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组甲骨文字体分类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2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崎川隆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208103658
  • 页数:94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占殷墟甲骨文一半以上的“宾组甲骨文”为对象,全面、深入地根据字体、文字排列方式、版面布局等甲骨文的外在特征,对其进行了逐片分类。结果在以往研究中所取得的四大类型之外,在各个字体类型之间划出了三个过渡性类型。同时通过如上分析,发现了字体特征和文字排列、版面布局等特征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相关关系。

第一章 宾组分类研究的意义 1

1.1殷墟甲骨文分期分类研究的历史回顾 1

1.1.1史料分类的意义 1

1.1.2从断代到分组 1

1.1.3从分组到分类 2

1.1.4黄天树和彭裕商的分类、断代研究 4

1.1.4.1黄天树的分类、断代研究 4

1.1.4.2彭裕商的分类、断代研究 7

1.1.5杨郁彦的《甲骨文合集分组分类总表》 8

1.1.6张世超的师组字迹分类研究和蒋玉斌的子组卜辞分类研究 16

1.1.6.1张世超的师组字迹分类研究 16

1.1.6.2蒋玉斌的子组卜辞分类研究 17

1.2殷墟甲骨文分类研究的现状和课题 17

1.2.1殷墟甲骨文分类研究史的概括(现状) 17

1.2.2本书的研究主题 18

1.3研究目的 18

1.3.1根据字体来细化、定量化宾组甲骨分类 18

1.3.2开拓甲骨文作为物质资料的研究价值 19

1.3.3探究甲骨文的史料性质 20

第二章 字体分类的理论和方法 22

2.1以往研究中字体分类理论的商榷 22

2.1.1考古类型学 22

2.1.1.1考古类型学的方法特点 22

2.1.1.2林沄的考古类型学字体分类 22

2.1.1.3之后的研究中考古类型学方法的变质 23

2.1.1.4实现文字类型学的具体方法 23

2.1.1.5李峰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的字体分类研究 26

2.1.2笔迹学 27

2.1.2.1笔迹学鉴定的方法 27

2.1.2.2过去甲骨文的笔迹学研究 27

2.1.2.3吉德炜的笔迹分类方法 28

2.1.2.4张世超的笔迹学分类方法 28

2.1.3有关刻字技术及刻字习惯的研究 30

2.1.3.1关于“先书后刻还是直接契刻”的问题 30

2.1.3.2通过缺笔例的探讨发现刻字时先竖后横的原则 30

2.1.3.3重刻、复刻、删刮刻 31

2.1.4其他相关因素 31

2.1.5总结 32

2.2补充新的分类标准 32

2.2.1字排特征 32

2.2.1.1字排特征的认识 32

2.2.1.2字排特征与字体特征的对应关系 34

2.2.1.3产生不同字排特征的原因 34

2.2.2版面布局特征 36

2.2.2.1肩胛骨的布局特征 36

2.2.2.2龟版的布局特征 38

第三章 本书的字体分类方法 46

3.0总述 46

3.1分类标准 46

3.1.1单字形态 46

3.1.2特征性字体组合关系 47

3.1.3字排方式及版面布局特征 47

3.1.3.1字排方式 47

3.1.3.2版面布局 47

3.2分类框架 47

3.2.1划类的基本框架 47

3.2.2大分类框架和小分类框架 48

3.2.3“典型类型”、“非典型类型”以及“过渡类型” 48

3.3分类对象 49

3.4不同类型字体见于同一版上的归类判断 49

3.5分类程序 49

第四章 字体分类 51

4.1师宾间大类 51

4.1.0以往研究中的类型定义及其相关问题 51

4.1.0.1林沄对师宾间类的认识 51

4.1.0.2黄天树对师宾间类的认识 52

4.1.0.3彭裕商对师宾间类的认识 53

4.1.0.4相关问题 54

4.1.1典型师宾间类 57

4.1.2非典型师宾间类 72

4.1.2.1非典型师宾间A类 72

4.1.2.2非典型师宾间B类 78

4.1.2.3非典型师宾间C类 82

4.1.2.4非典型师宾间D类 83

4.1.2.5非典型师宾间E类 90

4.1.3过渡①类 93

4.2宾一大类 100

4.2.0以往研究中的类型定义及其相关问题 100

4.2.0.1黄天树的定义及其相关问题 100

4.2.0.2彭裕商的定义及其相关问题 105

4.2.0.3解决问题的方案 106

4.2.1典型宾一类 106

4.2.2过渡②类 119

4.3典宾大类 132

4.3.0以往研究中的类型定义及其相关问题 132

4.3.0.1黄天树的定义及其相关问题 132

4.3.0.2彭裕商的定义及其相关问题 133

4.3.0.3解决问题的方案 134

4.3.1典型典宾类 134

4.3.2过渡③类 149

4.4宾三大类 156

4.4.0以往研究中的类型定义及其相关问题 156

4.4.0.1黄天树的定义及其相关问题 156

4.4.0.2彭裕商的定义及其相关问题 157

4.4.1典型宾三类 157

4.4.2非典型宾三类 171

4.4.2.1非典型宾三A类 171

4.4.2.2非典型宾三B类 175

4.5关于特殊片的分类 180

4.5.1宾组中字体较特殊的资料 180

4.5.1.1写法特殊的“自”字 180

4.5.1.2关于“习刻”片的归类 182

4.5.1.3骨面特大刻辞 183

4.5.1.4表谱刻辞 184

4.5.2《合集》第1册至第6册中的非宾组资料 185

4.5.2.1属于师组的资料 185

4.5.2.2属于子组的资料 185

4.5.2.3属于出组的资料 187

4.5.2.4属于历组、无名组、黄组的资料 187

第五章 综合分析 188

5.1分类结果的初步分析 188

5.1.1分类框架 188

5.1.1.1师宾间大类 189

5.1.1.2宾一大类 189

5.1.1.3典宾大类 189

5.1.1.4宾三大类 189

5.1.2各类型数量统计 189

5.1.3各类型材料性质的数量统计 190

5.1.4各类型之间字排、布局特征的比较及其演变 193

5.1.4.1字排特征的比较及其演变 193

5.1.4.2布局特征的比较及其演变 195

5.2总结 197

5.3关于在YH 127坑中基本不见“典型典宾类”的现象 197

附录1:宾组甲骨文字体分类总表 199

附录2:各类型特征性字体组合表 770

2-1:典型师宾间类 770

2-2-a:非典型师宾间A类 781

2-2-b:非典型师宾间B类 785

2-2-c:非典型师宾间C类 788

2-2-d:非典型师宾间D类 792

2-2-e:非典型师宾间E类 796

2-3:过渡①类 797

2-4:典型宾一类 804

2-5:过渡②类 826

2-6:典型典宾类 839

2-7:过渡③类 869

2-8:典型宾三类 873

2-9-a:非典型宾三A类 899

2-9-b:非典型宾三B类 901

附录3:黄天树和彭裕商举例号码表 902

3-1:黄天树举例号码表 902

3-2彭裕商举例号码表 922

附录4:《合集》第1册至第6册非宾组材料号码表 929

附录5:殷墟出土大字骨版刻辞的史料性质考辨 933

附录6:宾组甲骨整理十五例 937

参考书目 941

后记 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