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则理论与运用 2007年9月修订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丽卿著
  • 出 版 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9571149332
  • 页数:645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篇 绪论 1

第一章 现行刑法之沿革 3

一、暂行新刑律 5

二、1928年的刑法 5

三、1935年的刑法 5

四、2005年的最新刑法 6

第二章 刑法总则在法律体系中之地位 7

第三章 犯罪行为之结构与研究 11

第四章 刑法之概念 17

第一节 刑法之基本概念 20

一、定义 20

二、犯罪与非犯罪 20

三、刑法和刑事诉讼法间之关系 21

第二节 刑法之分类 23

一、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 23

二、形式刑法与实质刑法 23

三、完备刑法与空白刑法 25

第三节 刑法学和其他刑事科学之关系 27

一、犯罪学与刑法学 27

二、犯罪侦查学与刑法学 27

三、刑事政策与刑法学 28

四、小结 29

第四节 刑法之功能 31

一、保护法益 31

二、制压与预防犯罪 32

三、保障人权 32

四、矫治犯罪人 32

第五节 刑法之特色 33

一、刑法之道德性 33

二、刑法之不完整性 33

三、刑法之高度政治性 34

四、刑法之最后手段性 35

第六节 刑法之性质 36

一、公法 36

二、司法法 36

三、实体法 36

四、强行法 37

五、国内法 37

六、继受法 37

第七节 罪刑法定原则 38

一、概说 38

二、沿革 39

三、理论根据 40

四、内容 41

第八节 实例讲座 43

第五章 刑法法典 45

第一节 刑法之解释 47

一、解释之方法 47

二、解释之原则 48

第二节 刑法之用语 50

一、以上、以下、以内 50

二、公务员 51

三、公文书 53

四、重伤 53

五、性交 54

六、电磁纪录 55

第三节 刑法总则之适用范围 56

第四节 刑法之效力 58

一、时之效力 58

二、地之效力 61

三、人之效力 64

四、外国法院裁判之效力 65

第五节 实例讲座 67

第二篇 犯罪论 69

第一章 犯罪定义与犯罪理论 71

第一节 犯罪定义 73

一、形式之犯罪定义 73

二、实质之犯罪定义 73

第二节 犯罪成立之要件 77

一、二阶论 77

二、三阶论 79

三、四阶论 80

四、五阶论 80

五、小结 80

第三节 犯罪理论 82

一、前言 82

二、犯罪理论之演进及内容 82

第二章 刑法之行为与犯罪类型 93

第一节 行为之理论 95

一、因果行为论 95

二、目的行为论 96

三、社会行为论 96

四、人格行为论 97

五、小结 98

第二节 刑法之行为 100

一、概说 100

二、刑法之行为 100

三、行为检验在刑法上的实益 102

第三节 犯罪类型 104

一、作为犯与不作为犯 104

二、故意犯、过失犯与意图犯 105

三、举动犯、结果犯与结果加重犯 105

四、实害犯与危险犯 108

五、状态犯与继续犯 109

六、自然犯与法定犯 110

七、一般犯、特别犯与亲手犯 110

八、单一犯与结合犯 111

九、单行为犯与复行为犯 112

十、著手犯 112

第四节 实例讲座 113

第三章 构成要件 117

第一节 构成要件之概说 120

一、定义 120

二、功能 120

三、种类 121

四、构成要件要素 122

第二节 客观之构成要件 126

一、行为主体 126

二、行为客体 127

三、行为 128

四、行为结果 129

第三节 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 130

一、概说 130

二、因果关系之学说及评价 131

三、因果关系之类型及是否可归责 136

四、客观归责理论所衍生之规则 142

五、不作为犯之因果关系 144

六、疫学之因果关系 145

第四节 主观之构成要件 146

一、前言 146

二、故意 146

三、过失 155

第五节 构成要件错误 161

第六节 实例讲座 162

第四章 违法性 165

第一节 违法性之概念 167

一、违法性之意义 169

二、违法性之判断 170

三、可罚之违法性 172

第二节 法定阻却违法事由 177

一、正当防卫 177

二、紧急避难 192

三、依法令之行为 199

四、业务上正当行为 203

第三节 超法定阻却违法事由 205

一、定义 205

二、种类 205

第四节 构成要件该当与违法性的组合 214

第五节 实例讲座 219

第五章 罪责 221

第一节 罪责之基本概念 223

一、概说 223

二、罪责之意义 224

三、罪责之本质 225

四、罪责之理论 227

第二节 罪责之内涵 229

一、罪责能力 229

二、原因自由行为 234

三、罪责型态 239

四、不法意识 240

五、期待可能性 241

六、小结 242

第三节 实例讲座 244

第六章 不法与罪责以外之犯罪成立要件 245

第一节 客观处罚条件 247

一、意义 247

二、现行法上之例子 248

第二节 个人排除或解除刑罚事由 251

一、个人排除事由 251

二、个人解除事由 251

第七章 错误 253

第一节 错误之基本概念 255

第二节 错误之分类及其处理 256

一、构成要件错误 258

二、禁止错误 261

三、包摄错误 271

四、反面错误 273

五、错误案例之综合结构图 274

第三节 实例讲座 277

第八章 行为阶段与未遂犯 281

第一节 行为阶段 284

一、决意 284

二、阴谋 284

三、预备 285

四、著手实行 285

五、结果 286

六、预备及著手实行(未遂)之界限 286

第二节 未遂犯之基本问题 292

一、定义 292

二、未遂犯之处罚依据 292

三、未遂(犯)之型态 297

第三节 普通(障碍)未遂 301

一、须有故意 301

二、著手实行构成要件之行为 301

三、欠缺构成要件之完全实现 301

四、法律明文处罚 302

五、意外障碍所引起 302

第四节 不能未遂犯 304

一、概说 304

二、有无危险 304

三、不能未遂之型态 306

四、幻觉犯与不能犯 307

五、迷信犯与不能犯 308

第五节 中止未遂犯 309

一、意义 309

二、法律规定 309

三、中止犯减免之立法理由 310

四、要件 311

五、多人犯罪情形之中止 315

第六节 实例讲座 318

第九章 正犯与共犯 321

第一节 正犯之概说 324

第二节 共同正犯 331

一、共同正犯之意义 331

二、共同正犯之本质 332

三、共同正犯之成立要件 333

四、共同正犯之类型 334

五、共同正犯之未遂与既遂 335

六、共同正犯之错误 336

第三节 间接正犯 338

一、间接正犯之意义 338

二、间接正犯与教唆犯之区别 338

三、不能成立间接正犯之犯罪类型 339

四、间接正犯之类型 340

五、间接正犯之错误(支配错误) 345

第四节 共犯(参与犯) 348

一、概说 348

二、教唆犯 352

三、帮助犯 364

四、共犯之竞合 368

五、共犯之共犯(连锁之共犯) 368

六、身分犯之共犯 369

第五节 实例讲座 374

第十章 过失犯 377

第一节 过失犯之基本概念 379

一、过失之意义 379

二、过失犯体系地位之演变 380

第二节 过失作为犯之构成要件 383

一、客观之构成要件 383

二、主观之构成要件 388

第三节 过失作为犯之违法性与罪责 390

一、违法性 390

二、罪责 390

第四节 过失作为犯之未遂犯、正犯与共犯 394

一、未遂犯 394

二、共同正犯 394

三、间接正犯 396

四、共犯 396

第五节 过失犯之其他问题 398

一、过失型态 398

二、过失程度 401

第六节 实例讲座 403

第十一章 不作为犯 405

第一节 不作为犯之基本概念 407

一、纯正不作为犯 407

二、不纯正不作为犯 407

第二节 不作为犯之构成要件 411

一、故意不纯正不作为犯之构成要件 411

二、过失不纯正不作为犯之构成要件 418

第三节 不作为犯之违法性 421

第四节 不作为犯之罪责 422

一、不作为犯保证人义务之错误 422

二、不作为犯之期待可能性 425

第五节 不作为犯之行为阶段与未遂犯 427

一、纯正不作为犯之未遂犯 427

二、不纯正不作为犯之未遂犯 427

第六节 不作为犯之正犯与共犯 429

第七节 实例讲座 430

第三篇 竞合论 433

第一节 概说 436

第二节 竞合论 440

一、行为单数与行为复数 440

二、罪名之宣告 444

三、刑罚之宣告 444

第三节 法条竞合 446

一、法条竞合之意义 446

二、法条竞合之型态 447

三、不罚(与罚)之前后行为 455

第四节 真正竞合 458

一、想像竞合 458

二、实质竞合 462

三、新法施行后竞合适用之新面貌 464

第五节 实例讲座 468

第四篇 刑罚论 473

第一章 刑罚理论 475

第一节 应报理论 477

一、应报理论之内涵 477

二、应报理论之优点及其批评 478

第二节 一般预防理论 479

一、一般预防理论之意义与威吓逻辑 479

二、对于一般预防理论之批评 480

第三节 特别预防理论 482

一、特别预防理论之内涵 482

二、特别预防理论对于当代刑事政策之影响 483

三、危险预测为特别预防之重要工具 486

四、对于特别预防理论之批评 487

第四节 综合理论 489

一、应报之综合理论 489

二、预防之综合理论与犯罪人之处遇 489

三、小结 491

第二章 刑罚之种类 493

第一节 刑罚之种类 495

一、主刑 495

二、从刑 499

第二节 主刑重轻之标准 500

一、不同之刑之重轻 500

二、同种主刑之重轻 500

三、不能依前项定重轻之补充规定 502

第三节 罚金 503

第四节 没收 504

第五节 褫夺公权 507

一、褫夺公权之种类及其要件 507

二、褫夺公权之效力 508

三、褫夺公权之内容 509

第六节 追征、追缴或抵偿 510

第三章 刑罚之适用 511

第一节 各种刑罚之适用 513

一、刑罚适用之意义与阶段 513

二、刑法上量刑之标准 514

第二节 刑罚之加重 517

一、刑罚之加重 517

二、累犯之加重 517

第三节 刑罚之减轻 521

一、刑罚之减轻 521

二、自首之减轻 524

第四节 刑罚之免除 527

一、审判上之免除 527

二、法律上之免除 530

第五节 刑罚之加减方法与顺序 531

一、主刑加减之方法 531

二、同时并加减之情形 532

三、刑罚加减之顺序 532

第四章 刑罚之执行 533

第一节 易刑处分 535

一、易科罚金 536

二、易服劳役 537

三、易以训诫 539

第二节 刑期之计算与羁押之折抵 540

一、刑期之起算 540

二、羁押折抵之方法 540

三、羁押折抵之立法理由 541

四、另案羁押之折抵 541

第三节 缓刑 542

一、缓刑之意义及立法理由 542

二、缓刑之要件 543

三、缓刑之撤销 545

四、缓刑之效力 546

第四节 假释 548

一、假释之意义及立法理由 548

二、假释之要件 551

三、假释之撤销 551

四、假释之效力 552

五、假释与缓刑之区别 553

第五章 刑罚之消灭 555

第一节 赦免 557

一、大赦 557

二、特赦 558

三、减刑 558

四、复权 558

第二节 时效 559

一、时效之意义及立法理由 559

二、刑法规定之时效 560

三、追诉权时效之相关问题 562

四、行刑权时效之相关问题 565

第五篇 保安处分 569

一、保安处分之意义及立法理由 572

二、保安处分与刑罚本质之区别 572

三、保安处分之特点与要件 573

四、保安处分之种类 574

五、保安处分之宣告与效力 581

第六篇 理论与运用 585

一、构成要件该当性 588

二、违法性 588

三、故意原因自由行为 589

四、麻醉状态之违法行为 590

五、错误 591

六、未遂犯 593

七、共同正犯 594

八、教唆犯 596

九、过失作为犯 597

十、过失不纯正不作为犯 598

十一、故意不纯正不作为犯 601

附录 曹雪芹《红楼梦》中王熙凤四个事件的古事今判 603

重要名词索引 635

主要参考书目 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