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开设缘由 1
第一节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源流 3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德育—社会类课程 3
二、1949年后的德育—社会类课程 6
第二节 当代德育—社会类课程转型的迫切性 14
一、社会的挑战 14
二、德育—社会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15
三、创立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意义 17
第二章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特性和价值 25
第一节 以品德形成为核心 28
一、为何“以品德形成为核心” 28
二、“品德形成”的内涵 29
第二节 以学生生活为基础 33
一、为何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33
二、课程怎样体现生活性 35
第三节 高度综合化 40
一、为何要综合? 41
二、综合的涵义 44
第三章 同类课程的国际经验 53
第一节 社会—德育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定位 56
一、社会—德育课程的开设情况 56
二、社会—德育课程的目标 59
三、社会科中的道德教育 60
四、社会科中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61
第二节 课程内容的架构 63
一、基于主题轴(领域)构建课程内容 63
二、建立有层次和梯度的学习顺序 64
第三节 能力指标的构建 67
第四章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内容 73
第一节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设计思路 75
一、以儿童生活为基础 75
二、三条主线贯穿 76
三、以四个方面为内容范畴 77
四、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课程基本框架 78
第二节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架构 81
一、一条主线:学生的生活发展 81
二、点面结合: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 82
三、综合交叉 84
四、螺旋上升 85
第三节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历史与地理学习 85
一、品社课中历史学习的意义和重点 86
二、品社课中地理学习的意义和重点 89
第五章 教学计划的制订 95
第一节 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与课节教案 97
一、概念澄清:什么是单元教学计划,什么是课节教案 97
二、关系梳理:单元教学计划与课节教案的关联性 98
三、单元教学计划的构成要素 98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分解与细化 102
一、什么是教学目标层级分解 102
二、为什么要进行教学目标层级分解 102
三、教学目标层级分解的原则 103
第三节 教学预设与生成 108
一、概念澄清:什么是教学预设与生成 108
二、关系梳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联性 109
三、教学预设与生成的调整 116
第六章 教学策略的运用 123
第一节 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125
一、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 125
二、品德与社会(生活)课教学策略的价值取向 127
三、基于对话和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 128
第二节 教材的开发和运用 129
一、教材与教材开发的内涵 129
二、教材开发的途径和方法 133
第三节 探究活动的指导 141
一、学习课题的确立 141
二、调查活动的指导 145
三、讨论和辩论的指导 149
四、指导学生制作探究笔记 152
第四节 姓名牌教学法 153
一、姓名牌教学法的特征和意义 154
二、使用姓名牌教学法的课例评析 156
第七章 学习工具的应用 169
第一节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中常用的学习工具 171
一、学习工具的概念和特征 171
二、品德与社会(生活)课中常用的学习工具 172
第二节 学习工具在品德与社会(生活)课教学中的作用 181
一、发展学生的社会认识能力 182
二、发展多元表征的能力 184
第三节 学习工具的应用与指导 186
一、从学生经验开始 186
二、循序渐进 187
三、图文转换 192
第八章 教学评价 199
第一节 评价的基本理念 201
一、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201
二、评价的种类及其功能 203
第二节 评价的方法 205
一、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205
二、真实性评价法 208
三、纸笔测验 215
第三节 评价标准的确立 217
一、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 217
二、评价实践案例:评价标准的确立与应用 220
三、评价标准实践和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