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1
序二 4
序三 8
自序 15
第一章 历史提供的答案——文学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原因 19
一、文学四要素和六种文学观念 20
二、文学观念发展变化的社会心理原因 38
三、文学观念变化与文学自身演变规律 43
第二章 文学的山川、大海和蓝天——文学的多维结构和多种性质 46
一、文学性质的把握与方法论的改变 47
二、文学的结构图式和多种性质 54
三、文学五十元 65
第三章 偷维纳斯的腰带——作为文学的艺术特性的审美场 69
一、文学的艺术特性——文学的“格式塔质” 69
二、文学“审美场”的内涵和实现 74
三、“审美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态 80
第四章 文学赖以栖身的家园——作为文学符号特性的语言 95
一、语言是文学的载体和对象 95
二、面对审美体验时的语言痛苦 108
三、文学语言的深层特征 114
第五章 “庄严的谎话”——作为文学基本品格的艺术真实 132
一、善与美必须以真为伴 133
二、艺术真实的基本前提——假定性 137
三、艺术真实的含义及其演变 145
四、艺术真实的创造——主要特征与原生状态 155
第六章 添写人生的“新字”——作为文学内核的艺术真理 164
一、文学史上人们怎样为诗辩护 165
二、艺术真理与“元话语” 176
三、艺术真理的特征 189
四、艺术真理的发现与锻炼 195
第七章 “一花一世界”——文学对象的内涵整体性 201
一、别林斯基的一个理论失误 202
二、整体性——活生生的人的世界 206
三、整体性——对象的限定与内涵的无穷 216
四、同构对应——获得整体性的途径 221
第八章 把自然解放出来——文学反映对象的心理场效应 226
一、心物关系——文学创作的难题 227
二、从物理境转入心理场 234
三、心理场的三个层次与两种类型 242
第九章 伟大而珍贵的馈赠——作家的童年经验 247
一、童心与诗心的同与异 248
二、童年经验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方式 259
三、保持童心和利用童年经验 272
第十章 返回人类精神的故园——作家的原型经验 277
一、原型意象及其发生机制 277
二、原型意象特征及其置换原理 285
三、原型理论对文学创作的启示 296
第十一章 “穷苦之言易好”——作家的审悲经验 299
一、人生的苦难向审美的愉悦的转化 300
二、文学创作中化悲为美的基本条件 312
第十二章 “美玉出乎丑璞”——作家的审丑经验 321
一、生活丑向艺术美的转化 321
二、文学创作中化丑为美的基本条件 330
第十三章 “第二只眼睛”——作家的艺术知觉力 341
一、艺术知觉的特征与功能 343
二、艺术知觉的生成机制 352
三、艺术知觉力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 360
第十四章 “情者文之经”——作家的艺术情感力 367
一、艺术情感的特征与功能 369
二、艺术情感的生成机制 378
三、艺术情感力在创作中的运用 390
第十五章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作家的艺术想象力 405
一、艺术想象的特征和功能 408
二、艺术想象的生成机制 414
三、艺术想象力在创作中的运用 431
第十六章 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精神价值取向 438
一、三种艺术范式及其精神价值取向 439
二、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问的张力 446
三、工业文明的礼品和哲人的启示 461
附录 473
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的双重缺失——“新现实主义小说”再评价 473
寻找文学理想的灯火 489
代后记 502