螺春茶 179

(四)太平猴魁茶 180

(五)信阳毛尖茶 180

(六)雨花茶 182

(七)君山银针茶 183

(八)白毫银针茶 183

(九)开化龙顶茶 184

(十)六安瓜片茶 185

(十一)庐山云雾茶 186

(十二)涌溪火青茶 187

(十三)祁门红茶 188

参考文献 190

第五章 茶叶品质评价与检验 191

一、茶叶感官审评 191

(一)茶叶感官审评室的设计 192

(二)审评用具 193

(三)茶叶标准样 195

(四)茶叶感官审评的内容和方法 195

(五)茶叶感官审评结果的描述 201

二、茶叶品质的物理和化学评价 212

(一)茶叶品质物理评价法 212

(二)茶叶品质化学评价法 216

三、茶叶质量安全评价 225

(一)茶叶出厂质量安全检验 225

(二)出口茶叶质量安全检验 233

参考文献 236

第六章 茶叶包装与贮运 238

一、茶叶包装 238

(一)茶叶包装的作用 238

(二)茶叶包装的基本要求 239

(三)茶叶包装的种类 241

(四)茶叶包装的影响因素 243

(五)茶叶包装材料选用及保鲜包装 244

(六)绿色包装 249

二、茶叶贮藏 249

(一)茶叶贮藏过程中品质成分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250

(二)茶叶贮藏法 258

参考文献 262

第七章 茶叶化学 263

一、茶叶品质化学 264

(一)茶叶香气与化学成分 264

(二)茶叶滋味与化学成分 269

(三)茶叶色泽与化学成分 272

(四)茶叶外形与化学成分 274

二、茶树栽培化学 275

(一)季节对茶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275

(二)新梢成熟度对茶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277

(三)茶树品种对茶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280

(四)栽培地域对茶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284

(五)栽培技术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289

三、茶叶加工化学 294

(一)绿茶加工与化学成分 294

(二)红茶加工与化学成分 297

(三)乌龙茶加工与化学成分 300

(四)其他茶类加工与化学成分 302

四、茶叶主要品质成分分析法 306

(一)茶多酚检测——福林酚(Folin-Ciocalteu)试剂比色法 306

(二)儿茶素类组成分析——HPLC法 308

(三)氨基酸总量和组成分析——茚三酮比色法 311

(四)咖啡因分析 313

(五)总氮含量分析——微量凯式定氮法 315

(六)挥发性香气物质分析——GC-MS法 317

参考文献 318

第八章 茶叶机械 320

一、茶叶初制加工厂的设计与设备配置 320

(一)日生产加工量的确定 320

(二)茶叶初加工机械配置 321

(三)厂房规划与QS要求 323

(四)初加工车间平面布置 326

(五)初加工机械的安装 330

二、眉茶精加工设备配置 333

(一)干燥车色设备(复火、车色) 335

(二)筛分设备 335

(三)滚切设备 336

(四)拣剔设备 336

(五)拼配设备 336

(六)眉茶各路茶的设备配置 337

三、茶园机械的使用与保养 337

(一)茶园耕作机的使用与保养 337

(二)采茶机的使用与保养 341

(三)喷灌设备的使用与保养 343

(四)背负式植保多用机的使用与保养 347

四、茶厂机械的使用与保养 350

(一)初加工机具的使用与保养 350

(二)精加工茶机的使用与保养 357

(三)微型名优茶机械的使用与保养 364

参考文献 372

第九章 茶的综合利用 373

一、含茶食品 373

(一)茶叶点心和茶叶菜肴 373

(二)茶叶糖果 376

(三)茶叶饼干 377

(四)茶叶面条 377

(五)茶叶冷饮 377

(六)茶叶口香糖 380

(七)茶叶固体饮料 380

二、茶叶抗氧化剂的制备和利用 382

(一)茶叶抗氧化剂的组成和抗氧化效果 382

(二)茶叶抗氧化剂的制备 383

(三)茶叶抗氧化剂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386

三、茶氨酸的制备和利用 387

(一)茶氨酸的生物活性 387

(二)茶氨酸的制备 388

(三)茶氨酸的应用 390

四、茶籽油的制备和利用 391

(一)茶籽的化学组成 391

(二)精炼食用油 391

(三)提炼工业油脂 393

五、茶皂甙的制备和利用 393

(一)茶皂甙的组成和生物活性 393

(二)茶皂甙的制备技术 394

(三)茶皂甙的应用 394

六、茶籽饼粕的利用 396

(一)茶籽饼粕的组分 396

(二)茶籽饼粕的利用 397

七、茶渣的利用 397

(一)茶渣的组分 397

(二)茶渣的利用 398

参考文献 400

第十章 茶叶营销 402

一、茶叶消费概况 402

(一)世界茶叶消费 402

(二)主要茶叶消费国 407

(三)中国茶叶消费 409

二、茶叶市场调查方法 414

(一)市场调查概述 414

(二)市场调查方式 415

(三)市场调查方法 417

三、市场预测 419

(一)市场预测的内容和步骤 419

(二)经验判断预测法 422

(三)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 424

(四)回归分析预测法 429

四、市场营销决策 429

(一)市场营销决策概述 429

(二)目标市场选择决策 434

(三)产品决策 437

(四)销售渠道选择 439

(五)价格决策 441

(六)促销决策 448

参考文献 451

附录 452

附录一 世界茶叶产销统计 452

附录二 中国各地区茶叶生产情况 456

附录三 中国主要茶叶市场 458

附录四 中国茶叶研究机构 462

附录五 中国茶学教育机构 463

附录六 中国茶叶社会团体 465

附录七 中国茶叶刊物 468

附录八 无公害茶、绿色茶、有机茶标准 470

附录九 茶叶市场预测方法——回归分析预测法 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