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1章 人类文明及其动力机制 3
第一节 文明及其特质 5
一、文明的内涵 5
二、文明的特质 7
第二节 文明演进的动力机制 8
一、关于文明发展动力的诸多观点 9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发展动力论 13
第2章 人类文明的三大形态及其特质 23
第一节 原始文明的表征 25
第二节 农业文明及其特质 29
一、西亚—北非—南欧农耕文明区 31
二、东亚—南亚农耕文明区 36
三、美洲新大陆农耕文明区 39
第三节 工业文明的基本特质 41
一、物质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41
二、社会制度和管理方式的重大变化 43
三、人际关系的重大改变 44
四、精神生活的基本样态 45
第3章 生态文明的现实基础 49
第一节 生态文明的思想基础 51
一、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发展 52
二、多维度的批判、解构与建构 57
第二节 经济领域的探索与奠基 68
一、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 68
二、思考增长的极限 70
三、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 71
四、发展循环经济 72
五、推进低碳经济 73
第三节 生态政治运动的兴起 75
一、生态政治运动的理念 75
二、生态政治运动的实践 76
第四节 科技领域的变化 77
第五节 生活方式的改变 79
一、批判物质主义与消费主义 80
二、素食主义的生活理念 82
三、倡导绿色消费 83
第4章 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及其实现模式 85
第一节 和谐是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 87
一、要对和谐的本质有确当的把握 87
二、要明确和谐的指涉范围 90
三、要对和谐的功能性特征有正确的认识 93
第二节 生态文明建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93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普遍性要求 94
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良性互动 97
三、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 99
四、生态和谐与世界和谐 101
五、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性要求 104
第5章 走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107
第一节 历史回顾 109
一、起步阶段 109
二、觉醒时期 111
三、决策时期 113
四、目标确定期 115
五、战略实施期 116
第二节 顶层设计 120
一、初步构想 120
二、稳步推进 121
三、全新方略 122
第三节 发展创新 127
一、思路创新 127
二、理念创新 132
三、制度创新 138
第6章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 147
第一节 推进思维方式的生态化转向 149
一、生态化思维方式的基本原理和特征 149
二、生态化思维转换的四个维度 153
第二节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转向 161
一、科学取向 162
二、人本取向 163
三、生态化取向 163
第三节 推进科学技术的生态化转向 164
一、生态文明呼唤科学技术转向 164
二、推进科学技术生态化的着力点 168
第四节 城乡建设的生态化转向 169
一、城乡分离性发展的历史成因 170
二、我国实现城乡生态化的路径选择 172
第五节 推进消费方式的生态化转向 178
一、生态文明与消费方式生态化 178
二、消费方式生态化的基本要求 181
三、消费方式生态化转向的路径选择 187
第六节 推进人格塑造的生态化转向 189
一、人格的本质 189
二、人格与生态的内在关联 190
三、塑造生态化人格 194
第7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机制 201
第一节 政府机制 203
一、政府决策机制的生态化 204
二、政府执行、监督与评价机制的生态化 206
第二节 法律机制 208
一、法律的生态化与生态化的法律 209
二、法律生态化的基本原则 210
三、法律生态化的基本内容 214
第三节 市场机制 217
一、生态补偿的基本含义 217
二、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概况 219
三、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主要类型 221
第四节 道德机制 225
一、社会 226
二、企业 227
三、个人 227
结语 232
参考文献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