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委会及采编人员 1
序 3
凡例 7
概述 8
大事记 14
第一章 建制沿革 29
第一节 宋、元、明、清、民国时期 29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30
第二章 现行政区划 31
第三章 人口 32
第一节 民国时期 32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32
第四章 组织机构及人员 34
第一节 清以前 34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 34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35
第五章 地质地貌及土地资源 47
第一节 地质地貌 47
第二节 气候 50
第三节 土地资源 63
第四节 矿产 73
第六章 农业 75
第一节 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 75
第二节 种植业 79
第三节 养殖业 96
第四节 畜牧兽医 99
第七章 林业 102
第一节 林业生产自然环境 102
第二节 林业生产经营方式 104
第三节 森林资源及林产品 105
第四节 森林培育 110
第五节 营林生产经验 113
第六节 林产品生产、加工、销售 119
第七节 护林 129
第八章 水利水电 130
第一节 水资源及溪流 130
第二节 水旱等灾害 134
第三节 水利建设 140
第四节 电力建设 143
第九章 财政、金融及工商贸易 151
第一节 财政 151
第二节 金融 166
第三节 工商贸易 172
第十章 交通 187
第一节 乡道 187
第二节 村道及桥梁 189
第三节 公路建设 197
第四节 邮政通讯 198
第十一章 教育 202
第一节 私塾 202
第二节 幼儿教育 207
第三节 小学教育 208
第四节 中学教育 228
第五节 扫盲及农民教育 234
第六节 教育管理与教改、教学活动 238
第七节 教师队伍 240
第八节 教育经费 246
第十二章 医药卫生 251
第一节 卫生事业发展概况 251
第二节 中医 258
第三节 草医草药 260
第四节 西医 263
第五节 卫生防疫及妇幼保健 265
第十三章 文化民俗 269
第一节 住房 269
第二节 饮食 270
第三节 服饰 270
第四节 婚姻 271
第五节 生育贺生祝寿 274
第六节 节日 274
第七节 丧葬 276
第八节 社交 277
第九节 信仰禁忌 278
第十节 风尚 279
第十一节 鼓楼与芦笙舞 279
第十二节 群众文化 281
第十三节 民歌民乐 282
第十四节 广播电影电视 282
第十四章 军事 284
第一节 组织与驻军 284
第二节 兵役 285
第三节 兵事 287
第十五章 文物 291
第一节 收藏文物 291
第二节 古建筑 291
第三节 摩崖石刻 297
第四节 革命文物 298
第十六章 人物 300
第一节 革命烈士 300
第二节 抗日阵亡官兵 300
第三节 抗美援朝战士 301
第四节 人民功臣 301
第五节 民国三勇士 301
第六节 国家表彰单位及个人 302
第七节 省(含厅局)表彰 303
第八节 州表彰 304
第九节 历届高考、成人高考大专生名单 305
第十节 高、中级职称人员 310
第十一节 民国时期政界人员 311
第十二节 解放后正科局以上人员及知名人士 312
第十三节 1952年底前参加革命工作人员 315
第十四节 黄埔军校生及旅台人员 316
第十五节 明、清时代科举人员 316
附:乡人墨客吟韵偶里风光诗词选 319
后记 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